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泥蚶人工育苗及中间暂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进行了泥蚶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和室外蚶苗的中间培育.室内育苗池11口,面积263m^2,共育出稚贝2.15亿粒,平均壳长0.76mm,出苗量81.6万粒/m^2.蚶苗中间暂养面积6667m^2,投放稚贝苗2.0万粒,培育42d后,培育出蚶苗总量为1.35亿粒,平均体长3.54mm,每平方米出苗量2.028万粒,,成活率达67.5%。  相似文献   

2.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瘤荔枝螺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室内人工育苗试验,探索瘤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技术。[方法]采用低温干运法将亲螺从嵊泗县嵊山镇运回试验基地,控制培育池水深55~65 cm,海水比重1.016~1.019,水温26~30℃,保持连续充气,投喂鲜活的紫贻贝、菲律宾蛤仔、蓝蛤等低值贝类。收集亲螺产出的卵囊,冲洗消毒后放入孵化池孵化。培育单细胞微藻作为瘤荔枝螺幼体的饵料,用虾片、长牡蛎卵细胞、新鲜缢蛏碎块(200目筛绢网过滤)培育稚螺。[结果]共孵化出瘤荔枝螺面盘幼体800万粒,培育出平均壳高3.56 mm的稚螺58.6万粒,培育成活率为7.3%。瘤荔枝螺胚胎发育是在卵囊内完成,胚胎发育成面盘幼虫后破膜而出,进入浮游生长阶段,期间摄食单胞藻。附着变态后,幼虫开始摄食动物性饵料。[结论]附底栖硅藻波纹板采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微藻在扇贝、牡蛎、文蛤、毛蚶等几种常见贝类人工育苗中的应用,包括亲贝的选择与培养阶段和幼虫培育阶段,以期为微藻在贝类人工育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亚硝酸态氮(NO_2-N)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受精卵孵化、幼虫存活生长和变态的影响,以天然海水为对照,在实验室条件下(15~18℃)进行了NO_2-N对虾夷扇贝受精卵孵化率、两种规格(壳长分别为129.4μm±14.8μm和145.4μm±7.4μm)浮游幼虫96 h存活和生长,以及对眼点幼虫(壳长为238.0μm±47.7μm,受试216 h)变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O_2-N对受精卵孵化率的72 h半数有效浓度(EC_(50))为1.07 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为0.026~0.257 mg/L;对壳长为129.4、145.4μm浮游幼虫死亡率的96 h LC_(50)依次为0.306、3.24 mg/L,壳长相对生长率下降5%的96 h有效浓度(EC_5)分别为0.026、0.076 mg/L,96 h MATC分别为0.008~0.273 mg/L和0.016~0.291 mg/L;对眼点幼虫变态率的216 h EC_(50)为5.94 mg/L,216 h MATC为0.699~1.824 mg/L,壳长相对生长的216 h EC_5为0.078 mg/L。研究表明,小规格浮游幼虫较大规格对NO_2-N更敏感,建议虾夷扇贝室内人工育苗期间NO_2-N控制在0.030 mg/L以下,稚贝中间育成阶段控制在0.080 mg/L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完善虾夷扇贝生态学及育苗期间的水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3种滩涂贝类稚贝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3~8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青蛤Cyclinasinensis和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3种滩涂贝类的变态附着基和多层附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附着基分别采用黑色波纹板、透明波纹板、筛绢、塑料薄膜、扇贝养成笼托盘、扇贝网片和细砂7种。结果表明,不同附着基间的贝类幼虫附着变态效果差异极显著(p<0 01),波纹板(黑色和透明)和塑料薄膜是3种滩涂贝类的适宜附着基,幼虫的变态率最高。采用多层结构的附着基附苗(多层附苗技术)效果均优于细砂(p<0 05),用多层附着基可以提高单位水体附着面积和出苗量,单位水体附着面积扩大了2 17~2 75倍,单位水体出苗量提高了1 19~4 30倍。此外,于7月8日至8月24日以透明波纹板为附着基,采用多层附苗技术对硬壳蛤幼虫附着变态进行了中试,稚贝的变态率达66 7%,生长速度为90 09μm/d,变态后49d的成活率达90%以上,室内培育的稚贝平均壳长达4 62mm,数量约1000万枚。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室内小水体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在室内小水体环境下的人工育苗技术,包括育苗设施、亲贝来源和营养强化、催产与孵化、幼虫培育、稚贝培育等,以期为菲律宾蛤仔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蛤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8年至2001年就文蛤亲贝能肥促熟、诱导产卵、孵化、幼虫和稚贝培育、稚贝生态习性等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养殖文蛤可以通过室内控温强化培育促熟,比自然海区提早近2个月;通过阴干-充气的催产方法,能使亲贝集中大批排放精卵。在水温26-32℃,pH7.8-8.5,盐度15-30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及变态最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附着基质的方法进行采苗及稚贝培育是可行的;文蛤稚贝对干露、海水盐度、温度、pH、氨氮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适应范围:海水盐度9.6-32,水温4-34℃,pH7.0-8.5,在pH=7.9时,能忍受10mg/L的总氨氮浓度。1999年至2001年,共育出1.02-1.75mm(壳长)的文蛤稚贝2.2亿颗,单位面积出苗28.01-44.60万颗/m^2,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998年至2001年就文蛤亲贝能肥促熟、诱导产卵、孵化、幼虫和稚贝培育、稚贝生态习性等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养殖文蛤可以通过室内控温强化培育促熟,比自然海区提早近2个月;通过阴干-充气的催产方法,能使亲贝集中大批排放精卵。在水温26-32℃,pH7.8-8.5,盐度15-30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及变态最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附着基质的方法进行采苗及稚贝培育是可行的;文蛤稚贝对干露、海水盐度、温度、pH、氨氮等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适应范围:海水盐度9.6-32,水温4-34℃,pH7.0-8.5,在pH=7.9时,能忍受10mg/L的总氨氮浓度。1999年至2001年,共育出1.02-1.75mm(壳长)的文蛤稚贝2.2亿颗,单位面积出苗28.01-44.60万颗/m^2,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栉江珧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洋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栉江珧后闭壳肌大而圆,柔嫩鲜美, 闭壳肌干品与扇贝、日月贝的干品常混称为"干贝",经济价值很高.然而,多年来对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造成栉江珧野生资源总量急剧减少,以及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一直未突破难关,严重制约了栉江珧养殖业的发展.对栉江珧的生活史、摄食代谢、同工酶、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和资源保护的现状,以及人工育苗过程中的亲贝选择与暂养、诱导产卵、幼虫培育、变态附着等作了概述,最后分析并探讨人工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岩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的分析及与中国3种扇贝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闭壳肌的营养成分,采用常规营养分析方法,对岩扇贝及虾夷扇贝Patiopecten yesoens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闭壳肌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部分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4种扇贝闭壳肌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岩扇贝闭壳肌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质量分数(鲜计)分别为78.68%、16.13%、0.92%、1.77%和1.92%,与另3种扇贝相比,岩扇贝闭壳肌的粗蛋白质与灰分含量相对较高,水分与粗脂肪含量较低,总糖含量与虾夷扇贝接近,高于栉孔扇贝,低于海湾扇贝;岩扇贝闭壳肌中必需氨基酸总量(EAA)为5.17%,占氨基酸总量的35.5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为59.10%,略高于其他3种扇贝,接近FAO/WHO的理想氨基酸模式,呈味氨基酸(DAA)总量为7.25%,占氨基酸总量的49.82%;岩扇贝闭壳肌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48.56%,其中EPA和DHA占总脂肪酸的41.84%,略高于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岩扇贝闭壳肌矿物元素中常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KMgCa,微量元素中Zn含量较为丰富。研究表明,岩扇贝闭壳肌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较高,是一种具有潜在引种价值的扇贝。  相似文献   

12.
光裸方格星虫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虫培育习性进行观察、人工催产及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光裸方格星虫在自然海区分布的雌雄比例约为1∶1.1;其亲虫在中细沙质(粒径0.1 ~2.0 mm)底质环境下培育的成活率最高;采用阴干刺激3h+流水刺激+精液诱导相结合的诱导方法进行催产,催产效果最佳;胚胎发育在26.5~31.5℃的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受精卵孵化出初期海球幼虫所需的时间逐渐变短.人工育苗试验共获得光裸方格星虫苗15.2万条,平均体长2.8 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刀鲚幼苗的短途运输及越冬技术。[方法]于2015年6月中旬在大洋河流域拉网采集野生刀鲚亲鱼进行现场人工受精,获得受精卵约2万粒,经室外水泥池和土池孵化培育后,10月中旬获得刀鲚幼鱼2 000余尾。对8~13 cm苗种3 h的运输,45 d暂养及室外池塘、室内水泥池、大棚3种模式进行了越冬技术研究。[结果]在水温16.5℃、盐度7~10条件下运输,万鲚苗种成活率达100%;大棚越冬方式成活率高达85.8%,室内水泥池越冬成活率达61.8%,室外池塘越冬成活率为0。[结论]该研究为刀鲚的运输与越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细鳞斜颌鲴仔鱼饥饿试验与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细鳞斜颌鲴仔鱼不可逆点,确定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塘的最佳时间,为人工育苗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对卵黄囊期细鳞斜颌鲴仔鱼分别进行饥饿与正常投饵的对比试验,观察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的过程中,饥饿对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为0.34934 mm3,5日龄消失;3~4日龄为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的混合期,最高初次摄食率(96.7%)出现在5日龄,至6日龄下降到46.7%,即进入不可逆期,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约7d.与正常投饵的仔鱼(仔鱼存活率约75%,瞬时生长率0.2383)相比,饥饿组仔鱼从4日龄开始,其存活率明显下降,至15日龄全部死亡;在生长方面,也是4日龄以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但此后逐渐出现负增长,其瞬时生长率仅0.1093.[结论]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人工繁育的细鳞斜颌鲴仔鱼宜在3日龄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同时提供适宜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泥鳅的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数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0、25、30℃)及不同pH值(5、6、7、8、9)下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均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pH值的升高,泥鳅的存活率及摄饵量的变化均也表现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泥鳅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6~28℃,最佳pH值为6.6~7.2。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吊耳法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钻孔作业自动化,对扇贝左壳定向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扇贝左右壳曲率不同的形状特征,通过控制扇贝的入水速度和角度,在水中实现左壳定向的方法。结果表明:扇贝在水中运动时,左右两壳所受的压力不同,扇贝在流体压力差和重力的作用下实现左壳朝上。在入水速度为1.0~1.5 m/s、入水角度为-30°~60°、水槽直径为60 cm、槽深为26 cm以上的条件下,将扇贝投入静水中,可实现左壳朝上定向;扇贝在水中完成定向所需时间为0.42~0.45 s。该法既可避免机械振动和碰撞对扇贝的损伤,又能减少因加工过程中扇贝在空气中暴露对其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林蛙人工池塘孵化与越冬技术。[方法]2005~2007年,在牡丹江自然保护区内挖人工池塘12个,分别设置不同水温进行林蛙孵化试验,计算孵化率和变态率;设置3个越冬池进行越冬试验,计算林蛙存活率。[结果]孵化池水温在10~12℃、12~14℃时的孵化率可达到97%以上,且明显高于其他温度下的孵化率;胚胎在8~20℃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变态率达91%左右;越冬池放养密度为40只/m2左右,林蛙的越冬存活率可达95%。[结论]人工池塘孵化的最适温度是10~14℃,水深保持在2m左右;林蛙越冬的放养密度建议控制在40只/m2左右,并每月换水1次,水温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18.
大宁河齐口裂腹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宁河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资源,从2005年开始,在大宁河中上游收集齐口裂腹鱼进行人工驯养,并于2009-2016年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驯养条件下,亲鱼性腺可发育成熟,共催产雌鱼953尾,采卵731万粒,培育出规格鱼苗(17~26 mm)324万尾,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分别为79.7%、83.3%、79.7%和67.2%。试验发现,齐口裂腹鱼性腺发育对低温期的适温范围较广,在11.1~13.5℃较高水温环境下,性腺发育不受影响;提高培育最低水温,可使亲鱼繁殖期提前;越冬期间是否需要处于停食状态,也不是影响亲鱼性腺发育的因素;齐口裂腹鱼通过长期驯养后能够适应人工环境条件而自然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19.
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作母本,建鲤作父本,在室内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子代.经过人工繁殖及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水温18.2℃,亲鱼催产率74.2%,受精率63.5%,孵化率83.6%;水温21.5℃,亲鱼催产率95.8%,受精率86.2%,孵化率85.2%。鱼种阶段主养,产量16020.8kg,hm2,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量12309.6kg/hm2,占总产量的76.8%,平均规格89.2g。  相似文献   

20.
岩扇贝幼贝滤食率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幼贝的摄食率,采用静水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6、10、14、18、22℃)、体质量(小、中、大3种规格)、饵料(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湛江等边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饵料浓度(15×10~4、30×10~4、45×10~4、60×10~4、75×10~4 cells/mL)条件下岩扇贝的滤食率及其昼夜节律。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对岩扇贝幼贝滤食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在试验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幼贝单位体质量的滤食率均随温度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幼贝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依次为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且对4种单胞藻的滤食率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当新月菱形藻浓度为30×10~4 cells/mL时,幼贝的滤食率达到最大,极显著高于其他饵料浓度组(P0.01);幼贝的滤食率存在显著的昼夜变化(P0.05),一天中存在一个滤食高峰时段,即17:00~21:00[40.161×10~8 cells/(g.h)],且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存在两个低峰时段,即9:00~13:00[32.496×10~8 cells/(g.h)]和1:00~5:00[29.934×10~8 cells/(g·h)],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研究表明,岩扇贝的适温范围及对饵料的适应性较广,可作为中国重要扇贝引进品种加以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