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为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摄食节律,试验中将粉末状饲料与水按1∶10混合均匀后形成浊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浊度变化,通过计算每个时段投饵1 h后养殖水体因单环刺螠摄食造成浊度的改变值,来获得各时段单环刺螠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不同时段的摄食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一天中单环刺螠摄食最高峰出现在18:00,次高峰为6:00,且6:00、18:00两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摄食最低峰出现在3:00,次低峰为21:00,此2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单环刺螠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单环刺螠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3)
为探讨不同饵料(微绿拟球藻、2/3微绿拟球藻+1/3螺旋藻、1/2微绿拟球藻+1/2三角褐指藻)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体质量约0.5 g)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结果表明:用混合饵料投喂可显著提高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P<0.05);在一定盐度范围内,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为2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25℃,最适盐度为28。 相似文献
3.
4.
5.
单环刺螠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潜在药用价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就单环刺螠对环境的适应性、消化道组织构成及配子发生、营养组分、代谢调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7.
通过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流式细胞术对单环刺螠体腔液细胞进行聚类,并对体腔液细胞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利用流式细胞术将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Percoll各细胞层与全部的体腔液细胞对比,将单环刺螠体腔液细胞聚为3个亚群,分别为白色透明细胞、红色颗粒细胞和半颗粒细胞。体外试验发现,单环刺螠体腔液细胞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菌能力,可以减少大肠杆菌引发的溶血现象,能通过呼吸爆发的方式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抑菌率为22.36%;但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甚微。单环刺螠体腔液细胞分类及抗菌活性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单环刺螠基础生物学内容,完善单环刺螠的育苗、养殖的基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单环刺螠幼体生长及摄食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饵料(微绿拟球藻、2/3微绿拟球藻+1/3螺旋藻、1/2微绿拟球藻+1/2三角褐指藻)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体质量约0.5 g)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结果表明:用混合饵料投喂可显著提高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P0.05);在一定盐度范围内,单环刺螠幼体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均与盐度呈正相关关系;盐度为20~28时幼螠清滤率和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幼螠的清滤率为(262.16±3.90)mL/(ind.·h),摄食率为(123.41±0.74)×10~4cells/(ind.·h);温度对幼螠的清滤率和滤食率影响显著(P0.05),温度为15~25℃时,清滤率和滤食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水温为20℃时幼螠的清滤率最高,为(251.33±10.16)mL/(ind.·h),水温为25℃时幼螠的滤食率最高,为(159.11±4.35)×10~4cells/(ind.·h)。研究表明:在较为理想的外界环境下,单环刺螠幼体的增重率与食物来源相关性较大,以混合饵料投喂效果最好;盐度和温度对单环刺螠幼体的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幼体摄食的最适水温为20~25℃,最适盐度为28。 相似文献
9.
在温度为15℃、pH值为8条件下,测定由初始盐度2.5%变化至不同盐度(1.5%、2.0%、3.0%、3.5%)对单环刺螠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血细胞密度、SOD和ACP活力、MDA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后,血细胞密度在48 h内和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各试验组SOD活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MDA含量表现为先降后升,且MDA含量与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r=-0.969,P0.05);ACP活力则呈现2种变化趋势,盐度1.5%和2.0%2组先降后升再降,盐度3.0%和3.5%2组先升后降。至处理96 h,盐度1.5%和3.5%2组的血细胞密度、SOD和ACP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盐度2.0%~3.0%为单环刺螠较适宜的环境条件,盐度1.5%和3.5%条件下其免疫力显著下降,以低盐环境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单环刺螠体壁制备海鲜调味基料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单环刺螠体壁为原料,将物理抽提法与酶解法相结合制备海鲜调味基料,分析单环刺螠体壁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酶解工艺.[结果]采用风味蛋白酶进行酶解,最优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料液比1:4、加酶量7000 U/g、酶解时间5 h.在该条件下蛋白水解度为38.23%,所得酶解液风味较好、分子量较低.[结论]将酶解液过滤后与蒸煮所得上清液复合即得到鲜味浓郁、营养丰富的单环刺螠海鲜调味基料,可用于进一步复配加工成相关海鲜调味料. 相似文献
11.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为确定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一饵料品种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饵料组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的体节幼虫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球藻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17.24%±0.89%)显著高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和其他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是单一饵料投喂单环刺螠较好的开口饵料;混合饵料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和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中,体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但这两个混合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搭配投喂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21.72%±0.85%)显著高于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和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的混合饵料组幼虫整体培育效果最佳;进一步的饵料配比及投喂方式研究显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试验组,获得的幼虫变态率最高(24.73%±0.78%),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幼虫发育齐整度良好;饵料日投喂量结果显示,初孵担轮幼虫适宜的日投喂量为2×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12×104~12×104 cells/mL。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方案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一饵料品种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饵料组与球等鞭金... 相似文献
1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4)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为了研究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在不同温度(15、20、25、30℃)的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干露条件下的耐受性、体表黏液分泌量及成分含量的变化,试验采用离心管提取平均体质量为2.75 g的单环刺螠体表黏液,采用苯酚—硫酸法和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分别检测黏液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研究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奇艺变形杆菌Bacillus mirabili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阴沟肠杆菌Aerobacter cloacae、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等常见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抗菌性,采用抑菌圈法通过比较抑菌圈直径以判断抗菌效果。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体表黏液分泌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的单环刺螠耐受性要强于湿沙有水;15℃条件下,10只单环刺螠湿沙无水和湿沙有水型分别在1 min(3.33 mL±0.05 mL)和10 min(2.85 mL±0.04 mL)时黏液分泌量较高;湿沙无水条件下多糖(1.04μg/mL±0.10μg/mL)及蛋白质(65.81 mg/mL±2.22 mg/mL)含量均在30 min时最高,且随干露时间的延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体表黏液对所测9种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0 mm,均无抗菌性。研究表明,2.75 g规格的单环刺螠,在15℃湿沙无水干露条件下耐受性可达48 h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