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是个水资源既丰富又贫乏的国家,总量有2.8万亿m^3,但人均仅2260m^3,处于缺水的上、下限之间。北中国人均只有1127m^3,接近缺水的下限,华北地区更少,仅556m^3。随着北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破坏、黄河断流、土地 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据估算,21世纪50年代,中国将缺水2000亿m^3,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南水北调”。今天考虑的“南水北调”,进到北方的水量仅600亿m^3左右,只能是“解渴”工程,如要“重整河山,再造中国”,彻底解决北中国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必须考虑和启动“大时空南水北调”,调除长江水外的西南诸水。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更需要全民族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黄河干流防凌、城市防洪、平滩流量的约束,计算常流量下的干流最大可能输水能力,结合干流节点不同来水频率,得到相应来水频率下的南水北调西线最大可能调水量。可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和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以水为纽带构成一个完整的山地——绿洲——荒漠水循环系统,系统内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联。人类经济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影响到内陆水文状态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要考虑系统的相互联系,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和高效利用;强化科学管理和保护,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天然条件下的长期干旱化趋势使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则导致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模式要以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研究为基础 ,将水资源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 ,其输出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 ,分析其响应 ,即生态环境的变化 ,对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预测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滞后与延迟效应、地表植被的习性及水因子的涨落特点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突飞猛进,放松了粮食生产;北方注重水利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从而使历史形成的“南粮北调”局面逐步地呈现出“北粮南运”的格局。值此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启动之际,本文从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辩析“南水北调”与“北粮南运”的得与失,提出“北压南扩”的粮食布局,以及进口必要数量的粮食以缓解北方水危机等的水资源生产力战略贮备意见。并着重强调多种途径,增进水资源生产潜力对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系统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突出反映在干旱区环境生态脆弱地带,并以地下水或地表水变化对环境中的植物因素产生影响。它们主要表现为:人工林退化、荒漠河岸林衰退,绿洲外围天然灌丛的衰败、草甸植被的变化等方面。而这种影响因其方式、数量和作用方向不同而异。植被保护和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系统与植被间有着复杂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因此应把水资源看作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实行环境综合管理。依据干旱区土地生态系统构成的原理和结构,协调好水资源系统开发和植被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造成绿洲沙漠化。在甘肃、新疆内陆诸河的下游,缺水呼声日渐高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勤绿洲尤以为甚。本文以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为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了“大数量地牵制上游的河、泉水,就等于毁灭下游的绿洲和生态环境”的结论,提出按“流域生态经济区划”优化调度水资源等论点,作为挽救绿洲生态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的水文效应及其利用模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对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分析了水资源利用后对西北干旱区环境的变化及其水文效应,进而使整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发生变化。作者指出了流域统一规划的重要性与合理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干旱区湖泊水资源—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西北干旱气候区湖泊众多 ,多盐湖和咸水湖泊 ,湖泊水资源贫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西北内陆干旱区多数湖泊水资源严重短缺 ,湖泊咸化、萎缩甚至干涸的过程加快 ,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湖泊流域水资源管理、积极节约用水、加强湖泊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和公众环境教育等对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限制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退化,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当地水资源为约束。  相似文献   

11.
文中基于水资源保护行为的成本及其在水质、水量方面产生的外部经济性构建了水资源保护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并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稻改旱工程为例,对其补偿标准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家庭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该水资源保护行为的成本为8802.68元/hm2,补偿标准为5165.41元/hm2;若将劳动力的务工收入作为其务农的机会成本,则补偿标准为1600.60元/hm2。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沙化加剧,绿洲萎缩;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水分条件是导致生态系统状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但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和严重程度。因此,保护黑河流域本已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从研究水问题入手。除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普及节水意识等方面外,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水问题研究思路,实行虚拟水战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从中国干旱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形成、运行规律;特殊生态地理环境背景下的典型的中国盐渍土壤方面,并结合中国干旱区人文环境及开发过程所遇到的实际环境问题看,中国干旱区不能承担"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新粮仓"的重任。从全国生态安全格局看,中国干旱区防治荒漠化,减轻沙(盐碱)尘暴,保护环境,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严格限制西北干旱区荒地开垦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北干旱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山-绿洲-荒漠组成的复杂而完整的山盆地域生态系统。盆地内降水极少,地表不产生径流,主要依赖出山口径流量来维护脆弱的荒漠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历史上,特别是近60余年来,上中游绿洲区大面积开垦和发展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越来越集中地消耗在中上游,导致下游地区日趋缺水和荒漠化,彻底改变了干旱区原有的水资源格局和生态演化趋势。应用确切的数据,比较了耕地适宜规模与实际耕地面积,突出了干旱区过度开垦的问题,表明这是干旱区生态问题的总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5条防治荒漠化的对策:① 建议国务院制定相关条例,禁止干旱区荒地开垦,并对已经过度开垦的荒地实行“退耕(牧)还草(荒)”工程;② 制定并严格实施科学合理的内陆河分水方案,兼顾上中下游地区,确保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③ 调整绿洲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区域特色产业;④ 生态需水需要逐步得到保障;⑤ 强化立法管理,保障西北干旱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及总水资源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表水与地下水同出一源,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是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因此研究干旱区总水资源计算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估算,干旱区总水资源量为1040.4×108m3/a,由于干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从山区至平原不断转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之和,扣除总重复量,才是真实总水资源。  相似文献   

16.
转型初期新疆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转型初期,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容易忽视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化是新疆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潜力之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城市发展过程又常常伴随着资源与环境间生态平衡破坏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绿地减少等等。文中通过分析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半干旱地区农民饮食结构的视角出发 ,初步探讨饮食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 ,进而提出没有饮食结构的优化 ,就没有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湿地农业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充分利用三江平原地区历史与现状的有关资料,详细探讨了该区湿地农业开发所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并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将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为5方面,即湿地生态过程改变、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化和农业环境污染突出。结合该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本文最后指出,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处理该区湿地开发的代际公平、加强现有湿地的恢复、保护和管理以及进行区域农业环境的综合整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西北煤炭开发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主要基地。由于自然条件原因,水资源极其贫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煤炭开发必将影响地表生态和环境,也将扰动地下水资源。研究煤炭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估其影响程度,为西北煤炭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提供预警依据。本文提出了煤炭开发对水环境影响的模糊评价模型和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对神府-东胜矿区煤炭开发引发的水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应用实例表明,理论模型严谨,方法简单,评价结果合理可行。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甘肃省西峰市和敦煌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的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极端低温的升高使冬小麦返青期和棉花的播种期明显提前,后期极端高温的升高使冬小麦成熟提前,而极端低温的变暖使棉花停止生长延迟.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而乳熟~成熟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高温显著相关,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乳熟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均与期间极端低温呈显著相关.棉花播种期~五叶期随期间极端低温的升高而缩短;五叶~现蕾、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分别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冬小麦产量与越冬期间的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但返青~孕穗和乳熟~成熟期间的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产量与开花以前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霜前花产量随十月最低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生育期间的增温特别是十月最低气温的变暖对本地区棉花生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生育后期的高温对冬小麦的高产则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