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3.
赵虹 《中国茶叶》2014,(4):25-25
正来到武夷山市,最让我难以忘怀就是一家叫"金日良茗"的茶会所,里面清静而优雅,茶具摆设别有风格,当你看到那些精致的茶器,你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扰到那一个个精美而有活性的茶器,更怕打扰到别人品茶的雅兴。进入雅间,茶艺师礼貌地欢迎我们入座,随后熟练而有序地泡茶,给我们介绍所泡茗茶来历、历史文化,让我们闻、看、品,那种感觉正如武夷山释道大师所说,静下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盛产的岩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历世不衰,驰名中外。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诗句誉之。自古以来,岩茶倍受朝野上下,文人雅士所赞赏。在当今世界风行饮茶之际,武夷岩茶更是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5.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6.
福建武夷山所产的岩茶,素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古往今来,多少文士茶客为之倾倒,拍案叫绝。“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大红袍,就是奇茗中之珍奇品种,岩茶中的极品佳茗,誉为“茶中状元”,号称“茶中之王”。在华南和东南亚,享有极高声誉,闽、粤侨居海外的侨胞,更视大红袍为思乡珍品,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7.
皮陆与茶     
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余始得季疵书,以为备之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磶之,各补茶事十数节,并存于方册。茶之事由周至今,竟无纤遗矣。昔晋杜育有苑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詠,寄天随子。  相似文献   

8.
11月22—24日,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在新建成的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展览馆——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广东农垦上茗轩茶叶有限公司的“上茗轩”名茶被指定为本次大会的专用茶,在江畔万人品茶盛会上,“上茗轩”名茶的良好质量和“上茗轩”茶艺小姐的优质服务,赢得了来宾的好评,客人常常把上茗轩茶艺展示区围得水泄不通。20多名“上茗轩”茶艺小姐热情大方地向来宾冲泡名茶,讲解茶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9.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08,(10)
武夷岩茶的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就是因为岩韵。那么岩韵是什么呢?晚清名人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日香,花香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提高武夷岩茶的生产效率及成品茶品质,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经验总结,采用110型自动综合做青机、55型茶叶揉捻机,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工效,而且成茶也更加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是武夷岩茶发展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如今在武夷山年产100t以上成品茶的规模企业,均大量采用机  相似文献   

12.
<正>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宋辽点茶宋代市井斗茶见于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福建的武夷岩茶,产制历史悠久。唐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茶献地仙”之句。宋代章岷的《斗茶歌》中也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记载。“大红袍”叶片厚,色微红,香气馥郁,味道清远,冲泡八、九次甘味如新,有“茶中之王”“茶皇后”之称。说起“大红袍”,还有一段流传较广的历史故事。据说宋皇帝御驾武夷山游览,突然患病不起,山僧献上九龙窠二丛茶泡制的茶水,饮后病全消,宋帝便脱下大红袍令人  相似文献   

14.
从单纯的品茶、卖茶服务,演变为集商务、交友、产品销售、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茗香阁跳出传统营销的条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一系列的盈利模式。茗香阁是苏州一家面积500多平米的茶馆,位  相似文献   

15.
茶趣     
《福建茶叶》2010,(11):36-36
<正>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市示范茶场邀请对岩茶制造具有经验的专家,于五月一日至十日先后在武夷山示范场与武夷山茶科所进行不同品种(水仙、肉桂、梅占)和不同工艺(武夷、闽北、闽南与革新)的对比试 验。目的在于重振溪边奇茗的盛誉,探索克服采摘期集中,高峰突出造成的技术难题的途径。 经过20余批的测试结果,现行的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加以改进后,可以适用于岩茶做青工艺。同时,在高峰期中采用热风萎凋以及缩短做青时间等技术处理,能够避免鲜叶积压,达到稳定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泉州清源茶     
泉州清源山传说宋朝就有种茶,然而见诸文献,则以明代记述较多。许次纾《茶疏》(1599)“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制《五杂俎》“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此后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茶书画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唐寅是成绩斐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题诗画《事茗图》、《品茶图》等是广受称颂的茶艺术佳作。本文在考察唐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立足茶审美视角,对《事茗图》中淡泊隐逸的审美情趣进行赏析,发现这种茶审美趣味虽然沿袭自唐风宋韵,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明代文人独创的茶审美观:通过世外桃源般的品茶氛围的营造,似"高山流水"的事茶心志的表达,日常"市隐"生活中的茶事同样可以充满高雅的情趣。这种隐逸之趣是画家对自我和现世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值得当代茶美学建设者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19.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这是宋代范仲淹对武夷茶的高度评价。武夷茶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不但因为他生长在烂石沃土、清泉笼雾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而是同它在采制加工、储藏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特色紧密相关的。解放后武夷茶的生产虽有所发展,但其质量则逐渐下降。多年  相似文献   

20.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