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22个红麻品种茎基部、中部、梢部及叶柄上的刚刺性状的数量分布及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方面的10 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根据刚刺性状的数量分布分析,刚刺性状数量分布是叶柄多于茎杆,其中茎杆刚刺以基部分布最密;叶柄刚刺以茎中部分布较多;茎杆刚刺三个不同部位的遗传力在86.1%-92.4%之间,其相对遗传进度较高,并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系数,在育种中可通过与少刺或无刺突变体回交和定向轮回选择,可以选育出少刺或无刺高产优质红麻新品种.本研究对红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刚刺性状与多个性状呈负相关,单株干皮重与皮厚、茎粗、株高、单株鲜茎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红麻几个数量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红麻几个主要数量性状单株纤维产量,株高,茎粗,皮厚,出麻率,单茎表面积之间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旨在剖析性状间相互联系,如何通过性状的表型直接或间接选择为红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麻几个主要数量性状单株纤维产量、株高、茎粗、皮厚、出麻率、单茎表面积之间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 ,旨在剖析性状间相互联系 ,如何通过性状的表型直接或间接选择为红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红麻几个主要数量性状单株纤维产量、株高、茎粗、皮厚、出麻率、单茎表面积之间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旨在剖析性状间相互联系,如何通过性状的表型直接或间接选择为红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汤永海 《中国麻作》1985,(1):10-13,9
红麻是以采收韧皮纤维为目的的高杆作物,如何进行大量的株选和考种,直接影响育种工作的效率。为此,1982年至1983年对红麻主要农艺性状及茎中部纤维重与单株纤维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测量各性状的简便方法,其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黄麻和红麻的6个数量性状(开花期、株高、茎粗、鲜皮厚、分枝高、单株干皮产量)作了广义、窄义遗传力和表现型、遗传型、环境型的相关性以及遗传通径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估算的参数在黄麻和红麻中表现不同,只有茎粗的性状不论在黄麻中或红麻中对干皮产量都是显显正相关,在大多数性状与干皮产量关系中,茎粗所起的间接效应也是显著正相关。鉴于茎粗,性状的表现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育种和栽培中都值得重视。本文对估算遗传力的方法及综合位值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红麻亲本与杂交组合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和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7个红麻杂交亲本和21个F1组合的11个产量与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株高、鲜皮厚、千粒重、纤维支数同时受到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控制;而茎粗、单株干皮重、单株干茎重、皮骨比、出麻率、单株纤维重、精洗率、纤维强力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2)对红麻亲本遗传效应估测结果表明,各亲本不同性状的遗传效应不同。可根据亲本对每个性状的不同遗传效应表现,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上加以选择利用。综合分析表明,福红2号、福红992和非洲裂叶3个亲本具有提高株高、茎粗、鲜皮厚、单株干皮重、单株干茎重、出麻率、皮骨比、精洗率、单株纤维重的正向遗传效应:福红2号和福红9922个亲本还具有提高纤维强力与纤维支数的遗传效应。上述结果可为红麻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豆种子性状、幼苗性状及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2个种子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在测量种子百粒重、百粒容积和容重后,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各品种幼苗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平均值,计算大豆种子性状、幼苗性状及经济性状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粒重和容积与出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幼苗叶绿素含量和基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幼苗根、茎、叶干物重呈显著或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后代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幼苗叶绿素含量高的品种,单株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多,百粒重和单株产量高。幼苗茎干重和根干重对单株分枝数和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基茎粗与百粒重呈显著相关。选用大粒品种,既可培育壮苗,又可获得较高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9.
红麻是以采收韧皮纤维为目的的高杆作物,如何进行大量的株选和考种,直接影响育种工作的效率。为此,1982年至1983年对红麻主要农艺性状及茎中部纤维重与单株纤维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测量各性状的简便方法,其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红麻茎中部韧皮纤维发育与主要农艺性状、单株纤维产量的相互关系及其茎中部韧皮纤维发育的简易观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麻株各性状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一性状的改变均会引起相关性状的变化,导致单株纤维产量的增减。纤维群数和层数的增长分别有赖于茎粗、干茎重的直接作用;纤经束数、每束细胞数和纤维细胞总数均取决于干皮重的高低;茎中部纤维细胞总数主要受纤维束数和每束细胞数的制约,对单株纤维产量起着举足轻重的支配作用,可由公式N_C=P_b·P_c S_L·S_b·S_c求得。  相似文献   

11.
对1923~2008年间育成的吉林省主推的57个大豆品种按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进行分类,研究了不同熟期组品种各冠层农艺性状和叶片部分光合特性指标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熟期品种的产量、百粒重、株高、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的光合速率和SPAD与育成年代均成正相关,单株分枝数与育成年代成负相关;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始粒期SPAD与产量成正相关,其中单株荚重与产量显著相关。总体上看,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各性状的演化趋势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较相似,它们的百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叶面积、叶柄长、始粒期光合速率及始粒期SPAD与育成年代及产量都成正相关;始粒期SPAD在所有性状中表现最稳定,在各熟期组中与育成年代及产量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倒伏是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以60份大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材料,调查和分析了大豆倒伏性及其与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倒伏的严重程度与茎秆性状有关.大豆品种的倒伏级别与株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分枝数等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茎秆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百粒重呈负相关.不同倒伏级别组之间产量性状表现显著差异,2级倒伏组是具有轻度倒伏和高产潜力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花生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近二十年在河南省推广的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改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得到了明显的改良。2000年以后审定的近期品种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比早期(1994年以前)和中期(1995-1999年)的品种平均增产540kg/hm^2,增产幅度达6.8%。近期品种在单株果重、单株饱果数、百果重和单株有效果数上比中期和早期有极显著地增加,500g仁数显著降低,产量性状中只有出仁率和500g果数变化较小。近期品种的脂肪含量比早期品种有显著和极显著地提高,近期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比中期品种有所下降,比早期品种都有极显著地提高,而且幅度较大。近期品种的株高较中期品种降低4.9cm,侧枝长减少4.33cm,总分枝数比前期和中期减少了2个左右,但结果枝数变化不大。生育期明显缩短,由前期的135~140d缩短到近期的120d左右。近期审定推广的珍珠豆型品种远杂9307与早期品种鲁花12号相比,大多数性状得到了明显地改良。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有效果数、单株饱果数和单株果重的改良幅度较大,出仁率、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较小。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亲本冀豆12(高蛋白)和冀nf58(高油)及其175份F_(9∶11)重组自交系(RIL)材料,对大豆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遗传分析,以期初步解析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亲本在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重、油分含量、蛋白含量和单株粒重7个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在RIL群体中,12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征,且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率。其中,株高的遗传率最高(0.98),茎干重最低(0.63)。除3个性状(油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外,其它9个性状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0~0.90;蛋白含量与6个性状显著负相关,但与百粒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单株粒重相关性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叶干重株高分枝数叶片数茎干重、主茎节数百粒重蛋白含量油分含量。选取19个单产最高的家系材料进一步分析表明,所测试的9个农艺性状主要遗传于母本冀豆12,而株高和主茎节数受到父本冀nf58的改良,说明通过聚合不同品种优异性状仍有提高品种产量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01-2010年国家审定冬油菜品种的产量与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1—2010年间全国审定的205份冬油菜品种按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进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统计和对比分析,并对14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调查品种的各个性状发现:种子产量由十五期间平均2 388.78kg/hm2增加到十一五期间2 670.13kg/hm2,增幅达11.12%,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3个产量因子的增幅分别为4.03%、0.36%和7.10%,表明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油菜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发现,十五期间油菜产量与每角粒数、分枝数、增产点率和生育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另外,十一五期间油菜产量还与单株角果数(r=0.38)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十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强的性状分别为:菌核病病株率、菌核病指数、病毒病指数、病毒病病株率、每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十一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高的性状分别为:每角粒数、菌核病病株率、株高、生育期、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yield, harvest index (HI) and biomass of aboveground parts of rice, 33 japonica rice cultivars released from 1958 to 2005 were planted. During the 47 years, the grain yield increased from 9 118.36 to 15 060.1 kg/hm2 and HI from 0.46 to 0.55. In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the total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decreased, and the biomass per unit area slightly increased at the harvest stage. The increases of yield and HI resulted from the increased biomasses of effective tillers and single stem, and the increase of biomass per stem wa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d biomasses of different organs along with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The stem and sheath biomass at heading and the leaf biomass at 30 days after heading showed the highest increase, up by 75.17% and 49.94%, respectively. The biomasses of leaf and stem-sheath at 10 days after heading, and biomass per stem at 30 days after heading were obvious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ha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yield and HI. This increase is correlated with the decrease of total tiller number per plant, and increase of biomasses of effective tillers and single stem. The leaf biomass after heading and the stem and sheath biomass at 10 days after heading can be used as selection criteria for breeding high yielding ric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8.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东湛江地区种植了50份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测定其生育期、单株鲜重、株高、茎粗、锤度5个主要数量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除生育期外,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和锤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育期、株高、茎粗和单株鲜重指标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锤度与其它4个主要性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甜高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幅度为0.1039%~0.2931%;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50份甜高粱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Ⅰ类群5个数量农艺性状均表现良好,产量为90t/hm2,乙醇产量3360L/hm2,可作为今后开发利用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春小麦育种中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选取国内外43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株高、主茎穗长、主茎穗小穗数、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粒数、抽穗期、散粉期、成熟期、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即籽粒产量因子、成熟因子、有效穗数因子、穗长因子和千粒重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90.05%。利用这5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43个春小麦品种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第4类群的品种综合产量性状好。分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