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生防途径,筛选有效抑菌物质,达到农药减量的目的。以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刺腐霉菌(Pythium spinosum)和小麦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供试材料,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21种天然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反式细辛醚和顺式细辛醚对禾谷镰刀菌效果显著,EC50值分别为69.99 mg/L和130.23 mg/L;白藜芦醇、顺式细辛醚和柠檬精油对刺腐霉菌有明显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24.4683 mg/L、71.02 mg/L和79.83 mg/L;丁香酚油和白藜芦醇对小麦根腐离蠕孢菌抑菌活性显著,EC50值分别为14.06 mg/L和22.09 mg/L。因此,丁香酚、反式细辛醚、顺式细辛醚、白藜芦醇能有效抑制小麦根腐病菌的生长,在小麦根腐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正为探索生物制剂对小麦根腐病的防控效果,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6种生物制剂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申嗪霉素、乙蒜素和春雷霉素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申嗪霉素的毒力最强,对禾谷镰刀菌、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50值分别为0.3502mg/L、0.8645mg/L和0.1341mg/L,乙蒜素对刺腐霉菌和小麦离蠕孢菌的EC_(50)  相似文献   

3.
<正>死棵是令菜农比较棘手的问题,近几年来大棚蔬菜死棵尤为严重。导致蔬菜死棵的原因较多,既有侵染性病害,又有非侵染性病害。导致蔬菜死棵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是土传病害,其中包括疫霉根腐病、茎基腐病、腐皮镰孢根腐病、枯萎病等,主要由卵菌、半知菌引起。疫霉根腐病。在定植后不久就可以发病,多为茎基部到主根发病,病株从茎基部出现小黑点后发展成黑斑,皮层呈黑褐色湿腐、缢缩。纵剖茎基部或根部,导管变为深褐色,后根茎腐烂。夏秋季定植后为发病高峰期。该病扩展速度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香榧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对香榧病株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分离纯化得到12个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这12个菌株归为10类,分别用ZJ-1至ZJ-10表示;将ZJ-1至ZJ-10进行致病性检测,根据柯赫氏法则,证实ZJ-10是香榧根腐病的病原菌;结合菌株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可将ZJ-10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即香榧根腐病的病原菌是腐皮镰孢菌。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山东泰安本地蓝莓采后果实致腐菌及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蓝莓果实上分离致腐菌株,采用传统真菌形态学、rDNA-ITS序列分析,结合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进行鉴定,并通过体外熏蒸抑菌试验研究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经鉴定该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6种植物精油对尖孢镰刀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肉桂皮精油抑菌活性最强,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中浓度(EC_(50))和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025 7μL/mL和0.060μL/mL。研究结果可为山东地区蓝莓货架期真菌病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化学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毒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筛选化学杀菌剂和生防菌发酵上清液混配的增效组合,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化学杀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以及化学杀菌剂与发酵上清液的混配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20℃时6种供试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活性均达最高,而30℃时抑菌活性最低。6种化学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腈菌唑和福美双,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福建省三明地区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温度、pH、光、碳氮源对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11种供试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筛选对非洲菊根腐病安全高效的杀菌剂。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喜偏碱性环境,最适pH 8;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田间试验结果显示,3%甲霜灵·恶霉灵、1000亿cfu/g的复合芽孢杆菌和3亿cfu/g的哈茨木霉菌对非洲菊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超过75%,其中3%甲霜灵·恶霉灵防治效果最佳,施药后21 d防效为81.41%。明确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田间安全高效杀菌剂,可为非洲菊的安全生产栽培和根腐病的综合防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种类分布及抗病种质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30-235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菌种类并筛选抗病种质资源,2008年以来,从黑龙江省大豆产区100个地点采集根腐病株,通过采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选择培养基分离疫霉菌的方法。分离结果表明,各主要致病菌出现频率为:镰刀菌42.7%,腐霉菌25.2%,立枯丝核菌7%,疫霉菌25.2%。对1249份大豆材料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有471份,占鉴定材料的37.7%;对471份材料人工接种出现频率最高的镰刀菌的结果表明,病情指数15%以下的材料69份,占供试材料的14.6%。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大豆根腐病致病病原菌种类;明确了现行大豆品种和资源中有抗根腐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是植物抗病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期研究中,从三七中分离得到一个编码PGIP蛋白的基因PnPGIP,PnPGIP在转录水平响应三七根腐病菌茄腐镰刀菌的侵染。为深入分析PnPGIP的功能,构建PnPGIP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大量表达,纯化获得PnPGIP的重组蛋白,并进行体外平板抑菌试验;构建PnPGIP的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产生了PnPGIP转基因烟草,分析T2转基因烟草离体叶片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PnPGIP原核重组蛋白对茄腐镰刀菌、胶孢炭疽菌、核盘菌和轮枝状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蛋白量的增加,抑制活性也逐渐增强。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PnPGIP在T2转基因烟草中大量表达。此外,与野生型烟草相比,转基因烟草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显著增强。PnPGIP是三七中参与茄腐镰刀菌防御反应的重要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甘肃高寒阴湿区豌豆根腐镰刀菌种群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高寒阴湿区豌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有5种,即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 var.coeruleum)、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拟丝孢镰刀菌(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茄病镰刀菌致病性最强,拟丝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蓝色变种次之,半裸镰刀菌和单隔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半裸镰刀菌、单隔镰刀菌、拟丝孢镰刀菌是中国豌豆病原菌上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根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呼和浩特地区感染苜蓿根腐病的317个样品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苜蓿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所致,从发病部位分离到的菌株以镰孢霉(Fusarium spp.)为优势病原,经致病性测定和接种试验证明,茄病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率达90.0%,其次是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发病率分别为61.7%和81.7%。茄病镰刀菌是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与黄色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复合侵染后,发病率高于黄色镰刀菌或尖孢镰刀菌单独接种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三七抗病防卫反应的调控机制,对三七的一个NAC转录因子的全长cDNA进行了克隆和表达特性分析。以一年生三七幼苗为材料,根据编码NAC转录因子的三七转录组Unigene设计引物,采用快速扩增cDNA末端技术,克隆得到一个新的NAC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PnNAC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815 bp,含有24 bp的5'非翻译区和215 bp的3'非翻译区,以及576 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91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NAC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茉莉酸甲酯预处理三七根部大幅提高了PnNAC1在根中的转录水平,接种茄腐镰刀菌后,PnNAC1的表达进一步上升,在接种后4 h转录水平达最大值;无菌水预处理的三七中,PnNAC1也快速响应茄腐镰刀菌的侵染,但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茉莉酸甲酯预处理的样品。接种人参链格孢后PnNAC1在叶片的表达量受抑制。茉莉酸甲酯、乙烯利、水杨酸和过氧化氢4种信号分子处理三七根部均诱导PnNAC1的表达。表明PnNAC1响应几种逆境相关信号分子,并参与三七对茄腐镰刀菌和人参链格孢的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14.
红小豆根系水浸提液对4种受体作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合红小豆的接茬作物,采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对不同浓度的红小豆根系水提液下红小豆、萝卜、白菜、小麦的化感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小豆水提液对自身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具有极强的化感抑制作用;随着红小豆根系水提液浓度的增大,3 种受体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呈现降低趋势;从幼苗的根长、幼叶长、侧根数、株高及鲜质量等形态指标上来看,只有小麦随着红小豆根系水提液浓度的增大呈现出促进作用,其余2 种受体作物均呈现出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在低浓度下差异不显著;萝卜、小麦的SOD、POD活性随着红小豆根系水提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白菜的2 种酶活性呈现出下降趋势;小麦、萝卜幼苗的MDA含量表现出降低,白菜MDA含量却显著增加。说明受体作物小麦可作为红小豆的轮作作物、萝卜在与红小豆轮作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北京昌平地区草莓根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确草莓根腐病的主要致病真菌种类,可正确有效地指导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本试验采用单孢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从昌平地区所采集的草莓根腐病株中共分离得到41个菌株。采用病土定植法测定菌株对草莓幼苗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均可引起草莓根腐病,致使草莓根部及根茎基部发育受阻,缢缩变黑,腐烂折断;造成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甚至死亡。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行鉴定,其中39株可以鉴定到种,分别属于10个属的15个种,另外有1株只鉴定到属,1株只鉴定到科。在41个菌株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4个种所占比例较高,分别占菌株总量的29.25%、12.20%、12.20%、9.75%;致病力最强的种类为伏革菌科真菌、棒形拟盘多毛孢和胶孢炭疽菌,其次为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发病率均可达50%;淡色生赤壳、伏革菌科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Stachybotrys chartarum、Neonectria radicicola等为首次报道的草莓根腐病致病菌。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北京昌平地区草莓主产区中草莓根腐病的防治,并为草莓根腐病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毒作用是导致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 Chen)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文对三七须根粉碎物土壤添加的自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三七须根粉碎物对其发芽指标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趋势,添加量≤10%时不会对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产生显著抑制作用;②三七须根粉碎物对三七植株的出苗率、存苗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须根粉碎物添加使三七植株的株高、花苔高逐渐降低,茎粗变小,平均小叶数减少,中叶长、宽减小,同时主根的长、宽变小,须根长度变短;③随用量增加,三七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鲜重、干重及总干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三七须根粉碎物土壤添加具有明显的自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探讨菌株R57对黄芪的抑菌防病和品质提升作用,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无菌发酵液的体外抑菌效果、浸根法测定离体防病效果、灌根法测定盆栽防病效果;采用灌根法处理黄芪,HPLC-UV-ELSD法测定药效成分含量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分类地位。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57无菌发酵液对根腐病菌F. solaniF. acuminatum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02±1.71) mm和(19.96±2.42) mm。离体试验中,R57治疗性处理对2种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在7天和15天时均有显著防效,保护性处理对F. solaniF. acuminatum侵染分别在7天和15天时有明显防效,拮抗处理仅在7天时对F. solani侵染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R57发酵液对F. solaniF. acuminatum引起的根腐病,保护性防效分别为61.27%±4.89%和64.33%±8.25%,治疗性防效不显著。R57发酵液施用还可显著促进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的积累。经鉴定,菌株R5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具有“防病提质”的双重功效,可作为微生物制剂的多功能菌株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不同部位、不同浓度、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水提液化感作用强弱,筛选适宜与三七轮作的植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受体植物,采用正交试验法比较三七水提液对这3种供试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1)三七各部位水提液对小麦、油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2)低浓度的三七水提液可以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高浓度时则起到抑制作用。(3)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部位的三七水提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也有显著差异。各供试因素中,以不同浓度三七水提液对受体植物的影响最为显著。玉米是3种受体植物中最适合与三七轮作的植物,这可能与玉米对三七化感作用的耐受性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调查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2年以来浙江省台州市及其周边市县甘薯产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导致当地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为明确浙江省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情况、病原组成及种类,本团队于2015年至2018年对浙江省11个县市区进行了田间调查并采集127份病样分离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浙江省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主要存在4种主要症状,根据病菌的致病性、形态特征、ITS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主要鉴定到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 )、腐皮镰刀菌(F. solani)、尖镰刀菌(F. oxysporum)、甘薯间座壳菌(Diaporthe batatas)、毁坏性拟茎点霉(Phomopsis destruens)和爪哇镰孢(F. javanicumS)等8种致病病菌,各地区病原菌组成分布均有所不同,采集的样品普遍为多种致病菌复合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20.
三七的道地产区为云南省文山州,为典型的宿根植物,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为解决三七的供需矛盾,将火烧三七重茬土壤应用于三七种植,研究该土壤对三七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及自毒效应的影响,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火烧土中速效K、速效P、速效Mg、速效Fe、速效Mn含量较高,其他营养元素含量也优于其他2种土壤。与其他2种土壤相比,重金属的含量较低。(2)在三七根腐病调查中,火烧土种植的发病率在第2年为0%,第3年为2.1%,远远低于其他2种土壤。(3)火烧土可提高三七产量以及三七总皂苷的含量。因此,火烧土可控制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减少重金属含量,同时减少连作中产生的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