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东省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与副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奶业的快速发展,奶牛结核与副结核病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行业的健康发展,牛结核与副结核病的防控也日益受到重视。缺乏牛结核与副结核病流行病学数据及有效的疫苗是中国控制牛结核与副结核病的最大障碍。由此本试验利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提纯副结核菌素对牛群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筛选出阳性牛和可疑牛,以进一步开展γ-干扰素释放试验,从而对山东省规模化奶牛场逐步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2010-2012年共随机抽检了山东省不同地区的1678头样本。结果表明,牛结核与副结核病的阳性率从2010年的35.42%和29.34%下降至2012年的25%和14.93%。这说明,通过系统的监测及无害化处理阳性牛、隔离可疑牛等措施能够使牛群结核与副结核病逐步得到控制,进而实现净化。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崇明白山羊实验动物化应用和临床诊断提供数据,本研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上海市崇明地区不同性别和生理状态的185只健康崇明白山羊19项主要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后备母羊,妊娠母羊,哺乳母羊,成年母羊,成年公羊,断奶小母羊,断奶小公羊,哺乳小羊之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指标差异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3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15项指标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不同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崇明白山羊部分血液学指标波动范围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青海省4个地区12个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应用间接血凝对不同猪场639份血清进行了检测;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15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对分离菌进行了分型.结果4个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最高阳性率为58.73%,最低阳性率为0,平均阳性率为25.19%;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病猪的肺脏和腹膜中分离到2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经生化试验和PER鉴定,确定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分型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QH0804)和7型(QH0811).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4个地区一些猪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发生.这一结果为该地区有效控制该病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氧化酶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单因子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将180只26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研究葡萄糖氧化酶对产蛋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1%,0.2%,0.3%,0.4%的葡萄糖氧化酶,与对照组相比,产蛋率分别提高了11.01%(P>0.05),12.34%(P>0.05),16.06%(P<0.01),13.79%(P<0.05);破软蛋率分别降低了32.77%(P>0.05),33.45%(P>0.05),49.66%(P<0.05),33.11%(P>0.05);0.3%和0.4%葡萄糖氧化酶添加组显著提高了饲料转化率(P<0.05).日粮中添加0.4%葡萄糖氧化酶可显著提高血清总蛋白含量,0.2%~0.4%葡萄糖氧化酶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白蛋白的含量.0.1%~0.4%葡萄糖氧化酶有提高球蛋白、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以及提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的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0.4%添加组显著降低了肌酸激酶的活性(P<0.05).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湖北省内规模化养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及疫苗免疫状况,在省内17个地市的50个规模化猪场采集516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PRRS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未免疫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3.54%(21.10%~46.92%),其中公猪的阳性率为0,母猪的阳性率为7.69%,而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34.24%、28.18%和38.53%;免疫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5.52%(68.46%~100%),其中公猪的阳性率为100%,母猪的阳性率为96.78%,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70.07%、74.28%和68.46%。说明PRRS在湖北省普遍流行,且感染程度高,流行范围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酉州乌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酉州乌羊于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审定,正式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因其表现为“乌皮乌肉”的特点,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研究测定了酉州乌羊12项血液生化指标,旨在从生化特性方面研究该品种的种质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之间,3~4岁酉州乌羊的血清中TP和GLOB酶活性显著高于3岁以下各年龄阶段(P<0.05),而0~1、1~2、2~3岁各年龄阶段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项生化指标在成年羊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LT与AST、ALT与ALB、ALT与TC、ALT与HDL-C、ALT与CK、ALT与LDH、AST与CK、AST与LDH、ALP与TC、TP与GLOB、ALB与A/G、ALB与TC、ALB与HDL-C、TG与HDL-C、TC与HDL-C、TC与LDL-C、HDL-C与LDL-C、CK与LDH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P<0.01);ALP与TC、TP与ALB、A/G与LDL-C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P<0.05);TP与A/G、GLOB与A/G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P<0.01);GLOB与LDL-C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P<0.05)。ALT与酉州乌羊成年母羊体重、体斜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TG与体斜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LDL-C与体斜长和胸围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可以用血液生化指标来评价酉州乌羊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以及为酉州乌羊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天山北坡大中型奶牛养殖场奶牛隐形乳房炎发病情况及规律,选择石河子、呼图壁、昌吉、一四七团、一三三团、一三二团等不同地区6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2 406头奶牛作为调查对象,采用CMT法对隐性乳房炎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天山北坡6个规模化养殖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平均为21.0%,不同地区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低产牛群隐性乳房炎阳性率(25.8%)显著高于高产牛群(18.9%)(p 0.05);隐性乳房炎阳性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夏季奶牛隐性乳房炎阳性率(24.9%)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调查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受季节、管理模式、胎次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混养鱼种饲料为基础饲料(对照组),用酒糟酵母培养物分别等量替换8%、10%、12%,16%含量的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草鱼饲养试验,探究酒糟酵母培养物部分替换基础饲料后,对草鱼生长性、表观消化率、溶菌酶活性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替换量。试验结果表明,酒糟酵母培养物部分替换基础饲料对草鱼生长性能影响显著,与对照组(基础饲料)相比,12%、16%、10%及8%的试验组其草鱼分别增重14.66%、12.19%、9.74%和6.70%。对照组与各试验组在均增重率、体重绝对增长率等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肥满度、内脏指数等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16%试验组灰分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16%和12%试验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中酒糟酵母培养物的替代量并没有使饲料的粗蛋白、总磷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出现显著差异(P>0.05)。基于生长性能和表观消化率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酒糟酵母培养物的最佳替代量为12%。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了各酒糟酵母培养物试验组和对照组中溶菌酶(LYS),在肝脏中,对照组和8%试验组的LYS与10%、12%及16%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在血清中,对照组与10%、12%及16%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8%试验组与16%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其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酒糟酵母培养物替换基础饲料能够显著的加快草鱼的生长速度,草鱼的溶菌酶酶的免疫活性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强趋势和峰值。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黄淮白山羊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安徽省黄淮白山羊衣原体病的流行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间接血凝(IHA)试验对主要养殖区的11个县(市)621份山羊血清进行了衣原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1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16.7%(104/621);对不同送检地区、不同年龄的山羊和不同状况母山羊的衣原体抗体阳性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主要养殖区的黄淮白山羊普遍存在衣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利用胚胎冷冻技术保护马头山羊品种的可行性,以及探讨最佳的保种方案,该研究结合品种标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择25只有代表性的马头山羊母羊进行超数排卵、胚胎冷冻及移植研究.结果表明,INHA基因在马头山羊有多态位点,GG型供体母羊超排后只均获胚胎数(15.75±0.42)和只均可用胚胎数(14.90±0.38)均最高(P>0.05);中等膘情、上胎产4羔以上的母羊超排效果最好(P<0.05),可用胚胎率达94%以上;P4+LHRH-A3组超排后只均获胚胎15.63枚、只均可用胚胎14.75枚,显著高于对照组(CIDR+FSH+PG)(P<0.05);公母比例1:1、间隔8h本交或人工授精后可用胚胎率达94%以上,能显著提高超排效果(P<0.05),但本交组和人工授精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间隔2个月进行重复超排对超排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细管玻璃化冷冻解冻后胚胎形态正常率(84.09%)和囊胚发育率(63.51%)显著高于OPS冷冻法(P<0.05);不同解冻方法和解冻时水浴温度对胚胎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受体羊经CIDR处理后同期发情率达85.71%,高于孕酮海绵栓处理组(78.57%),经产母羊移植妊娠率(46.67%)高于育成母羊(37.50%),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运用胚胎冷冻法保护马头山羊品种资源是可行的,并探讨了一套最优化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1.
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的培养及X型胶原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型胶原是肥大软骨细胞的标志物,据GenBank 中收录的人、鼠、牛、猪X型胶原基因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在同源性高的相对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培养鹿茸软骨细胞。提取细胞的总RNA,以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克隆了梅花鹿的X型胶原基因序列为877的片段,此片段全部位于编码区,与已报道的牛的X型胶原基因的序列比较,同源性达到96%。共有35个碱基发生变异。DNAStar 软件分析表明,二者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5%。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抗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从辽宁省各地区采集猪血清样本,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抗体。结果,910份样品中有451份呈现HEV抗体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9.6%;抽检了10个规模化养猪场共280份样品,阳性率高达70.0%;抽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猪血清样品,种母猪阳性率最高,为73.8%,仔猪次之,为67.5%,育肥猪最低,为37.0%。调查证明辽宁省各地区普遍存在HEV感染,被采集血清的成年猪未表现临床症状,说明HEV在本地区的猪群中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仔猪有少数出现症状,诊断为HEV与猪瘟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混合感染。关键词: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血清学调查;猪;  相似文献   

13.
分离培养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通过研究TGF-β的特异性小分子拮抗剂SB-431542对这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TGF-β在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调节机制。从生长30天的梅花鹿鹿茸中分离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将传代培养第2代的间充质层细胞和前成软骨层细胞分别在含不同浓度SB-431542(0、1、3、5、8、10 μmol/L)的培养液中培养,48小时后用MTT法测定这两种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用SPSS软件对其增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前成软骨层细胞呈纺锤形或梭形,台盼兰染色显示细胞活性均在90%以上。经SB-431542处理的间充质层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3μmol/L和5μmol/L的SB-431542处理的前成软骨层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表明,TGF-β可能在维持鹿茸间充质层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诱导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梅花鹿血液SOD纯化及部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生茸期梅花鹿血液中SOD纯化技术及其部分性质,为开发鹿血抗衰老资源奠定理论基础。用氯仿乙醇除血红蛋白、热变性、丙酮沉淀、DEAE层析等技术对生茸期鹿血SOD进行纯化;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亚基分子量。结果表明:SOD的初始比活力为12.84 U/mg,经纯化后得到SOD 0.16 mg/mL,最终比活力4122.74 U/mg,纯化倍数为321.2倍,回收率66.38%;鹿血SOD含有2个亚基,其相对分子量为17.32 KD和16.28 KD。结果提示:鹿血SOD在60℃,0.002 mmol/L的Cu2+浓度下SOD活力最高,此时所得SOD纯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特异性小分子拮抗剂SB-431542对梅花鹿鹿茸软骨层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在鹿茸快速生长中的调节机制。分离培养生长30天的梅花鹿鹿茸软骨层细胞,将传代培养第2代的细胞经不同浓度的SB-431542 (0,1,3,5,8,10μM)作用,培养48小时后用MTT法测其细胞增殖的变化,并用SPSS软件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显示,SB-431542处理组细胞增殖活性都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浓度为8μM和10μM的SB-431542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随着添加SB-431542浓度的升高,对细胞的生长速度抑制更加明显,试验表明,TGF-β对维持梅花鹿鹿茸软骨层细胞的快速增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调查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榆树、农安、九台、双阳和德惠)腹泻梅花鹿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对梅花鹿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对所得菌株进行玻片凝集法确定血清型;用平板扩散法或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9种耐药基因。共得到127株大肠杆菌,84株大肠杆菌属于3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47株属于11种血清型,即O2,O7,O9,O21,O26,O87,O126,O128,O138,O142和O154;所得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基因strB、strA、aadA、tetA和sul2在被检菌株中最为流行。菌株对磺胺类和四环素耐药性最严重, 而且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对阿莫西林、卡那霉素较为敏感。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体外培养不同代数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生长90d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将传代培养第2代、5代、8代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和10 nM)作用,培养24 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法检测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结果】不同浓度IGF1处理组的蛋白合成放射性含量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代的细胞最高(分别为32146和35973 DPM/mg);培养5代的细胞(分别为2781和3206 DPM/mg)已明显下降;第8代时(分别为489和736 DPM/mg)又进一步下降,并且与对照组无显著的差异。【结论】不同培养时期的梅花鹿鹿茸间充质层细胞对IGF1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取材于生长90天鹿茸的间充质层细胞在离体培养8代后已失去了对IGF1刺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高粱A2型胞质在中国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粱A2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是美国高粱育种家舍尔茨教授于1976年创制,1979年引入中国。它的细胞质来自埃塞俄比亚,细胞核产自印度。A2型不育性是由一对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作用。不育系的基因型是S2(ms2 ms2),其保持系的基因型是F2(ms2 ms2),恢复系的基因型是F2或S2(Ms2 Ms2)。对A1型不育系恢复或保持,大多对A2型也恢复或保持,少数恢复系呈保持型,说明A2具有更广泛的保持源。温度是影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A2型胞质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与A1胞质无明显差异。山西省农科院1987年育成了第一个在生产中可以利用的A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V4A,并组配出A2型杂交种——晋杂12。该杂交种于1997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A2V4为母本组配并经省级审定杂交种5个。因此,该不育系的创制,于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原四平市农科院,用A2TAM428与南133组配成四杂25号,于2002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省农科院用A2型不育系培育出吉杂80、吉杂83、吉杂96、吉杂97,辽宁农科院育出辽杂10等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文中讨论了非迈罗胞质的育性反应及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梅花鹿鹿茸真皮层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取梅花鹿鹿茸生长顶端的真皮层组织,分离真皮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及冷冻保存。结果表明,在含10 %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中,鹿茸真皮层细胞能进行短期体外培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菱形,细胞的生长状况良好,传代培养的细胞培养5d可长至汇合。传4代以前的细胞形态均一,边缘光滑,胞质均匀透明,细胞排列紧密;传5代后,细胞伸展变为扁平形,细胞突起增多,边缘不光滑,汇合后细胞排列疏松。以含5%二甲基亚砜(DMSO)和10%FBS的DMEM为冻存液,经梯度降温后冻存,真皮层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