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2016-2017年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设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和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S-S)处理,以常规耕作方式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R-N)为对照,在河北平原中部南和县对不同轮耕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性、水热状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小麦播种前,R-S和S-S处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有显著上升,0~15和15~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15.2%和18.0%;R-N处理0~15和15~30cm土层非毛管孔隙度比小麦播前分别下降11.3%和7.3%。单季或两季深松可显著提高农田土壤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其中R-S和S-S处理提高最明显。单季深松或两季深松均可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活跃微生物量,0~30cm土层分别平均提高6.3%和20.6%。两季深松土壤呼吸平均提高12.4%,且呼吸速率变幅增大。深松可增大土壤周年温度变幅,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两季深松可显著提高周年作物产量达8.62%。深松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关键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扩大土壤温度日变幅,优化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旱作玉米籽粒水分与机械粒收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机械粒收是全程机械化的关键, 但存在着籽粒破碎、果穗和落粒损失严重等备受关注的问题。开展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对推进旱作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国内玉米主栽品种33个, 于2016-2017年在甘肃泾川同一地块上用福田雷沃谷神收割机械粒收, 分析籽粒水分与机械粒收质量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 基因型差异是造成玉米机械粒收质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两年收获时平均籽粒水分26.05%, 破碎率7.47%, 产量损失率3.25%, 落穗损失率2.58%, 杂质率1.04%; 籽粒水分(X)与破碎率(Y1)、产量损失率(Y2)显著正相关, 并且存在Y1 = 0.027X 2-0.987X+14.06 (R 2 = 0.373 **, n = 51), Y2 = 0.052X 2-2.223X+24.86 (R 2 = 0.418 **, n = 51)的变化关系, 籽粒水分依次下降到18.3%、21.4%时, 对应的破碎率(5.1%)、产量损失率(1.1%)最低, 即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随着籽粒水分的增加破碎率、产量损失率升高, 机械粒收的籽粒适宜水分为18%~22%, 破碎率可控制在5.0%~5.5%的范围内; 籽粒水分对落穗损失的影响大于落粒损失, 随着籽粒水分增加落穗损失率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落粒损失率的升高; 各因素对玉米机械粒收产量损失的影响为: 落穗损失率(0.924)>籽粒水分(0.048)>破碎率(0.043), 因而籽粒水分高和落穗损失量大是影响黄土高原旱作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的测定,论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机械组成和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的在两个土层速效养分含量差别不大,而其他土地利用模式0-20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关中土壤的速效养分明显高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的速效养分都低于其它土地利用模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机械组成分布大致为: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速效养分只与0-20cm的粘粒含量承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2年定位试验,在山西省临汾市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法,在等氮磷钾施肥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不同生育期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并监测0~4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均使不施氮肥处理(CK)夏玉米显著增产,2014,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5.72%~27.71%和6.05%~27.84%;其中,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处理BBF和CRF的夏玉米产量接近或高于常规尿素3次施肥(U3)和2次施肥(U2),增产效果优于一次性基施等量普通复合肥(CF)处理;BBF和CRF处理夏玉米穗粒数、单穗粒重和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指标均较优,与U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BBF和CRF处理下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高是产量提高的基础,2年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达29.59%和28.95%,高于CF处理(22.27%)。常规尿素分次施肥处理施肥次数越多,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越高。各施氮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残留量影响在不同生育期各异。BBF和CRF处理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随玉米生育期表现为先低后高再低的趋势,这与玉米整个生育期氮素吸收形成一定协同效应,且生育后期残留量低。各施氮肥处理20~4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苗期变化不大,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以U1和U2增加明显。与CK相比,各施氮处理玉米收获后0~40 cm土壤碱解氮残留量均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壤速效磷和缓效钾含量在生育期的差异较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更明显。因此,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达到接近或增加常规尿素2次或3次施肥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较好地协调养分供应与夏玉米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养分利用率,后期土壤养分残留量低,实现夏玉米一次性施肥高产高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风沙土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不同土壤发育阶段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流动沙丘被固定,机械组成中砂粒逐渐降低,粘粒和粉粒逐渐含量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及CEC逐渐提高,土壤pH值变化不大,碳酸钙只是在表层升高。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恢复到正常土壤需要的时间相当长,因此人们应减少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测不同黄化程度幼龄苹果园的土壤养分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研究分析第二师焉耆垦区二十二团苹果园叶片黄化与果园土壤养分、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缓果树叶片黄化提供科学施肥方法。在二十二团共选择幼龄,黄化症状依次为正常、严重、较严重和极严重的果园共8个,按标准采集0~30 cm土层土壤及叶片进行检测。试验结果得出:(1)正常果园土壤pH、有效铁含量与黄化严重、较严重、极严重果园的差值差异较显著,有效铜的含量与极严重果园的差值差异较显著。叶片黄化症状与土壤中有效铜、有效铁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锌呈现较显著负相关,与pH呈现较显著正相关。(2)正常果园叶片中钾元素含量与黄化较严重、极严重果园的差值差异显著,钙元素含量与黄化严重、较严重、极严重果园的差值差异显著,镁元素含量与黄化极严重果园的差值差异显著。苹果叶片黄化症状与叶片中钾、镁元素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磷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供试果园土壤中适当增施含铜、铁、锌元素的肥料及多施酸性有机肥肥料可降低土壤pH,有利于减缓叶片黄化症状。  相似文献   

7.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田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 2017 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和露地穴播(CK) 2 种种植方式,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全膜覆土穴播对旱地荞麦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寻求半干旱区荞麦高产高效的技术途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FMS 较 CK 使荞麦苗期提前 2.0~2.7 d,分枝期提前 2~3 d,现蕾期提前 0~1.7 d,而灌浆期延长 4.7~7.0 d。全膜覆土穴播(FMS)提高平水年(2015)和欠水年(2016)荞麦农田的土壤贮水量,较 CK 增加 16.9mm 和 25.59 mm,提高 2.91%和 5.79%,差异显著(P<0.05),但丰水年(201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平水年和丰水年,0~25 cm 土壤平均温度 FMS 较 CK 分别增加 2.27℃和 2.20℃,但是在高温干旱年, FMS 分枝期至灌浆期明显低于 CK,全生育期内 0~25 cm 土壤平均温度 FMS 较 CK 降低。成熟期 FMS 干物质量较 CK 增加 13.46%~137.87%,叶面积指数增加 16.22%~52.55%,株高增加 12.78%~48.91%,单株粒重增加 33.39%~60.90%,籽粒饱满率提高 8.48%~9.14%。3 年全膜覆土穴播荞麦生育期 0~300 cm 土壤耗水量增加 3.89%,但差异不显著,产量增加 7.26%~95.2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7.59%~87.08%,差异显著(P<0.05),而且越干旱年份增产增效愈加明显。全膜覆土穴播能够提高荞麦播前土壤贮水量,降低高温时段的土壤温度,延长灌浆期,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促进荞麦植株发育,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西藏农田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农田土壤有机肥使用量急剧减少、耕作管理制度的差异以及农牧民对耕地保养力度的减小导致农田土壤养分退化严重,有76%的耕地有效养分含量缺乏,且肥力因素严重失衡。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超过一半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至2.0%,仅1990—2001年间,西藏主要农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26.7%~52.0%,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急剧减少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土壤通透性及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应开展西藏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全面普查、对农田土壤有机质转换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增加农田有机肥使用量、种植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退化速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菌渣长期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供环境影响评价依据,通过比较不同开垦年限(2、3、4、6及10年)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特性的变化,研究连续使用双孢菌渣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对荒漠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是菌渣连续施用对不同种植年限的玉米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N、P、K的影响程度不相同。开垦后施用菌渣年限越长,土壤含盐量越高;有机质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水解氮和有效磷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全钾、全磷含量在2~6年内维持不变,全氮含量在施肥的6年内逐年下降;土壤全盐与全磷、全钾和有机质极显著相关;开垦利用及与之相联系的灌溉影响土壤C,N养分含量的变化;同时也发现氮素消耗量较大,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需要补充无机氮肥。  相似文献   

10.
多伦县耕地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分析及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作物高产优质的要求,及时了解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从而科学地指导农民施肥,以内蒙古多伦县全县耕地表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原农化样采样点位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类型、按照土壤图上的采样点位的地理分布、地块大小以及形状特征,分别采用对角线、蛇形和棋盘式等几种方法进行土壤采集,对土壤有机质以及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值相比,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以及养分存在较大变化。其中,风沙土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89.40%;沼泽土下降幅度最大为81.24%;风沙土全氮含量增加幅度最大为75%,沼泽土下降幅度最大为72.07%;风沙土有效磷增加幅度最大为750%,而草甸土下降了4.44%;不同土壤类型速效钾除了风沙土增加幅度为23.52%,其他土壤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灰色森林土下降幅度最大为35%。针对多伦县耕地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应该采取如下施肥措施: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用地养地结合,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深耕耙耱,蓄水保墒;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种植业内部比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传统覆膜耕作造成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下降、地膜残留过多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研究覆膜免耕与禾豆间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优化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支撑。田间试验于2013—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设置传统耕作覆膜(CT)、覆膜免耕(NT) 2种耕作措施;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 3种种植模式,2019年和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定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0~30 cm土层≥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在NT与CT处理间存显著差异,NT较CT≥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2.02%~7.76%、MWD提高19.4%~26.0%、土壤容重降低1.31%~1.57%、总孔隙度增加1.97%~2.28%;(2)NT处理下,不同种植模式间存在显著差异,M//P分别较P和M处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12.60%~20.11%和7.05%~11.55%,MWD分别较P和M处理增加9.61%~12.44%和4.01%~8.01%,土壤...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肥料输入过量造成的土质退化及环境问题,研究番茄-黄瓜长期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氮的淋失动态,及对作物产量影响的作用机理,为研究区域设施农业合理施肥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2013—2015 年以宁夏设施番茄-黄瓜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施肥(CF)、减量施肥(OF)、减量+麦草(OFM)、有机肥(M)、对照处理(CK)共5 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壤氮的淋失动态、淋失量、淋失系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对设施作物产量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施肥措施都增加了土壤氮素的淋溶,且CF处理下土壤全氮的淋失量最大,相对于对照,不同时期的全氮累计淋失量增加了87.6~141.8 kg/hm2。相对于对照处理,不同施肥处理下作物总累积产量增幅为13.9%~130.6%,其中CF 与OFM处理产量增幅最大,且两者差异之间不显著。CF 模式下,作物产量主要受土壤全氮、硝态氮的淋失影响;而OFM模式下则主要受制于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作用。减量施肥+麦草施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氮的淋失量,增加养分的作物有效性,是适合研究区域土壤环境条件的较优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彰武地区不同利用方式风沙土的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0161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64#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探究生物质炭粒径变化及施用比例对石林石漠化农地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为筛选制备适宜石林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调理剂和缓释肥料载体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粒径为0~1 mm(粉末炭)的稻壳炭、橡胶木炭、竹炭和粒径1~3 mm(颗粒炭)的竹炭,每种生物质炭设置3个处理梯度(按炭土比1%、3%、5%添加),外加无生物质炭添加对照CK,共13个处理,进行盆栽和淋溶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原材料的生物质炭都能减少土壤下渗水量和氮磷流失,生物质炭的总氮减排效果优于总磷;粉末炭的保水效果和氮磷减排效果均优于颗粒炭,粉末竹炭的总氮总磷减排率分别为15.9%~26.1%和8.9%~19.9%,颗粒竹炭的分别为5.1%~21.3%和5.3%~14.3%;除颗粒竹炭以3%最优,其余生物质炭对总氮、总磷的减排率均以5%为最优;5%的橡胶木炭无论是在提高人参果植株干重方面,还是保水和氮磷减排方面效果均最佳,橡胶木炭是最适宜石林石漠化农地的土壤调理剂和缓释肥料载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通过皖南山区土壤检测报告给定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分析养分流失程度,为合理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采用指导性抽样选取样本,利用半梯形隶属度函数构建模糊数学模型,结合变异系数法,计算出不同地形类别的土壤养分流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以MATLAB仿真软件生成土壤养分的分布情况为直观依据,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发现多坡地的丘陵区域土壤养分流失最为严重。该模型的分析结果更贴近该地区土壤养分现状。研究验证了模糊数学模型在山区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研究中的实用性。该模型能够很好的评估出土壤养分流失程度,为科学施肥护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微生物堆肥能明显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年均总产比等量传统堆肥增产8.3%~8.9%,其中冬小麦增产8.3%,夏玉米增产8.2%~9.4%。EM微生物堆肥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EM微生物堆肥处理的冬小麦、夏玉米总光合势比等量传统堆肥分别高5%~36%,5.2%~14.3%,比化肥处理分别高19%~72%,19.6%~46.4%,随EM微生物堆肥施用量的增加差异更明显。EM微生物堆肥比较高的光合势加快了干物质的积累速度,从而提高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群体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7.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在内蒙古马铃薯养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武川县和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进行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定位试验。以农户习惯施肥(FP)和测土配方施肥(ST)为对照,同时设置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NE)、不施氮肥处理(NE-N)、不施磷肥处理(NE-P)及不施钾肥处理(NE-K),研究马铃薯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养分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NE处理与FP处理相比,增产幅度可达4.22%~11.98%,与ST处理相比增产幅度为0.34%~10.02%;同时,NE处理氮肥利用效率较FP处理提高17.29%~23.00%,较ST处理提高6.21%~21.26%。本研究初步认为:通过优化推荐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养分专家系统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化学肥料对马铃薯农田环境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分析河北省农田主要养分的投入、产出与平衡状况,对农田养分高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河北省2010年农田氮(N)、磷(P2O5)和钾(K2O)的养分投入量、输出量及收支平衡情况。其中,养分投入和损失来源包括化肥、有机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生物固氮、种子养分等。结果表明:2010年河北省农田土壤氮、磷和钾养分投入量分别为280万t、116万t和96万t,其中化肥的投入量为186万t、96.8万t和40.0万t,占养分投入量的66.4%、83.4%和41.7%;人畜禽粪便的投入量为21.0万t、9.8万t和14.4万t,占养分投入量的7.5%、8.4%和15.0%。土壤氮、磷和钾养分输出量为240万t、66万t和99万t,盈余率为16.8%、77.1%和-3.2%;表明河北省土壤氮素和磷素处于盈余状态,而钾素处于轻微亏缺状态。因此河北省应采取稳氮、控磷、增钾的措施来保障农田养分供应和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对塔里木海岛棉生育全程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测试结果表明:(1)塔河种业高产海岛棉田土壤养分比塔河滩地高出6.58%~37.42%,特别是全钾、速效钾比塔河滩地高出29.02%~37.42%。(2)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如下变化趋势:细菌类群在夏季有生长高峰,秋季略有回升;真菌在春季存在生长高峰,夏季处于低谷,秋季生物活性开始回升;放线菌生长高峰位于夏季,春秋季处于低谷。在土壤微生物区系构成中,细菌占据绝对优势,暗示土壤养分的转化主要靠细菌完成。(3)塔河种业高产海岛棉田土壤酶中的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20.
土壤是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作物吸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地上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常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而影响农作物生产。综述了现代农业中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如轮作、连作和覆盖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影响,强调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这些种植模式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