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杂交水稻品种川香9838为试验材料,对水稻在机械直播、机械移栽和人工移栽3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机械直播方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974·50kg/hm2;机械直播省去了育秧和移栽的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显著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应对干旱天气对黔西南州水稻生产的影响,探索新型轻简、增产、增效的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免耕直播覆膜、覆膜移栽、常规等行距移栽3种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覆膜和覆膜移栽有效穗、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常规等行距栽培,3种栽培方式有效穗分别为19.7万/667m2、18.6万/667m2、17.1万/667m2,结实率分别为89.3%、84.1%、79.4%,产量分别为663.4kg/667m2、671.2kg/667m2、587.5kg/667m2。  相似文献   

3.
4.
不同直播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索适宜独山的水稻直播方式,开展了机直播、直播器直播、人工撒播3种不同播种方式。结果表明:各直播方式对水稻生育期没有影响,对生长、各产量性状有影响,表现为机直播直播器直播人工撒播,3者产量差异极显著。从投入和适用性来看,直播器直播适用范围广,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机直播在条件较好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华南双季水稻机械种植方式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华南双季水稻机械种植方式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为水稻生产机械种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置了5种种植方式:人工移栽(P1)为对照,以及机插秧(P2)、宽窄行精量穴直播(P3)、宽行窄株精量穴直播(P4)和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直播(P5)4种机械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晚稻P5产量均最高(7.33、7.03 t/hm2),抽穗后,早晚稻P5的物质积累量均是最高(16.57、13.92 t/hm2),各机械种植方式早晚季物质积累量较对照(P1)物质积累量有增有减,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早晚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以P5的最高,分别为5.32、4.74和122.07×104 (m2?d)/hm2、163.63×104 (m2?d)/hm2;早稻P5群体生长率最高(37.30 g/(m2?d)),晚稻P2群体生长率最高(14.92 g/(m2?d));各机械种植方式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以及群体生长率较对照(P1)有增有减,极少部分达到了显著水平。械种植方式具有一定的增产稳产优势,归因于物质生产和积累方面指标的综合优势,以P5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红壤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水稻生产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7年34季水稻不同轮作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绿肥翻压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证明:1.绿肥处理能提高水稻产量。双季稻总产平均为10423.5kg/hm^2,比双季稻冬闲处理增产2383.5kg/hm^2,增幅30.0%。2.油菜处理促进水稻提早成熟。生能期比季稻绿肥处理提前3-6d。而且不稻空秕率低,早稻比双季稻冬闲处理低14.65。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亚洁  周彧然  杜斌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8,34(6):1005-1013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粳9538为材料, 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两种方式及低氮(LN, 100 kg hm-2)、中氮(NN, 200 kg hm-2)和高氮(HN, 300 kg hm-2) 3种N素水平, 比较研究了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种HN处理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水种HN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较NN有所下降; 但水种HN处理下陆稻的产量较NN增加; 随施N量增加, 水、陆稻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穗数均增加, 每穗粒数表现不一, 结实率均下降, 但陆稻降幅小于水稻, 陆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而水稻则显著下降。与水种相比, 旱种条件下陆稻的千粒重无显著变化, 而水稻千粒重则显著下降, 水、陆稻旱种的结实率均有所提高, 但陆稻的提高幅度大于水稻。与水稻相比, 陆稻不定根数少, 吸N能力低, 分蘖能力弱, 成穗数少、穗型小, 产量较低。拔节至抽穗期不定根数的增幅大, 叶片含N率下降慢, 花后叶片含N率和剑叶叶绿素(SPAD)值下降快。陆稻光合生产力对水分胁迫的负响应小, 对增施N素正响应大。表明陆稻和水稻对种植方式和N素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对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增产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油菜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等水平(纯N110kg/hm^2)并采用育苗移栽、开行点播、条播和撒播,相应密度分别为7.5万株、18万株、35.8万株、和37.2万株/hm^2的情况下。其产量水平达2475~2625k/hm^2,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点播、条播和撒播比育苗移栽用工少108.9~172.9个/hm^2。单位面积上纯经济效益比育苗移栽高1723.8~2396.2元/hm^2。单位劳动生产率比育苗移栽高11.74~25.94元/个工。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颖  张宪陶 《耕作与栽培》2002,(4):37-37,46
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抓好营养土配制质量,改营养块双株能苗移栽和直播为营养球单株育苗定向移栽,可有效地降低空秆率,提高双苞率和改善株间光照和肥水条件,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优势,提高玉米产量。试验表明:采用营养球单株育苗定向移栽的种植方式,667m^2产量比营养块双株育苗移栽、直播分别增产32.7%,43.2%。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两个高产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46’为实验材料,模拟机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栽插方式,研究增温、高温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主要营养元素N、P吸收的影响。于始穗期在人工气候室中进行常温、增温和高温处理15天,分析穗后水稻不同器官N、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增温、高温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各器官N、P含量,高温处理下各器官氮含量的变化幅度普遍大于增温处理,在相同增温处理下,各器官N含量的升高幅度表现为茎>叶>穗。高温与增温处理下P含量的变化幅度差异不大。抽穗期至成熟期,在相同种植方式和增温处理下,与常温对照相比,水稻各器官N、P含量升高幅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南粳46’比‘南粳9108’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在相同温度处理和品种条件下,直播条件下水稻N、P由茎叶至穗的转运效率普遍高于移栽条件。该研究为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棉花不同配置方式群体光能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在黄淮地区棉麦两熟不同配置方式的棉田进行。测定表明,7月底封行期叶面积系数(F 或 LAI)为2.16~4.40,日光强和层次光强不同配置方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低产与高产田的六二和三一式(常规密度)群体消光系数(K)值大且不稳定,宽行过宽群体光浪费严重;四二式和高密度的群体 K 值小且稳定,光能分布合理。研究指出,两熟配置宜适当缩短行距以增加群体密度。7月底封行期最适 F 为3.5~4.0,实现这一指标,育苗移栽宜选用四二式配置方式,标准带幅宽150cm;采用密植密管促早栽培,每公顷密度75000株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差异,以玉米’京农科728’为研究对象,设置65 cm均匀垄作(CK)、68 cm均匀行平作(M1)和136 cm大垄双行垄作(M2)3种种植模式,对出苗质量、植株形态、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M2保苗密度显著增加,株距显著缩小且变异系数更低;M2株高、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重分别降低12.61%、11.21%、1.59%和3.67%,群体繁茂程度较低但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重下降程度均较小;M2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25.24%、25.41%、53.60%和14.82%,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显著增强;2017—2018年M2分别增产12.60%和17.59%,群体收获穗数的显著提高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推荐,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适宜种植模式为136 cm大垄双行(宽行90 cm+窄行46 cm)垄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直播、小苗移栽和大苗移栽3种栽植方式为主处理,接种和不接种稗草为裂区处理,17份不同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材料为再裂区处理,设计了对无芒稗干扰控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直播和小苗移栽对无芒稗株高、分蘖和干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优势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对无芒稗具有较好的干扰控制作用。在30株 m-2无芒稗的竞争干扰下,3种栽植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杂草竞争干扰使水稻减产21.73%,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IR644-1-63-1-1、谷梅2号对稗草竞争力强,仍具一定产量水平。无芒稗竞争干扰对直播水稻株高、分蘖和植株干重影响大,与移栽水稻的差异显著。杂草干扰对供试水稻材料的农艺性状产生不同影响,水稻化感种质吓一跳中期分蘖强、植株高、干重大。无芒稗竞争干扰对成熟水稻株高无影响,但对分蘖、植株茎秆和穗干重差异显著。杂草竞争对3种种植方式的水稻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单株谷粒重以大苗移栽显著大于直播,移栽水稻的穗型较大,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显著大于直播水稻。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每穗颖花数不高、每穗实粒数少,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每穗颖花数不高,但结实率高。水稻材料中早27、早籼浙207、早籼浙101、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的千粒重显著高于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早籼浙101、早籼浙207和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单株谷粒重,化感作用水稻中156的单株谷粒重显著高于谷梅2号、吓一跳、IR644-1-63-1-1、TN1和PI312777。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种植模式核桃品质、产量的差异,以单作(核桃纯林上坡B1、核桃纯林下坡B2)与间作(红枣/核桃上坡C1、红枣/核桃下坡C2)2种种植模式的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品质(单果质量、含水量、出仁率、脂肪含量、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分及其含量、还原糖含量)进行比较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核桃品质、产量均有较大差异,纯林模式有利于核桃积累水解后还原性糖,而间作模式有利于核桃积累蛋白质。B2处理的核桃出仁率、脂肪含量、脂肪酸含量、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均较高,而其蛋白质含量较低;同种种植模式,下坡处理的核桃产量显著高于上坡处理的核桃产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B2处理的核桃的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刘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71-180
以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为对照,比较不同化感杂交稻组合和新品系抑制稗草能力的田间表现,探索利用水稻化感作用的有效方法。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封行前抑草率、竞争抑草率、灌浆期抑草率、伴生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进行调查分析。化感稻移栽条件下对于稗草株高和干物重的抑制效果优于直播条件;直播条件下化感稻的化感抑草率大于移栽条件下,且变异系数较小,可见直播方式更利于化感稻种植;环境条件是化感稻抑草作用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竞争抑草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化感作用表现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化感稻的抑草作用并未对存活稗草的地上部分生长量有明显影响,增强化感稻的化感作用,能有效抑制田间稗草的萌发。实验结果显示了化感稻是更适于直播种植的材料,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以中棉所79为材料,通过设置高垄覆膜、高垄不覆膜、喷洒土壤改良剂、喷洒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喷洒土壤改良剂+高垄不覆膜和平作覆膜6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棉花产量、干物质质量与氮磷钾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覆膜种植方式相比,喷洒土壤改良剂和喷洒土壤改良剂+高垄覆膜处理子棉产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达45.88%和42.24%。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两种种植方式最有利于提高棉花干物质质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平作相比,另3种模式增加了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其耗水量显著提高,尤以沟播模式30 cm以下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最为明显。和等行距平作相比,在灌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条件下,沟播模式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而垄作模式的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在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模式。在本试验条件下,沟播种植结合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存在传统"贴茬"的播种习惯和缺乏专用大豆播种机械的困难,所造成的产量低、田间管理难等问题,探讨了黄淮海地区大豆最佳种植方式。在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试验地,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对4个品种‘周豆21’、‘周豆22’、‘周豆23’、‘中黄13’在同一密度、5种行距配置方式(ABCDE)下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周豆21’、‘周豆22’和‘周豆23’均在C处理时产量最高分别为4172.40、3823.65、4088.25 kg/hm2;对于4个品种,ABCD各处理与E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C与E两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4个品种在宽行0.4 m、窄行0.2 m种植方式(C处理)时分枝荚数、总荚数、百粒重各项指标为最优。因此,‘周豆21’、‘周豆22’、‘周豆23’3个品种在密度为18.75万株/hm2下,宽行0.4 m、窄行0.2 m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群体优势,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遵义大棚蔬菜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为有效利用现代设施,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寻求增产增收的高效种植模式和管理方法提供依据,调查并统计了遵义不同地区大棚蔬菜的种植模式、种植成本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遵义大棚蔬菜不同种植模式的种植成本及经济效益差异显著,其中"育苗+豆类+叶菜"模式的年纯收益最高,达到16696元/667m2。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大棚蔬菜经济价值,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