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张家口地区雷暴日时空变化特征,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利用1960—2013 年近54 年该地区14 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该区域雷暴日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大部分区域处于“中雷区”范围,蔚县、怀安、尚义雷暴日数在40 天以上,达到“多雷区”级别;该地区平均年雷暴日大多数年份在30~40 天,年均雷暴日最多年为54.4 天,最少年为28.9 天;年代际分布呈现20 世纪60—70 年代间年均雷暴日缓慢减少,80 年代呈明显偏多,90 年代开始快速减少趋势;夏季雷暴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抛物线型,其峰值位于7 月。6—10 月间,坝上地区各月月均雷暴日数均大于坝下地区。54年来历史最多月雷暴日数全区14 个观测站均出现在7 月;白天雷暴多于夜间。坝上地区13:00—16:00,坝下地区14:00—18:00 容易发生雷暴。坝上地区雷暴持续时间以>60 min 的雷暴为多,坝下地区以30 min 以内的雷暴为主。坝上最早雷暴初日与最晚雷暴终日较坝下均有所提前,两区域雷暴初终日及持续期平均状况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
谢媛  王昕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5):255-258
为了给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利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蒙县)1963—2012 年的雷暴资料,以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为背景,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线性拟合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阜蒙县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0 年来阜蒙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9.04 天,属于中雷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幅度大,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 年和2005 年(43 天),最少的年份在2010 年(18 天),前者是后者的2 倍多;50 年来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以0.852 d/10 a 的气候倾向率递减;阜蒙县雷暴集中出现在5—9 月,共出现1337 天,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2.08%;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小波分析显示,阜蒙县年雷暴活动具有较强的17年和2~6年周期振动。  相似文献   

3.
桂西南早熟荔枝实生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深入了解桂西南早熟荔枝实生资源状况,通过实地考察分布地区并对其植物学性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南早熟荔枝实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崇左市的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百色市的靖西县、德保县、田东县、田阳县,河池市的大化县、都安县等地;该资源平均树龄平均69.6年,树体高大直立,叶形有椭圆形等5种,花序较长,果实形状有心形和椭圆形等8种,成熟期多在5月上中旬,早熟性状明显;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类型多样,变异系数20.0%~29.0%的占34.4%,10.0%~19.0%的占46.9%。可见桂西南早熟荔枝实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但是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今后应提高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开展实生选种,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5.
不同激素浓度对思茅松扦插苗生根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仁刚  邓桂香 《种子》2007,26(12):86-87
用吲哚-3-乙酸和ABT1号生根粉的不同浓度处理1年生穗条,在大田中扦插。经过统计,用吲哚-3-乙酸处理的穗条理论成活率最大值为48.52%(实际56.1%),平均不定根生根数量理论上可达9.8条/株,平均不定根长度理论上可达10cm;用ABT1号生根粉处理的穗条理论成活率最大值为45.35%(50.6%),平均不定根生根数量理论上可达10条/株;平均不定根长度理论上可达7.9cm。  相似文献   

6.
玫瑰花所提供的芳香油经济价值高于等量的黄金,批量种植势必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现将一生根迅速、成活率高的扦插方法介绍如下: 一、插床的准备 1.床土配制将20%碳渣灰过8目筛,拌入5%珍珠岩、5%粘土、70%细河沙,并浇入清水,使其呈一捏成团一摔即散的含水状  相似文献   

7.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了一种能促进菊花快速生根的扦插方法。 1.插穗处理扦插前10天,用直径不小于1毫米的竹针,在距顶梢2~3厘米处对将作插穗的嫩茎进行针刺。位置在节的上下各0.5厘米范围内最好,可在方位不同的3~5处针刺,也可随意进行。针刺后不要施肥,也无需浇水(若母本很瘦弱,可提前半月施肥),促进顶梢部加快老熟,以抵抗可能出现的猝倒病。待随着生长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松采种插穗进行了不同洗脱处理、不同浓度激素、不同浸泡时间处理、不同长度和不同采穗部位的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云南松插穗进行酒精+乙醚消毒效果较好;同种激素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其生根,以100 mg/kg、200 mg/kg效果最好;同种激素同一浓度进行浸泡,按照高浓度速蘸低浓度浸泡的原则,以2h的生根效果较好;对于不同规格的插穗,以长度6 ~ 10 cm、从下部采取的插穗生根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马睿 《种子世界》2004,(6):40-41
根据多年实践,我们发现大量栽培桑树时,应用ABT生根粉进行桑树扦插可以达到功省效宏的效果。桑树硬枝(休眠枝)扦插达到当年扦插,当年成苗,当年采叶养蚕,生根率可达97%;桑树嫩枝扦插,一般15d左右开始生根,生根后36~40d腋芽萌发,成活率达90%以上,当年成苗出圃。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3年3月,工厂计划筹建新厂区,出于节省绿化经费的考虑,我们想利用厂区现有的金叶女贞资源扦插一批苗子,以备新厂区使用。我过去虽然没做过金叶女贞的扦插育苗,但金叶女贞是易生根植物,我觉得成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此插前也没有像插山茶、杜鹃那样仔细准备。就建了两个宽1.5米、长10米的插床,用干净的河沙作介质。5月3日,金叶女贞新生枝梢有一部分已现蕾开花,此时开始了绿枝扦插。原以为很简单的事情,在扦插开始到出根移栽时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和倍感意外的结果,我经过仔细观察思考,把发生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选取最佳插穗的意外剪取插穗的同时,我还对女贞进行了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临汾市的雷暴气候特征,为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4-2010年近57年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法以及M-K突变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临汾市的雷暴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6.2天;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9年(47天),最少的年份在2009年(12天);临汾市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抛物线型,其峰值位于7月;临汾市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9日,平均雷暴终日为9月25日;临汾市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48天;雷暴出现时大多数同时伴有降水出现,湿雷暴占总数的79%。由此得出,临汾市雷暴日数呈现减少趋势;雷暴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历年雷暴持续天数的变化呈波状变化。  相似文献   

12.
忻州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勇  周学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237-24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更好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用忻州市15个站点1963-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忻州市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河曲、五台、五寨年平均降水量回归系数为负,表现为下降趋势;忻府区、繁峙年平均降水量回归系数为正,表现为上升趋势。(2)忻州市年平均气温突变基本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气温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临汾市雾霾的预测以及防治效果,从而避免、减轻雾霾天气对人类造成的交通、健康等危害。根据临汾市2013年11月—2014年3月自动气象站对PM1.0、PM2.5、PM10、能见度、相对湿度、气温等的观测资料,利用临汾市1954—2014年12—3月的降水日数和静风日数的统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线性拟合、多元回归等方法,分析临汾市秋冬季雾霾与天气气象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风速、气压、气温都会对空气的能见度产生影响,其中风速的影响最大,风速每增大1 m/s,能见度增加3.3 km;气温、相对湿度、风速、能见度均与PM2.5呈负相关,风速与PM2.5浓度值的负相关程度最大,风速每增大1 m/s,PM2.5的浓度值减少65.2 μg/m3;静风日数以0.98 d/10 a的速率减少,而降水日数以 0.07d /10 a的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4.
掌握山西省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可以为该区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工农业生产,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基于1960—2010年山西省71个国家观测站的雷暴资料,通过求线性趋势、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对山西省雷暴天气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雷暴总日数分布呈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1960—2010年71站雷暴总日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无明显的周期性和突变性。山西大部分站点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年雷暴日数呈增加趋势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仅有4个,主要分布在忻州市的西北部。夏季6—8月是雷暴的高发期,约占全年雷暴的76%;4—5月、9—10月出现的雷暴约占24%;11—3月雷暴发生率很小。各月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尽相同。3—4月雷暴日等值线由纬向转向径向,呈北少南多、西北少东南多的格局;5—6月雷暴日等值线主要以径向分布为主,呈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7—10月主要以纬向分布为主,呈北多南少的格局;11—2月雷暴日很少,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雷暴过程的日变化显现80%以上的雷暴过程开始在12—20时,结束在13—21时。各时次结束的雷暴次数变化曲线呈现出副峰型,主峰点在16—17时,副峰点突增在20—21时,21—22时陡降。约60%的雷暴持续时长不超过1 h;约39%的雷暴持续时长在2~6 h;1%的雷暴会持续6~19 h;超过19 h的雷暴基本上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了解临汾市冰雹的气候特征,从而提出相应的防雹减灾对策与方法,以减少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临汾地区17个自动站的冰雹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临汾市近43年来冰雹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汾市以西部山区为冰雹多发区,年冰雹发生次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8次/10 a,2007年为显著下降的突变点。同时,临汾市年冰雹发生次数存在着5年、17年和22年的周期,以17年为主周期,每年的5—9月为冰雹多发期,其中7月出现最大值,而每天又以12时—20时为冰雹的多发时段,冰雹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为1~5 min。  相似文献   

16.
本溪市区近59年极端气温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东北部平原和山地交界处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根据本溪市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相关系数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了1955—2013 年59 年间本溪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本溪市区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5℃,极端最低气温为-34.5℃;极端气温年较差最大为70.6℃,最小为51.6℃;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5—9 月,8 月最多,占35.6%;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2 月,1 月最多,占69.5%。日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4—7时,日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14—16时。总体来看,本溪市区成变暖趋势,极端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年较差在缩小,但这种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临汾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今后政府制定相应的决策,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3年临汾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降水、蒸发、日照等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极端日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增加率为0.06℃/10 a,极端日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增加率为1.4℃/10 a,这与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临汾市暴雨日数和大暴雨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方向呈下降趋势;1954—2013年日照时数、蒸发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对呼伦贝尔市旅游气候资源价值做出评价,帮助旅游产业健康科学发展,通过人居舒适度等级、体感温度、着衣指数等几个方面对呼伦贝尔市旅游气候适宜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游览时间、目的地及穿衣建议。结果表明,对于休闲避暑为目的的游客最好选择6、7、8月,若有参观岭西北部林区的游客选择7月为最佳,6、8月需携带外套,而冬季游览、滑雪的游客可选择1、2、3、11、12月,其中1、2、12月冻伤危险较大,需做好防寒措施,春秋季节温度变化大,根据目的地着衣指数选择装备,旅游管理部门应结合各季节和景区所在地的气候适宜度情况妥善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游客可根据自身旅游目的及情况科学选择合适时间、景区进行游览。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有效提高临汾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利用临汾市17个地面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M-K)法,分别对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及≥0℃积温和≥10℃积温等表征热量条件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4℃/10年,增暖主要出现在春季及冬季,增温速率分别为0.603℃/10年和0.49℃/10年,年平均气温及其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为中部平川地区高于东部山区和西部山区,临汾市区最高;临汾市年平均日较差以0.18℃/10年的速率增加;临汾市≥0℃活动积温的增加速率为137.21℃/10年,≥10℃活动积温增加速率为101.77℃/10年;由M-K检测可知,临汾市年平均气温及全年≥0℃活动积温显著性增加,在20世纪末期显著上升趋势超过0.001显著性水平,而全年≥10℃活动积温增暖趋势仅在2008年之后超过0.05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临汾市对生产无公害蔬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良好,建设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产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正在逐步建立生产标准和检测体系。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蔬菜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建议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源头治理,进一步发挥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市场带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