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肤木是优良的生态修复树种,也是独具特色的园林秋色叶植物。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可以有效进行土壤修复。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胁迫试验,是研究植物富集重金属、完成土壤修复的重要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空白试验对比和控制单一变量法,以盐肤木种子萌发特性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重金属镉(Cd2+)不同浓度(50~400mg/L)的胁迫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试验(未胁迫下)相比,随着 Cd 浓度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盐肤木种子在 Cd 污染的耐受能力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富士系苹果晚霜冻指标试验综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陕西省富士系苹果晚霜冻灾害特点及服务需要,依据建立试验目标,确定试验基地、试验时间、人员组成以及技术规范等要素在内的试验思路,建立了包括野外观测试验、人工霜箱试验以及灾后关键生育期调查等方法在内的试验方案,以期通过这种综合试验方法的研究及实践,得到陕西省富士系苹果花蕾和花朵晚霜冻指标体系。该试验方法设计思路是经济林果气象灾害指标试验方案制定领域的首次尝试,可为设计制定其他相关作物气象灾害指标试验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探究不同市售土壤改良剂在镉(Cd)污染稻田中的应用效果,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选用6种市售土壤改良剂(“特贝钙”、“土沃宝”、“鲁西”、“康源邦尔”、“育壤康”、“初养”),在Cd中度污染稻田中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态Cd含量,水稻各器官中Cd含量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pH平均提高0.2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平均提高7.27%、7.44%、7.39%、2.99%;水稻株高、穗重、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平均提高4.72%、4.54%、3.50%、4.26%;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0.17 mg/kg,降幅为36.59%,糙米Cd含量显著下降57.72%。供试的6种市售土壤改良剂对于Cd中度污染农田中水稻产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效果,对吸收和积累Cd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土沃宝”土壤改良剂在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中的Cd含量作用效果最好,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耐镉作物体内镉结合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居荣  蒋婉茹 《作物学报》1995,21(5):605-611
通过镉在不同耐性作物根细胞中的分布及细胞内镉结合体的对比研究,发现小黑麦对镉的耐性并非主要是使其碹地细胞壁以减少其活性而解毒的机制;与其它耐性较低的作物相比,耐性相对较强的小黑麦中的分子量为17KD的蛋白质合成加速,推断与其在镉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性有关,经镉诱导产生了分子量为3.1KD的镉结合蛋白质,起到了减少体内游离态镉含量的作用,是小黑麦耐受镉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添加生物质炭对Cd胁迫下生菜Cd吸收累积的影响,以生菜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添加外源镉含量为3 mg/kg的土壤中分别添加0%、1%、2%、3%的生物质炭,待生菜收获后,测得土壤pH、有机碳、生菜产量、生菜体内Cd富集和转运情况及Cd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的数据。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其中生物质炭添加量为3%,相比CK组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5.14%~40.87%;添加生物质炭可以显著降低生菜Cd含量,尤其是3%量的生物质炭添加后,生菜叶Cd含量由0.79 mg/kg降低至0.44 mg/kg。生物质炭可以显著降低生菜中Cd的富集、转运系数,并使残渣态Cd含量增多,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含量显著降低。因此,生物质炭的施用对Cd污染土壤和生菜体内Cd的积累有显著的阻控作用,特别是生物质炭添加量为3%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
在生防菌株悬浮液中加入添加剂、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可以提高生防菌株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微量元素对改善大豆植株本身的营养需要和增强植株抗病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好于甲壳质。添加甲基纤维素,提高生防菌株的碳氮比(C/N),可阻碍病原菌孢子的萌发,起到增加防治效果的作用。同时添加甲基纤维素和甲壳质,如果添加物中C/N不合适,对生防菌株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减少霜冻造成的损失,笔者以1961—2015年武威市各县(区)霜冻和农作物生育及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霜冻特征及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结果表明:(1)55年来武威市各县(区)初霜日推迟17~23天,终霜日提前20~29天,无霜期延长天数达39~48天;变异系数:无霜期终霜日初霜日;(2)终霜日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多为负距平;而初霜日和无霜期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负距平,21世纪以来为正距平;60、70年代距平变幅较大;(3)从霜冻出现时平均地面最低气温看,发生重霜冻害概率民勤9%,凉州2%;发生中霜冻害概率民勤7%,凉州7%,古浪2%;而发生轻霜冻害概率民勤84%,凉州91%,古浪98%;(4)霜冻对喜温作物春玉米的影响明显大于春小麦,且春玉米三叶—七叶期是霜冻危害最敏感的时期,初霜日越早、无霜期越短,春小麦、春玉米和粮食作物易受早霜冻害影响产量;而终霜日越晚,农作物遭受晚霜冻害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8.
蚯蚓对铁的富集转移及对苹果根铁营养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在永年县曹庄果园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果园进行,试材为8年生红富士苹果树,在苹果根际用不同价态、不同浓度的铁处理玉米秸秆后接种蚯蚓.试验表明:蚯蚓对铁有很大的富集量,在20 000 mg/kg(试验所用最高浓度)二价铁和三价铁处理的秸秆中可以成活并把秸秆转化为蚯蚓粪,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的质外体铁含量,蚯蚓对二价铁的适应性高于三价铁.蚯蚓可以将有机物料中的铁转移到果树根系内,5 000 mg/kg铁处理增加蚯蚓体内Fe~(2+)含量和根质外体铁含量效果最好,蚯蚓、蚯蚓粪和根中的全铁含量随铁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铁显著促进果树根系生长,没有用铁处理秸秆接种蚯蚓的新根量明显少于用铁处理的,两种不同价态的铁都是以5 000 mg/kg的新根量最多.蚯蚓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没有接种蚯蚓的处理新根量显著少于接种蚯蚓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芜湖市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芜湖市1960—2011年逐日最低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异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霜冻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对芜湖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芜湖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1月19日,平均终霜冻日为3月17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47天;(2)初霜冻日约以2.4d/10a的速度推后,终霜冻日约以2.1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约以4.9d/10a的速度延长。(3)1981年起无霜期总体趋势由偏短转为偏长。但未达到气候突变的标准。(4)特(偏)早秋霜冻及特(偏)晚春霜冻出现概率降低,无霜期延长总体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由于霜冻发生的不稳定性和危害性,仍需重视霜冻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1年以来延安出现的5次苹果花期冻害天气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温度、花朵受冻率和产量,得出:延安市苹果花期冻害有日期提前和影响加重的趋势;严重冻害年具有温度通过0℃初日早、3月温度明显偏高、积温高的特征;不同物候期形成冻害指标不一样,整个花序受冻指标,在中心花开放期和花序分离期,过程极端最低气温在-3℃左右时,少量中心花受冻, 最低气温≤-4 ℃会形成轻度受冻,最低气温≤-5 ℃出现中度受冻。盛花期当温度降至-3 ℃时出现轻度受冻;-4 ℃时出现中度受冻;-5 ℃度以下时,重度受冻。今后花期冻害天气的预报及影响评估,既要考虑冻害过程最低温度值,也要重点考虑通过0℃初日、3月温度与活动积温情况,前期气温是否异常偏高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阜阳市霜冻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霜冻灾害对阜阳市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合理开展农业气候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阜阳市1953—2014年62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阜阳市霜冻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初霜冻主要集中在10 月下旬—11 月中旬,占总次数的90%,终霜冻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 月上旬,占总次数的77%。(2)平均初霜冻日为11 月2 日、终霜冻日为3 月26 日,无霜冻期为222天。(3)终霜冻出现异常较初霜冻频率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初霜冻未出现异常偏早和偏晚,21世纪以来终霜冻异常增多。(4)初霜冻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未发生气候突变。终霜冻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气候突变呈提前趋势。无霜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气候突变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系统阐明区域内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探究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平凉市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Cu、Zn、Fe、Mn、B、Mo和S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评价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状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微量元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Cu、Zn、Fe、Mn、B、Mo、S平均含量分别为1.04、0.92、13.18、11.03、0.51、0.11、15.11 mg/kg。有效S含量在空间上为强变异,其余元素含量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区域耕地土壤有效Cu、Zn含量丰缺水平为低—中等,有效Fe、Mn为低—高等,有效Mo为较低—低等,有效B、S为极低—较低等;不同土类土壤有效Cu含量丰缺水平为低—中等,有效Zn、Fe、Mn为低—高等,有效B为较低—低等,有效Mo为较低—中等,有效S为极低等。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总体而言,平凉市耕地土壤整体缺乏有效B、Mo、S,且有效S为极缺乏,有效Cu、Zn、Fe、Mn普遍处于适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县域单元的降尺度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合理规划和发展陕西苹果产业;同时促进县域苹果种植布局优化,健康、可持续生产,依据5个苹果种植代表县县站与其境内区域站花期气温的关系,进行概率移植,借助各代表县县站1971—2012年花期气温数据,计算获得各代表县县站及其境内区域站苹果不同等级花期冻害的发生概率。根据对100多个历史灾害个例的分析结果,分别赋予苹果花期轻度、中度、重度等级冻害0.1、0.3、0.5的灾损系数。依据气候致灾风险的基本原理和模型,计算获得各代表县县站及其境内区域站的花期冻害风险指数,并基于GIS系统制作了各代表县的降尺度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布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潜在的污染特征,2004—2011年在甘肃省平凉市农田抽取黑垆土、黄绵土等6个土类147个土壤样点,检测As、Hg、Pb、Cr、Cd 5种重金属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研究了甘肃省平凉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的生态危害性。结果表明,As、Hg、Pb、Cr、Cd平均含量分别为9.96、0.038、32.16、65.98、0.119 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30.72%、93.94%、47.72%、28.36%、60.84%,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分别在3.09~18.04、3.85~323.88、1.19~30.90、0.46~3.22、3.96~100.85之间,6个土类农田风险指数在29.21~356.69之间。土壤重金属Hg、Cd分布不均匀,As、Pb、Cr分布相对均匀,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潜在生态风险,Hg、Cd构成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5.
陇中地区玉米春霜冻害等级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夏权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1):167-171
为明确霜冻强度与农作物冻害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以陇中地区玉米春霜冻害为研究对象,从霜冻灾害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出发,建立玉米冻害等级指标。主导指标采用最低地温负距平,能够反映玉米关键生育期作物耐寒程度的动态变化,实现了霜冻强度与作物生育期的结合;辅助指标采用逐时负地积温与日最低地温,体现霜冻强度是低温强度与低温持续时间的累计效应;再参考作物受冻率,构成了完备的春霜冻害指标体系。该指标计算简便,物理及物候学意义显著,经检验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达到80%,可在业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西部热量资源及霜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预防霜冻灾害,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采用1953—2012年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辽西地区热量资源和霜期变化。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年平均气温、夏半年平均气温、冬半年平均气温变化速率分别为0.311℃/10 a、235℃/10 a、219℃/10 a;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86—1988年出现暖突变;暖突变之后使得近20年(1993—2012年)≥0℃、≥10℃活动积温增加256℃·d、233℃·d,初霜冻日期后推8天。热量资源虽然增加,而终霜日期并未提前结束,故大田播种期也不能提前;初霜日期明显后推,可考虑成熟期也后推的原则,如果播种期退后8~10天可减少95%终霜冻的威胁。辽西地区气温升高、积温增加和无霜期延长,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静宁县苹果贮藏现状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甘肃省静宁县的苹果贮藏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静宁苹果贮藏的改进意见和静宁苹果产地低成本高效节能贮藏保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重庆市霜冻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重庆霜冻气候特征,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利用重庆城口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重庆霜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来,重庆初霜日和终霜日均为推后趋势,初霜日推后速率较终霜日大;无霜期呈缓慢延长趋势;21世纪以来,初终霜日推后的趋势均有所加大,而无霜期延长的趋势则明显减小。(2)霜冻强度变化较为平缓,但终霜冻重于初霜冻;21世纪以来,初终霜冻的强度均明显减弱。(3)近40年来,重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均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初霜日存在约30年的大周期,终霜日存在约23年的大周期,初霜日偏离常年值的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加,21世纪以来,出现极端偏迟的几率在增大,而终霜日为持续减小趋势。(4)总体上,初霜日异常年份较终霜日多,21世纪以来,异常程度加重。因此,认识霜冻发生规律,适时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