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期播种对豫北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为豫北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采用EXCEL等软件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对豫北不同优质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的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8901’品种的不同的播期处理对它最后产量的影响度相对较小,而‘郑麦-9405’和‘郑麦-9023’不同的播期则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小麦-玉米轮作方式的地段最好在适时播种的条件下多采用半冬性品种,而对于部分以小麦-旱稻轮作方式的地段播种春性品种为宜,且应在10月15—25日内完成播种。  相似文献   

2.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3.
江汉平原秋季雨水多,小麦常无法适期播种,为弥补迟播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盲目增加播种量而引起后期倒伏、小麦产量不增反减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2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探明不同气候条件下江汉平原小麦适宜播量,以期为该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19年极端气候年份和2019—2020年正常气候年份,在江汉平原麦区的武汉布置小麦播量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三因素再裂区设计,主区因素为品种,设‘鄂麦580’、‘鄂麦170’和‘郑麦9023’3个小麦品种;副区因素为肥料,设施氮(150 kg/hm2)和不施氮2种处理;裂区因素为播量,设75、150、225、300 kg/hm2处理。结果表明,极端和正常气候年份‘鄂麦580’的籽粒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在播量225 kg/hm2和150 kg/hm2时最高,而‘鄂麦170’和‘郑麦9023’2个年度籽粒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均在播量为225 kg/hm2时表现良好,但正常气候年份小麦籽粒产量及氮...  相似文献   

4.
旨在分析环境变异及施肥措施对‘郑麦366’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强筋小麦品种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生产上有生态代表性的不同地点进行取样,设小区进行氮肥用量用期、NPK平衡施肥试验;研究环境变异及施肥措施对‘郑麦366’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郑麦366’在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品质表现相对比较稳定,多数地点的‘郑麦366’的品质结果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等强筋小麦品质标准,且面包烘焙品质表现优良;粉质仪稳定时间在不同地点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增施氮肥能够改善‘郑麦366’的品质,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筋的质量。N:P:K肥按225:120:180配合施用,‘郑麦366’的产量、湿面筋含量、湿面筋指数、干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均表现最好,N、P、K肥配合施用可同时提高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郑麦366’的品质表现相对比较稳定,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应重视N、P、K肥配合施用以提高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探讨小麦播种前土壤喷施微生物复合营养剂‘赛土丰’对小麦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的调控效应,以期为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试验于2016—2017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品种‘郑麦379’,设置空白不施肥(处理1)、清水(处理2,常规施肥)、‘赛土丰’复合营养剂(处理3,常规施肥),于生长期调查株高、次生根、叶色、病虫害等农艺性状指标,于成熟期考察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各指标。结果表明:在小麦播种前土壤喷施‘赛土丰’微生物复合营养剂对小麦植株茎高、病虫害防御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小麦植株根的发育作用效果甚大。通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处理2叶面喷施清水相比,两试验地的喷施‘赛土丰’处理3在成穗数、穗粒数上有所提高,但幅度不明显,然而在千粒重和产量上分别提高了13.09%、12.44%和4.67%、4.64%,提高幅度较为明显。综上说明,在冬小麦播种前土壤喷施‘赛土丰’微生物复合营养剂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粒重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探讨小麦播种前土壤喷施微生物复合营养剂‘赛土丰’对小麦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的调控效应,以期为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试验于2016—2017 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品种‘郑麦379’,设置空白不施肥(处理1)、清水(处理2,常规施肥)、‘赛土丰’复合营养剂(处理3,常规施肥),于生长期调查株高、次生根、叶色、病虫害等农艺性状指标,于成熟期考察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各指标。结果表明:在小麦播种前土壤喷施‘赛土丰’微生物复合营养剂对小麦植株茎高、病虫害防御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小麦植株根的发育作用效果甚大。通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处理2 叶面喷施清水相比,两试验地的喷施‘赛土丰’处理3 在成穗数、穗粒数上有所提高,但幅度不明显,然而在千粒重和产量上分别提高了13.09%、12.44%和4.67%、4.64%,提高幅度较为明显。综上说明,在冬小麦播种前土壤喷施‘赛土丰’微生物复合营养剂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粒重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构建湘西州主栽烤烟品种的产量预报模型,为烤烟生产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9—2021年湘西中海拔地区2个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湘烟7号’的田间实测产量资料和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将产量资料与不同生育期气象因子作相关分析,找出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再将产量与关键气象因子作逐步回归,最终建立产量预测模型,并用独立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影响‘云烟87’烤烟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旺长—成熟期平均相对湿度、成熟期50 d内干旱日数、旺长后51~60 d降水量等,而影响‘湘烟7号’烤烟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成熟期50 d内干旱日数、旺长—成熟期≥13℃有效积温、移栽后61~70 d平均温度等。‘云烟87’产量预报模型的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94.6%、97.5%‘,湘烟7号’产量预报模型的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96.7%、89.6%。  相似文献   

8.
以豫麦13、郑太育1号、临汾7203、郑州941、豫麦47、郑州8998、郑麦9023、郑麦9694、郑麦9962 等9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通过17年6个不同施肥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N素和P素是限制小麦产量和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K素不是限制小麦生长及产量的主要因素。(2)NPK和NP处理的产量、穗数、穗粒数都要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千粒重则为PK处理最高。(3)NPK处理不但高产,而且产量较稳定。从产量的稳定性上来说,NPK>PK>NP>CK>N>NK。(4)NPK和NP处理的产量与穗数和千粒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粒数相关不显著。NK和N处理的产量与三个构成因素都成显著正相关。CK和PK处理的产量只与穗粒数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分析气温变化和分期播种对获嘉县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利用线性分析方法,依据1960—2010年的气温资料统计显示,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在冬春季有明显变暖,夏季反而有降低的趋势,最低气温全年都表现为变暖的趋势。同时,通过2010—2011年冬小麦的分期播种试验,从气象因子对小麦生育发育期的影响分析研究,确定小麦适宜播种期,并找出影响获嘉县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的适宜指标,同时找出影响小麦后期产量的灌浆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日照是影响灌浆速度的主导气象因子,温度是限制因子,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为间接作用,为在生产中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制定相应的科学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军伟  张珂  杨子光 《种子科技》2023,(2):16-19+23
在小麦主产区进行水浇地小麦新品种展示,鉴定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同时对小麦全生育期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小麦产量的气象因子,进一步总结配套技术措施,为小麦品种利用和布局提供依据。研究发现,表现好的半冬性品种有郑麦1860、郑麦129、郑麦618、平安0602等,弱春性品种有中麦255、天宁38等。  相似文献   

11.
郑麦9023春化基因VRN-1的组成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麦9023叶片为材料,利用序列特异性PCR扩增技术克隆了春化基因VRN-1,并通过0~2℃冰箱模拟春化处理0、10、20和30 d,对该基因在一叶期至九叶期叶片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PCR分析表明,VRN-1基因在郑麦9023的A和D基因组中均为隐性,在B基因组中为显性,基因等位类型为vrnA1VrnB1vrnD1。在克隆VRN-A1、VRN-B1和VRN-D1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了3个等位基因的特异引物,并利用该特异引物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未经春化处理的条件下,一叶期VRN-A1和VRN-D1均未检测到表达,而VRN-B1已有较低水平的表达;从三叶期开始,3个等位基因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并一直持续至开花期。在春化处理10、20和30 d条件下,VRN-1的3个等位基因在一叶期就出现较高水平的表达,并保持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2.
以郑麦9023叶片为材料,利用序列特异性PCR扩增技术克隆了春化基因VRN-1,并通过0~2℃冰箱模拟春化处理0、10、20和30 d,对该基因在一叶期至九叶期叶片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PCR分析表明,VRN-1基因在郑麦9023的A和D基因组中均为隐性,在B基因组中为显性,基因等位类型为vrnA1VrnB1vrnD1。在克隆VRN-A1、VRN-B1和VRN-D1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了3个等位基因的特异引物,并利用该特异引物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未经春化处理的条件下,一叶期VRN-A1和VRN-D1均未检测到表达,而VRN-B1已有较低水平的表达;从三叶期开始,3个等位基因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并一直持续至开花期。在春化处理10、20和30 d条件下,VRN-1的3个等位基因在一叶期就出现较高水平的表达,并保持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明稻麦周年生产条件下小麦种植适宜播期和基本苗组合,于2012—2014 年在江苏省沭阳县进行了播期和基本苗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10 月10 日、10 月17 日、10 月24 日、10 月31 日和11 月7日、11 月14 日)和基本苗(180 万/hm2、270 万/hm2、360 万/hm2、450 万/hm2、540 万/hm2)条件下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出苗率主要受播期影响,迟播降低明显;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叶龄逐渐变小,全生育期缩短,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基本苗处理对出苗率和叶龄影响不大。相同生育阶段,同一播期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茎蘖总数增多,相同基本苗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茎蘖总数减少。播期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间以及穗长影响明显。单产随着播期推迟先升后降,不同播期和基本苗处理对产量构成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因此,淮北地区稻茬麦遇冷冬适宜播期在10 月17—24 日,遇暖冬适宜播期在10 月17—31日,最佳基本苗360万/hm2。  相似文献   

14.
淮北地区晚播麦的生育特性研究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类型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江苏淮北地区小麦播期推迟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及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均出现了全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穗分化时间缩短的趋势.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亩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每穗粒数的减少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通过选用穗粒中间型品种,提高播种质量,注重返青期及剑叶露尖期的田间管理,晚播麦仍可获得380kg/667m2左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冀西北冬麦北移适宜播期和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明确冀西北冬麦北移的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3个冬小麦品种(‘京冬1号’、‘苏引6号’和‘02铁品5’),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越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8年9月23日为播种期的小麦越冬性和产量最高,播期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多少决定产量高低,播种越晚影响越明显;‘02铁品5’与‘苏引6号’产量极显著高于‘京冬1号’。通过对2005-2010年的冬前积温进行分析,认为冀西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25日左右,同时,应根据气候及品种特性进行适当调整,即较暖地区可适当延后,冷凉地区要适当提前;生育期短、冬性弱的品种要适当晚播,生育期长和冬性强的品种可适当早播;播期推迟时,要适当加大播种密度,以弥补越冬性差造成的群体不足。  相似文献   

16.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冬小麦‘陇中一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条件下土壤水分、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适当迟播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但在不同播期、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也存在差异。从4 个不同播期分析,平均土壤含水量为最迟播期(S4,10 月11 日)的最高;产量以最早播期(S1,9 月21 日)的最低,9 月30 日—10 月11 日之间产量相近。多重比较表明,播种期越迟,土壤含水量越大,播期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晚播不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7.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