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以商丘市各县区为例,通过选取不同角度的评价指标,分为利用强度、增长耗地和产出效益3个准则层,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模型,将极差标准化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到数据处理中,提高计算准确性,以期为节约集约评价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商丘市下辖9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一,得分区间位于0.1~0.7不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优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劣的地区。其中,梁园区、睢阳区和永城市节约集约水平较高,接近0.7分,虞城县、宁陵县和民权县利用水平较低,最低仅为0.18,提升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2.
为了挖掘渝北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更好地推动其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笔者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并利用专家咨询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对应的指标权重,对渝北区2005年和2010年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渝北区2005年和2010年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值分别为0.4669和0.5854,2010年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2005年有所提高,处于适度利用状态,但与集约利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评价结果,笔者还提出了促进渝北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摘 要:研究旨在摸清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总结空间分布特征,剖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科学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县域尺度,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宁夏22个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2个县中只有6个县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分以上,用地节约集约水平高;宁夏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总指数呈现出自北向南逐步递减的特征,其中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宁夏北部、次热点区位于热点区外围、次冷点区成散团式分布、冷点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各别县。整体来看,宁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未来宁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各县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别化的集约用地管理政策,北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主要是加强存量用地的挖潜和新增用地效益的提高;南部山区各县(市、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温高湿地区奶牛热应激综合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根据南方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和中国荷斯坦牛生物学特性,利用分子生物、遗传育种、营养调控及环境控制技术,建立了包括新型实用防暑降温散栏式奶牛舍、新型实用散栏式奶牛场环境小气候智能化控制系统、奶牛抗热应激营养调控剂以及培育奶牛耐热新品系等高温高湿地区奶牛热应激综合控制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植物育种总是随着人们对品种改良工作认识的深入、新兴科学发展的不断渗透和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发展,油菜遗传育种也不例外。植物育种实质上是对植物的遗传基础进行改良,并培育出适合人们所需的新品种。而植物遗传改良的前提是有可利用的资源和基因。故创造新的变异或可利用的资源和基因成了植物改良的重要任务。其主要途径有: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黄楼村村庄规划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黄楼村为研究实例,针对黄楼村村庄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根据村庄节约集约建设标准,将节地理念贯穿到整个村庄规划中,通过规划手段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结果表明,通过规划前后的对比,黄楼村建设用地节地效果显著,规划前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为41.35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05.52 m2/人;规划后建设用地面积为19.14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88.55 m2/人,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22.21 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116.97 m2/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大提高,为同类村庄规划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村镇建设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对全省65个地域单元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省65个地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介于18.3~83.4,基本呈正态分布规律。全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向北大致呈降低态势。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商丘市各县区为例,通过选取不同角度的评价指标,分为利用强度、增长耗地和产出效益3个准则层,建立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模型,将极差标准化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应用到数据处理中,提高计算准确性,以期为节约集约评价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商丘市下辖9县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一,得分区间位于0.1~0.7不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优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劣的地区。其中,梁园区、睢阳区和永城市节约集约水平较高,接近0.7分,虞城县、宁陵县和民权县利用水平较低,最低仅为0.18,提升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9.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本文结合现阶段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后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全市1999-2007年及全市各区县2007年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07年间,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先降后升,总体处于低度利用状态;空间上,靠近一小时经济圈的地区集约利用水平高,渝东北和渝东南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最后文章针对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提出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优良粳稻恢复系K1863为主体亲本,以国际水稻分子育种品种资源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并回交,获得了100多个K1863回交改造后代群体。对其中部分K1863回交改造后代进行了表型性状鉴定,初步表明被鉴定的多数K1863回交后代获得了主体亲本K1863对粳稻不育系的恢复能力,在回交后代中产生了稻瘟病抗性、耐盐性优于主体亲本K1863的材料,而且部分K1863回交改造后代的综合经济性状也优于主体亲本K1863。从而说明,利用国际水稻分子育种品种资源,通过大量回交,不仅可以在保留主体亲本的重要性状、保持与主体亲本性状相似性的同时,获得一些主体亲本本身不具有的有利性状,并选育出综合经济性状优于主体亲本的回交后代,因此通过本方法获得的回交后代材料具有重要的育种利用价值。本文还探讨了对这些K1863回交改造后代进行进一步利用改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新乡高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构建模型,对新乡市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新乡市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高,同时也反映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定量化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新乡高新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STIRPAT模型的长沙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作者借鉴环境压力方程STIRPAT模型,以长沙市1978—2005年耕地面积数据及其相关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分析了人口、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及富裕度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引起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城市化率的变化对耕地面积的变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STIRPAT模型计算发现富裕度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并不存在Kuznets曲线规律。研究认为缓解长沙市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可从控制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的长沙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及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沙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评价其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及提出改进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有效性判定定理对长沙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用决策单元在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对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是:(1)长沙市1991-2008年间土地集约利用相对效率变化显著。其中,2002、2007和2008年判定为DEA有效,1991、1994、1995、1997、1999和2000年为弱DEA有效,1992、1993、1996、1998、2001、2003、2004、2005、2006年为非DEA有效;(2)在非DEA有效的年份中,土地、人力和固定资产投入要素需要调整的幅度相差显著。总体而言,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调整最大,土地投入次之,固定资本投入最小。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变化和路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效率分析可以区分评价单元之间的效率相对差别,投影分析可以找出非有效决策单元今后改进数量,决策层可以根据这些变化和调整方向提高土地系统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长沙市近1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长沙市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驱动力,其中经济发展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12年来长沙市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且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长沙市作为中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强烈的土地需求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的冲击,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引入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分析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阐述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产生的原因,识别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等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和评价长沙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结果发现该区所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总体上变大,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从1996年的-0.85286(Ⅴ),变为2006年的1.321039(Ⅰ),期间变化波动明显,风险值在1996-1999年和2003-2006年趋于上升,2000-2002年趋于下降。根据此评价结论提出一系列规避和应对生态风险,协调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观视角下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工业用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工业用地数据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工业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工业用地的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利用水平,适度利用和低度利用土地分别占工业功能区用地面积的88.06%和11.94%。(2)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其中绝对规模潜力为853.99 hm2,相对规模潜力为33.73%;经济潜力为25885.30万元,单位经济潜力为1676.51元/m2。  相似文献   

17.
50年来长沙市湿地时空变化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合理地规划长沙市湿地,利用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长沙市湿地面积和分布规律进行时空2个维度分析。结果表明:(1)1955-2007年期间,人类活动在湿地的变化过程中起最关键的作用,长沙所有湿地围绕城区呈环状分布,湿地面积呈现了不断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水塘和沟渠的面积在1955-1990年间大幅增加,1990-2007年间大幅减少;湖库面积呈波动变化,1955-1972年间不断减少,1972-1990年间不断增加,1990-2007年间不断减少;河流面积变化小,较为稳定;(3)通过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分析可得:在这4个时期内,水塘的分布是集聚的,河流的分布是分散的,湖库和沟渠的分布是随机的,且1972年、1990年和2007年的水塘分布是高值聚集形成的空间自相关。其中,每个时期里大部分水塘的分布呈现正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总之,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面积和分布的变化规律对城市湿地生态管理至关重要。在城市化水平提高背景下,城市人口和空间增大过程中,确定城市发展过程中湿地容易流失的位置,剖析湿地经常破坏的类型和原因,可以帮助城市湿地进行资源管理,有关部门在城市化发展之前做好规划,从而避免城市扩张建设中对重要湿地破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长沙市城区的热岛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长沙市城区和郊区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对长沙市城区热岛强度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1年间(1988—2008年)长沙市平均热岛强度为0.92℃,年均变化在0.76~1.46℃之间。(2)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秋、冬季强,春、夏季弱。(3)热岛强度日变化表现为夜间比白天强;夏季整天存在热岛现象,其他季节表现为快速形成和快速消失的现象。结论表明:长沙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与城市建设的进程相一致;近20年来,长沙市城区和郊区的气温同步增高,同时热岛强度越来越大,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