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组合预测模型在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优加权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及逻辑斯蒂预测模型的组合模型;并根据东北地区1949-2008年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组合模型预测了该地区未来10年的粮食产量.结果得到,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预测、逻辑斯蒂预测和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粮食产量的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分别为:12.74%,3.02%,13.29%,2.87%,结果证明组合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提高粮食产量的预测精度.通过组合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1.25亿t,可以完成该地区增产150亿kg粮食的任务,到2018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1.38亿t,东北地区增粮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ARMA模型的四川省农村居民收入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1978-201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先后通过平稳化检验及处理、自相关与偏相关分析,并结合SC准则定阶,建立模型为 ;然后确定模型参数并对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检验通过,满足预测的要求;接着,运用该模型对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率为1.81%,其中2010年误差率为1.21%,精度较高;最后对2011-2013年进行短期预测,数据表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将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针对单一预测模型精度不高以及预测结果不能体现经济变量关系的不足,将灰色GM(1,1)模型与多元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加以耦合,建立了灰色多元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了预测。灰色多元线性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仅明显高于单一的灰色GM(1,1)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而且预测结果也能体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较为缓慢。最后,给出了几点调控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农民林业纯收入影响因子的计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钦  黄种发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137-140
为了研究影响农民林业纯收入的主要因子,以便为提高农民林业纯收入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1-2007年福建省统计数据,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计量研究,发现2001-2007年,福建省农民林业纯收入主要受原木平均价格的影响,模型整体拟合优度为0.924,显著性水平达到0.000,影响极其显著。“两金”(育林基金和更改基金)、原木平均税费、原木平均销售费用、原木平均单位产品销售成本和原木平均其他成本等5个变量在逐步回归过程中都被剔除。  相似文献   

5.
加工番茄产量组合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加工番茄产量的精准预测,通过采用方差倒数法来确定权重,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加以组合,根据2001—2009年新疆某加工番茄种植及产量数据,建立了加工番茄产量组合预测模型。以预测2010年和2011年番茄产量为例,结果表明此组合预测模型与单一预测模型相比更加准确可靠。该研究为加工番茄产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灰色灾变预测原理,解决预测中的历史数据跳变问题;利用传统的回归方法,对跳变点之间的情况加以预测,实现GM(1,1)和传统回归预测的组合预测。通过对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克服了GM(1,1)模型和传统回归预测各自的缺陷,使得预测结果更接近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以保山典型欠发达山区洼子田村的各产业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数据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粮食、畜牧、烤烟、核桃、长期劳务输出和季节劳务输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增长的关系,确定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主要产业。各产业与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的关联度大小顺序是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核桃>粮食>畜牧>烤烟,长期劳务输出、季节劳务输出和核桃成为影响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的支柱产业。该研究为保山市乃至类似保山市的低纬高原山区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倍增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近6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建立了人均纯收入发展趋势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运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反映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4项主要指标因素相对于纯收入的关联程度.分析得出:在未来5年中西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695%,农村居民纯收入数量性状与4项指标之间关联度第一位的是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收入,第三产业位居第四。  相似文献   

9.
选取新疆2001—2015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在协整分析上建立新疆农产品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运用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疆粮食棉花产量对新疆农民纯收入是否有影响、影响多大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从短期看,新疆粮食对新疆农民纯收入有促进影响,棉花产量对新疆农民纯收入发展有阻碍影响,但是随着时间在逐步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粮食、棉花的产量对新疆农民纯收入将保持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浅谈石台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是《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确定的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产茶县,是安徽省重点产茶县,现有茶园面积4773hm^2,全县茶叶“三品”基地认证达100%。2012年茶叶产量可达到3500t,一产产值1.5亿元,全县涉茶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处安徽省前列。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桑园经营面积对中国西部地区蚕农年收益的影响,于2015—2018年间,对涪城区13个乡镇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和蚕农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获得的554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中国西部地区桑园经营的适度规模。结果显示:(1)蚕农每户自有产权土地面积极小,为0.04 hm2/户。(2)蚕农自主经营的平均桑园面积为2.05 hm2/户。(3)区域桑园集约经营的适度规模阈值范围为1.51~12.08 hm2。(4)蚕农人均纯收入与桑园经营规模的函数关系为y=-2491.8x2+33201x,即人均纯收入最大时的土地经营规模为6.66 hm2。由此可见,当前蚕农在确定自身土地经营规模上是理性和合理的,未来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土地需求空间。  相似文献   

12.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具有惯性,并受收入、以往消费习惯双重影响。家庭经营纯收入对人均纯收入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主要用于饮食、衣着、居住等基础消费,与医疗保健支出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工资性收入对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且对医疗保健支出具有很高的贡献率,即医疗保健支出主要随工资性收入提高而提高。由此可知,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提升农村医疗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应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云南省8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变动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8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经济发展差距非常显著,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同时对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应用调查问卷法对京津冀农村各生活能源消费比例及人均消费量进行了调查,对京津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Tobit模型对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家庭年纯收入对电能、煤炭、秸秆和油的消耗量具有显著影响;人口数量对煤炭、液化气和油的消耗量具有显著影响;种植面积对煤炭、秸秆、薪柴和液化气的消耗量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于优化京津冀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和解决雾霾天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收入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是影响水产品消费量的重要因素,探讨人均GDP增长对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影响程度,有助于客观评判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特征。借助1981—2015 年相关统计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人均GDP增长变化是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的单向Granger 原因,即经济收入增长有助于提高水产品消费量;人均GDP对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冲击力度大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对于人均GDP的冲击力度,保持收入水平增长是促进水产品消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收入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脉,寻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研究的目标。本研究采用数量经济和事实调查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收入结构和数量的现状,构建合理的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来源途径增多,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以二、三产业为主要增收手段的变迁,政府财政补贴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纯收入比例。因此导致正处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收入来源途径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力求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农民增收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