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低产田杂交稻早稻“3415”肥效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5"回归最优设计开展了早稻肥效试验,研究中低产田施肥对早季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不同的施肥配比对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氮肥对产量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2)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偏低,这与土壤质地、施肥方法以及土壤原养分含量有关。(3)通过配置肥料效应模型,结合不同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和农业生产实际,确定氮、磷和钾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165kg/hm2、P2O5135kg/hm2和K2O150kg/hm2,其N∶P2O5∶K2O=1.2∶1∶1.1。  相似文献   

2.
辽河三角洲稻区施氮水平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波  宫亮  曲航  金丹丹  孙文涛 《作物杂志》2020,36(1):173-10
辽河三角洲单季稻区属于辽河平原水稻的主产区、高产区。长期以来,该地区主要以追加化肥来提高水稻产量,导致氮肥投入过高,利用率较低。根据水稻生育周期内对氮素的生物学响应,分析了辽河三角洲代表性水稻产区内不同氮素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表现,以期获得适合该地区的合理氮肥推荐用量。研究表明,水稻的株高、功能叶片的SPAD值、茎蘖总量与氮素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分蘖期的长短也受氮素水平的控制,即施氮量越高分蘖期越长。从产量及构成因子来看,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籽粒产量有显著贡献,中高氮处理(N210、N260、N315)的产量构成因子都处于较优水平,因此产量最高;低氮处理(N160)与极高氮处理(N420)的产量构成因子指标较差,产量显著低于中高氮处理。产量与施氮量符合线性加平台的肥料效应方程,基于该方程得出辽河三角洲地区最佳氮肥推荐用量为225kg/hm 2。由于土壤-水稻系统是一个整体,基于系统内的氮素平衡理论估算出辽河三角洲地区推荐氮素用量为221~235kg/hm 2。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推荐辽河三角洲地区合理氮素施用阈值为225~235kg/hm 2。  相似文献   

3.
甜菜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设计方案进行田间试验,探讨施用氮、磷、钾肥用量及其比例对黑龙江省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甜菜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以120kg/hm2N、90kg/hm2P2O5、90kg/hm2K2O获得甜菜最高产量和最高产糖量,对甜菜的增产效果为氮>磷>钾,在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用比例为:西部地区1∶0.60∶0.44,中部地区1∶0.41∶0.19,东部地区1∶0.51∶0.48。  相似文献   

4.
应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进行不同肥力水平下土壤氮磷钾肥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高水平时,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平均增产效果为NKP,施氮效果最好,增产率为21.2%;土壤肥力中、低水平时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平均增产效果为KNP,施钾效果最好,增产率分别为25.1%、26.0%。高肥力水平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95.2 kg/hm~2、P_2O_583.8 kg/hm~2和K_2O 204.4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3:1.05;在中肥力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93.8 kg/hm~2、P_2O_589.2 kg/hm~2和K_2O 238.7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6:1.23,多施用钾肥;在低肥力土壤上,仙草氮磷钾经济施肥量为N 186.4 kg/hm~2、P_2O_590.5 kg/hm~2和K_2O 231.8 kg/hm~2,三要素最佳比例为1:0.49:1.24,少施氮肥,多施钾肥。  相似文献   

5.
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构建适宜生产实践的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为蚕豆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以本地白花蚕豆、尿素、普钙、硫酸钾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田间肥效试验,对蚕豆氮磷钾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蚕豆产量、产值和蚕豆植株地上部分养分吸收量、100 kg蚕豆籽粒吸收养分量影响较大。处理7(N_2P_3K_2)较对照处理1(N0P0K0)增产量1600.50 kg/hm~2、增产值5601.75元/hm~2,为最高;其次分别是处理6(N_2P_2K_2)、处理9(N_2P_2K_1)、处理14(N_2P_1K_1),分别较对照增产量1450.5 kg/hm2、增产值5076.75元/hm~2;植株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高的是处理6,其次,是处理4(N_2P_2K_2)的磷、钾和处理8(N_2P_2K_0)的氮;100 kg籽粒吸收氮养分量处理2(N0P2K2)达6.26 kg为最高,其次是处理6达5.90 kg,最低的是处理8;100 kg籽粒吸收磷、钾养分量最高的分别是处理2和处理4,分别达0.76、3.07 kg;最低的是处理1和处理8。说明不同施肥处理是影响蚕豆植株吸收土壤养分、蚕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合理施肥能有效提高蚕豆产量。氮肥增产率十分明显,1 kg纯氮增产蚕豆23.33 kg;磷、钾肥增产效果比较好,1 kg纯磷、1 kg纯钾分别增产蚕豆6.12、3.34 kg。说明蚕豆吸收养分的限制因子主要是施氮量,其次是施磷量。蚕豆土壤有效养分N、P_2O_5、K_2O校正系数分别为1.806711、0.80545、1.397613。  相似文献   

6.
白城地区皮燕麦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明确燕麦需肥规律、探索吉林省白城地区皮燕麦最佳施肥量,以白燕7号皮燕麦品种为材料,依照"3414"试验设计原则,设置了氮磷钾三种肥料各4个梯度共14个处理,于2012-2013年定位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燕麦子粒产量的影响,并运用不同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2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拟合得出N、P和K肥的推荐施用量分别为90、50和35kg/hm2(纯量,下同),燕麦子粒产量约为2 800~3 000kg/hm2;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N、P和K肥推荐施用量分别为100、40、30kg/hm2,燕麦子粒产量介于2 800~3 150kg/hm2;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N、P、K施用量分别为90、45、0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为6 100~6 300元/hm2。综合不同模型研究结果,白城地区白燕7号皮燕麦生产中,N肥的推荐施用量为90kg/hm2,P肥的推荐施用量为40~50kg/hm2,K肥可以不施或低量施用。  相似文献   

7.
一种“高性价比”切胶纯化原核表达蛋白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纯化表达蛋白的新方法。方法:在保证不改变原有蛋白生物活性的前提下,以NaAc染色切胶纯化方法为参考,通过以KCl取代NaAc染色目的蛋白、反复冻融后快速离心等操作步骤取代原来的电泳后过夜透析等实验步骤。结果:最终使原实验时间至少缩短2/3,而且所得目的蛋白不存在浓度和纯度降低的问题。结论:为许多条件有限的实验室进行纯化原核表达蛋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性价比”更高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根际土壤溶磷菌分离筛选、鉴定及其溶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筛选出优良的溶磷菌株,为进一步研制生物复合肥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实践依据,采用NBRIP培养基从马尾松不同林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431株,不同林龄溶磷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为15年>20年>25年>10年>2年。用溶磷圈法初筛出11株D/d比值较大的菌株,经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量,最后复筛出1株解有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yL14。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yL14菌株属于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该菌溶磷能力达65.14 mg/L。试验表明,相对于对照试验培养液的pH值,溶磷菌培养液pH值均略有下降,但是pH值与溶磷量之间无线性关系。该试验获得了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生物复合肥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特征,笔者对云南省6个片区的设施栽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0~20cm设施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216~2.301mL/g,平均值为1.526mL/g,20~40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499~2.469mL/g,平均值为1.725mL/g,都低于露地土壤1.939、1.902mL/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棚龄的变化表现为增—降—增,且2层(0~20、20~40cm)的变化情况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全氮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表明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设施栽培年限,土层深度,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具有密切联系,可通过该酶活性反映土壤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0.
几种泥炭基质物理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泥炭的颜色、结构、容重、孔隙度、大小孔隙比、饱和含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与进口泥炭相比,国产泥炭外观不稳定,泥土等杂质含量高,容重、分解度大,总孔隙度小,吸水性差。国产泥炭和进口泥炭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显著,添加了蛭石和活性成分的进口泥炭与进口纯泥炭和国产泥炭相比吸水性和通透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蟠桃原浆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工艺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分析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糖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以及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29℃,初始糖度12%,此条件下酒精体积分数为6.5%。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30℃,初始酒精体积分数为6.5%,此条件下总酸质量浓度为4.6 g/100 mL。  相似文献   

12.
介绍沙枣果醋的酿制方法。研究以新疆大沙枣为原料,经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生产沙枣果醋的工艺流程。试验结果为,酒精发酵的温度为30℃,糖度为16%,酒用酵母接种量为1%;醋酸发酵的温度为32℃,酒精度为7%,醋酸菌接种量为8%,pH值调至4.0。  相似文献   

13.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对五味子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得出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为4d,酵母菌接种量为0.2%,葡萄糖加入量为8%,发酵原液酒精度(体积分数)达到5.33%。同时探讨了发酵产品风味调配的优化。结果表明,原汁加入量为15%,加糖量为6%,柠檬酸添加量为0.04%,调配后的五味子发酵饮料的酒精度为0.4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西瓜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含糖量和菌种添加量为试验因子,以发酵液中酒精度为响应值,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西瓜汁果酒发酵的影响排序为:发酵温度>含糖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西瓜汁果酒发酵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西瓜汁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为:发酵温度32.1℃,发酵时间6.4 d,含糖量21.4%,接种量为3.5%,发酵液中酒精的理论值为7.24%,验证值为7.15%,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采用3种不同的发酵方式进行对比,确定甘蓝乳酸发酵最佳发酵方式和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自然发酵与人工接种结合效果最好,该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2℃,食盐质量分数2.25%,糖质量分数5%,发酵时间5d,发酵终点pH值为3.4。  相似文献   

16.
海带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带为主要原料,经乳酸发酵,再经调配、杀菌、灌装等工艺得到海带发酵饮料。试验表明,海带发酵的最佳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为6%,发酵温度为39℃,发酵时间为12h;海带发酵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海带发酵原汁50%、柠檬酸0.08%、白砂糖2%。  相似文献   

17.
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纪利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184-187
为了研究有机肥发酵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变化规律,笔者利用平板稀释法研究了有机肥有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有害生物的变化,并建立数学模型,以期为自然条件下条垛型积制有机肥发酵技术的完善及发酵时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真菌、霉菌数量与发酵时间呈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曲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细菌数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下降—上升—下降”的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曲线。大肠杆菌值与发酵时间呈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曲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持续提高。蛔虫卵死亡率与发酵时间呈一元二次多项式方程曲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至110天左右达到最大值。在自然条件下,条垛型积制有机肥发酵时间宜掌握在100~120天之间。  相似文献   

18.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番茄醋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为原料发酵酿造番茄醋,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6℃,pH值4.6,接种量0.04%;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装瓶量为40%,接种量10%。得到的成品果醋,醋味浓郁、口感、风味良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对酸豆乳冰淇淋制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其中对灭酶时间、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及冰淇淋的复合乳化稳定剂的添加量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对发酵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进行了正交实验,确定酸豆乳冰淇淋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灭酶时间15min,发酵时间6h,发酵温度44℃,接种量5%,复合乳化稳定剂添加量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