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06,(12X):83-83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取得了突破进展,这标志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得我国超级稻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课题组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在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提高安全性的制种技术和种子纯度保障技术、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相结合等方面有重大发明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3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申报的“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农业类获奖项目的一大亮点。两系法杂交稻是中国首创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3.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的育种实践表明,发展两系法杂交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基础和关键。中国每年都有新的光温敏核不育系作为育种材料进入配组利用,但真正投入生产应用且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并不多[1~3]。据杨远柱等[4]统计,在82个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光温敏不育系中,只有15个不育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1.4亩,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将减少到1亩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食安全,为在新世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吃好,在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如下(表1):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01,(5):17-17
<正> 超级水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是总理基金项目“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两系亚种间杂交稻选育与应用研究”的重大成果,是由江苏省农科院邹江石研究员等人历经10余年采用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技术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优秀组合。 1998年由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组织袁隆平、黄耀祥、谢华安等国内权  相似文献   

6.
对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粤杂122苗期、分蘖盛期、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抽穗期、成熟期的株型结构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粤杂122与对照培杂67比较,生育前、中期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表现秧苗素质好,植株生长迅速,出叶速度快,分蘖优势强,功能叶叶片较长且窄,叶片开张角较大、叶面积空间较大;生育后期则表现为最后3片功能叶叶片较长且窄、剑叶直立,有效穗数较多,穗数、粒数、粒重较均匀,千粒重较大等特点。认为上述形态性状可作为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的株型结构特征,在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加以应用;粤杂122不同生育时期株型结构的性状值可作为华南两系超级杂交稻动态株型结构育种与栽培实践中,不同生育期形态性状选汰以及群体结构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史,先后取得了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的成功。目前进行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也已见到了希望的曙光,三系法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确保了我国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同时促进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两系示杂交水稻的突破则促进了我国“一优两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丰富了水稻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可以预见,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将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超级杂交稻高产抗倒的栽培技术体系,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了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组合培矮64S/E32与三系法高产杂交组合汕优63的叶鞘紧包程度、抗倒伏指数与茎秆物理强度等茎秆抗倒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具有承载超高产目标产量的生物力学基础,其抗倒伏指数和茎秆物理强度均显著大于汕优63,具有更大的抗倒力.  相似文献   

9.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1961年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由此启发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0年带领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等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命名为“野败“;1973年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到一系法和从品种间到亚种间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3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已成为国内外公认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1995年,正式宣告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1997年,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总理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和2004年,指挥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分别达到中国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大面积单产10500kg/hm2)、第二期(大面积单产12000kg/hm2)目标;随后,进一步提出超级杂交稻第三期要达到大面积单产13500kg/hm2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00,(4)
两系法杂交稻的研制成功,不但使杂交稻的制种技术有了一个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解决三系杂交稻难以解决的将早熟与高产和高产与优质结合在一起的难题,为实现杂交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找到了新途径。因此两系法杂交稻开发前景广阔。从湖南省目前试种的品种看,两系法杂交稻比三系法杂交稻一般增产10%~20%。据湖南省“两系办”4个示范样板、848公顷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统计,平均每亩(1亩=667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亨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塑要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得名是因其只需要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两个育种材料.通过介绍两系法杂交稻的发展在全国呈现的良好态势,分析了发展两系法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并对在黑龙江省有效利用现有常规粳稻发展两系杂交稻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两系法杂交稻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不受恢保关系的制约、配组自由等诸多优点。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革新,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育成适合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1]。光身两系杂交稻除了具有普通两系杂交稻的优点,同时还有米质优、抗光  相似文献   

15.
湖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很强的发展优势,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湖南发展两系法杂交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菌肥在超级杂交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微生物菌肥在超级杂交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超级杂交稻"超优1000"喷施夸克微生物菌肥,研究其对超级杂交稻生育期、植株特征特性、抗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级杂交稻不同生长时期喷施相同剂量的微生物菌肥对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影响较大;喷施微生物菌肥能增加超级杂交稻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在灌浆期喷施微生物菌肥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江苏省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1世纪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趋势是优质与高产相结合、常规育种手段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着力塑造理想株型  相似文献   

18.
遮光对超级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遮光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和高产常规稻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齐穗后遮光30%、60%和不遮光3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超级杂交稻在齐穗后遮光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的幅度高于叶绿素a;遮光处理对超级杂交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遮光处理降低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下降幅度要高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这可能与超级杂交稻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脆弱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印度...  相似文献   

20.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是国家"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997年松溪县松源镇农技站按县科委和两系法杂交稻协作组的安排,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两系杂交稻"培两优特青”组合进行试制.试制面积0.33 hm2,收获种子626 kg,折算公顷产量为1878 kg,比同期三系杂交稻"汕优63”制种每公顷增产543 kg."培两优特青”在我县试制获得了成功,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