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克隆植物作为拥有遗传单一,亲缘性高等种群特点的一类植物,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并常占据优势地位,自然生境中的克隆分株常由于各种原因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多个个体植株,但相邻克隆分株之间具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自我识别以及这种识别是否会对有性繁殖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探究克隆植物分株间自我识别响应特征,对理...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植物病毒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以及植物寄主和昆虫介体对病毒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并阐释了植物病毒的分子变异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8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引物对克隆植物蛇莓33个野生种群353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33个种群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2.841,平均多态性位点(PPL)为88.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94,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68。所有参试样本中共有223个基因型。该物种的克隆多样性和等位基因水平的变异均较高,各种群的平均基因型数(G)为6.758,平均克隆大小(N/G)为2.063,克隆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为0.769,基因型均匀度(E)为0.769。基于分子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蛇莓野生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分化系数分别为0.55和0.45,这说明蛇莓种群间和种群内遗传分化均显著。STRUCTURE分析和基于Nei’s遗传一致度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参试的33个野生种群可分为四大类群。Mante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052,P=0.150)。该研究结果说明蛇莓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所有种群均为多克隆种群,且基因型的局域性很强,其中82.6%的基因型为局部基因型,不存在广布基因型。物种水平的遗传差异主要表现在种群间,但在种群内也较高,这表明该物种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有性繁殖进行基因交流。蛇莓种群建群者的奠基者效应和所在位置生态因子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形成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克隆植物种群时间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克隆植物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生长格局和生长型时间动态进行综合论述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期望为推动克隆植物种群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生长规律,以样地每木检尺数据为基础、以"空间差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为手段,分析了克隆种群、母株种群和子株种群三个层次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母株种群的高度、地径和冠幅生长过程遵从Logistic模型,可分为"慢-快-慢"三个阶段,符合非克隆植物的生长规律;克隆种群和子株种群的高度、地径和冠幅生长动态符合抛物线方程,其中地径、冠幅以及克隆种群的高度生长过程可划分为"缓慢增加-迅速增加-急剧下降"三个阶段,子株种群高度生长过程可划分为"迅速增加-急剧下降"两个阶段.而且,克隆种群的初期生长取决于母株种群的生长,后期生长则取决于子株种群的生长.这些规律,揭示了克隆植物种群生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毒群体遗传学的2个中心任务是定量描述病毒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阐明该变异的机制.植物病毒自然种群遗传结构通常包括1-2种优势的序列变异类型和一些低频率的序列变异类型,即具有准种遗传结构特征.植物病毒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病害暴发以及流行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植物病毒种群遗传结构中还存在超群种群类型.一些生物学特性可能取决于准种内的不同变种间的相互作用.如决定适应能力、寄主范围及致病性变异等.植物寄主—昆虫介体—病毒三者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是植物病毒种群遗传结构保存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描述植物病毒种群遗传结构特征为构建更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境异质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作为植物生长最重要的生境因子之一,土壤养分资源水平的异质分布在植物个体及种群大小、觅养生长格局、能量投资和繁殖分配等多种维度影响克隆植物表型可塑性,蕴含着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通过综述克隆植物个体及种群特征在不同土壤养分资源水平下的表现型差异和分化,分析了表现型差异和分化的内存机理,探讨了克隆植物对土壤养分资源水平的生态应答对策和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由王昱生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根茎植物种群个体克隆水平克隆行为的研究》通过验收。该项目主要研究了根茎植物种群个体克隆断裂行为,包括在土壤资源异质性斑块微生境中根茎植物克隆根茎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特有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的克隆生长构型及分株种群特性,对不同种群中四合木的克隆构型及分株种群特征的可塑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初步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四合木种群克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合木具有独特的克隆生长构型:枝条遇沙埋形成长间隔物的游击型克隆生长构型和由根形成的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且四合木海南种群比千里山种群具有较大的分株密度、较小的平均株距及相似的分株高度;四合木克隆种群对环境表现出生态对策的高度适应性和可塑性。  相似文献   

10.
植物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SGS)一般是指种群内个体基因型在空间上的非随机分布,基因流受限是空间遗传结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可以直接量化描述种群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辨识种群内亲缘个体的聚集分布特征、定位不同的基因型单元(基因斑块),并可进一步揭示种群内已发生的花粉、种子散布特征,以及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模式,判别花粉流与种子流可能的限制因子,并可及时预警种群生境破碎化的遗传效应,有助于理解种群生存力、适应潜力以及种群未来自然选择的方向,为自然种群管理及其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与理论分析依据。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植物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基因流、人为干扰、历史事件以及微生境选择作用等方面对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无性系无种群动态遗传后果、生理整合作用以及无性系生长格局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植物克隆分株集群的裂断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功能行为,裂断可以引发克隆植物生长、繁殖和散布.文章论述了克隆植物裂断现象、裂断行为、裂断命运、遗传变异和空间遗传的研究,介绍了裂断分克隆的克隆构型、克隆结构、遗传结构以及空间遗传结构,较深入地评述了研究裂断、裂断分克隆、克隆构型和遗传演化的意义及其前景,并对裂断命运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在地球上 ,特别是在草原和稀树干草原丛生克隆植物的分布与数量。近年来 ,大多数植物种群生态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根茎克隆植物或葡伏茎克隆植物的许多重要问题 ,而轻视研究丛生克隆植物分株和分株集团的觅养功能和资源转移。因此 ,直到现在许多植物种群生态学家仍然不清楚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作者等研究了丛生禾草 Stipa baicalensis和 Festuca ovina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 ,并发现丛生克隆不但具有泛资源整合作用也具有有限资源整合作用 ,不但具有克隆集合内分株集团觅养 ,而且也具有分株集团内分株觅养 ,而根茎和葡伏茎克隆仅具有分株觅养和泛资源整合作用 ,丛生克隆的觅养和资源转移较根茎或葡伏茎克隆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等位酶分析方法,测定了小慈姑4个自然居群的克隆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慈姑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在种群水平上的克隆大小(Ne)为1.670 3,基因型比率(PD)为0.598 7,克隆的基因型多样性Simpson指数(D)为0.990 1,克隆的基因型分布均匀性Fager指数(E)为0.781 1。不同居群之间在多态性位点的数目、分布以及等位基因的表现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沙棘克隆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克隆生长赋予沙棘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等特性,使其不仅能够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并且具有较高的繁殖及生存有效性,通过林缘扩散和林窗更新维持群落持久性及稳定性。同时,沙棘能通过克隆生长产生大量彼此联结的分株,形成庞大的地下网络结构,从而有效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固土壤基质,并为其他植物的定居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独叶草种群无性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分布于秦岭不同群落类型中的独叶草种群无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独叶草根状茎的长短随环境而异,最长的根状茎为125 cm,最短的根状茎为4.8 cm,81.7的植株根状茎长度在10~50 cm;(2)独叶草种群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调查的2 000余植株未发现由种子形成的实生苗;(3)独叶草克隆植株的产生是通过根状茎的断裂来实现的,一次断裂可产生2个或2个以上的克隆植株;(4)独叶草种群最主要的觅食方式是根状茎延伸,其无性系的克隆构型为稀疏游击型;(5)独叶草种群的繁殖比率2  相似文献   

17.
The suitability of models for describing the clonal growth of Trifolium repens population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terministic models were inadequate for describing its clonal growth, but the diffusion models and the randomwalk models suited for the clonal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And it was found that random-walk models were better than diffusion models for describing a population in an environment with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latter was better in a poo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