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早熟西瓜品种和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进行套作,双膜覆盖促早发,可较好地解决现行瓜棉套作生产中的诸多问题,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目标。2002~2004年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棉田套作春播双膜覆盖西瓜栽培措施的优化方案为:每公顷16 500株,追施尿素150kg;坐瓜后有1~2次降水的年份,浇水1次即可。瓜棉套作新技术生产的西瓜上市早,符合安全食品标准,单产、单价高;棉花发育早,单产高,品质好,单价高,瓜棉总产值高达65 940元/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不同播种密度对帚高粱农艺性状和穗帚产量的影响,为帚高粱规模化生产中合理施肥与合理播种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 ~ 2018年以帚用高粱品种赤笤10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A(施肥量)因素为主处理,设有3个水平,即:A1为磷酸二铵150 kg/hm2和硫酸钾75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A2为缓释长效复合肥450 kg/hm2;A3为复合肥30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B(播种密度)因素为副处理,设有4个水平,即:B16.75万株/hm2、B29万株/hm2、B3 11.25万株/hm2、B413.5万株/hm2;3次重复.[结论]不同施肥量、不同种植密度的穗帚产量间均有显著差异;肥料密度互作不显著,最佳A处理和最佳B处理的组合A1B3为最优处理组合,穗帚产量达到3 972.87 kg/hm2.  相似文献   

3.
2009~2011年开展了棉花新品种GK164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GK164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方案为:4月19日播种,密度6.0万株/hm2,追施尿素4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每株摘早蕾8个,每公顷施缩节胺180 g。密度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在栽培中应高度重视合理密植问题;摘早蕾对棉花品质影响最大,地膜覆盖早发棉花应适度摘早蕾。  相似文献   

4.
2009~2011年开展了棉花新品种华棉5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华棉5号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方案为:密度6.6万株/hm2,追肥量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每株摘早蕾6个;摘早蕾对华棉5号的产量和优质棉单产影响最大,地膜覆盖早发棉田应适度摘早蕾;密度对华棉5号产量影响较大,应高度重视合理密植问题。  相似文献   

5.
运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对高粱杂交种"赤杂28"留苗密度、播种期、种肥硫酸钾、追肥尿素4项主要农艺栽培措施对产量作用的单因素效应、综合效应及交互效应分析,阐明了4项农艺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和效应。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赤杂28"获得较稳定的最高产量(11441.74±1087.25)㎏/hm2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95%置信限)为留苗密度为82 500株/hm2~97 500株/hm2,播种期为5月21日~26日,种肥硫酸钾为112.5㎏/hm2~150㎏/hm2,追施尿素为375㎏/hm2~450㎏/hm2。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尿素>留苗密度>播种期>硫酸钾。  相似文献   

6.
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特早熟春大豆的增产潜力,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种期、栽培密度、苗前期追施复合肥、苗后期追施尿素4个主要栽培因子对特早熟春大豆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特早熟春大豆全生育期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明显缩短,与其他参试因子无显著相关;四因子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播种期、苗前期施复合肥、苗后期施尿素;特早熟春大豆适合高密度、高肥水平下栽培;中等土壤肥力下单产3000kg/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模式32个,其主要决策因素的取值范围是:播种期3月25日至4月18日,种植密度57.3~61.2万株/hm2,苗前期施复合肥232.5~395.55kg/hm2,苗后期追施尿素138~209.85kg/hm2.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我镇洋蛮河村9组实施了大棚西瓜、水稻轮作栽培,西瓜于1月中旬播种育苗,2月下旬定植,5月上旬上市,6月中旬清茬抛栽中稻.取得了单产西瓜45000kg/hm2,单产水稻8250kg/hm2的好收成,比稻麦种植模式增效益30000多元/hm2,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现结合多年的栽培经验,总结出一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龚军  曹国璠  赵利辉  穆志国  贾正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771-8772,8775
以马铃薯与胡萝卜套作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研究目的。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以马铃薯产量、胡萝卜产量和单位面积产值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经过多目标模糊优化,选出套作栽培条件下的最佳综合栽培措施方案为:马铃薯播种密度在2.85万株/hm2、胡萝卜播种密度为105万株/hm2、胡萝卜播种期在8月16号左右、施磷量为112.5 kg/hm2、施钾方式为基肥60%+现蕾期40%。  相似文献   

9.
鲁棉研15号留叶枝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及五因素二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鲁棉研15号留叶枝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其最优组合方案为:密度25 500~28 500株/hm2,尿素450 kg/hm2,磷酸二铵4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摘早蕾8个/株。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氮、钾肥施肥方式对甜高粱生长发育及茎秆糖分含量的影响,以甜高粱辽甜1号为试材,在施用不同数量的种(底)肥和追肥条件下,对甜高粱株高、叶面积、糖锤度、生物鲜质量及估算总糖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次性底施氮磷钾复合肥600 kg/hm2的处理甜高粱株高、生物鲜质量、估算总糖量均最低。底施3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追施300 kg/hm2尿素的处理株高及生物鲜质量最高。灌浆期,底施3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追施450 kg/hm2尿素的处理叶面积指数最高。底施300 kg/hm2氮磷钾复合肥+追施150 kg/hm2尿素+追施150 kg/hm2硫酸钾的施肥方式可以得到最高的估算总糖量。  相似文献   

11.
经4年试验示范推广,在冀东加苫加后土墙型冷棚中,摸索出甘蓝尖椒新品种及新栽培模式,即选用新品种甘蓝精选8398,尖椒冀冬35。精选8398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定植密度67 500株/hm2;冀冬35在11月下旬播种,单株定植,密度46 500株/hm2。试验表明:甘蓝精选8398平均产量54 225 kg/hm2,收获期集中在元旦、春节,比对照中甘11增产6 525 kg/hm2,增产率达12.03%,产值高29 520元/hm2;尖椒冀冬35平均产量78 430 kg/hm2,4月上旬采收,比对照朝研牛角椒提前25 d左右上市,增产19 530 kg/hm2,增产率达24.90%,产值高41 075元/hm2。该模式平均纯效益161 312元/hm2,比传统栽培模式高78 189元/hm2,在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太和县开展芝麻与甘薯套种试验,结果表明:基施复合肥60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追施尿素225 kg/hm2处理及基施复合肥75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追施尿素112.5 kg/hm2处理模式最佳,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3.
皖西北·豫南地区鲜食玉米模式化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影响鲜穗产量较大的密度、尿素与复合肥施用量3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通用旋转设计,以鲜穗产量为因变量建立数学模型,提出了皖豫交界地带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方案。分析得出两地鲜食玉米产量最佳农艺组合为:密度为6.75万株/hm2,底肥施用复合肥450kg/hm2,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kg/hm2,最高产量将出现在12.32~13.10t/hm2。  相似文献   

14.
早收情况下甘薯新品种心香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主要栽培技术对甘薯品种心香早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分别建立扦插密度、尿素和硫酸钾用量与心香早收鲜薯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解析。[结果]由模型求出,扦插密度40 575~44 625株/hm2,尿素245.25~306.75 kg/hm2,硫酸钾234.45~305.55 kg/hm2时,心香鲜薯产量在27 000 kg/hm2以上;扦插密度41 295~45 225株/hm2,尿素256.20~317.40 kg/hm2,硫酸钾203.55~276.45 kg/hm2时,心香净产值在13 500元/hm2以上。产量与效益的联合分析表明甘薯心香提高产量与提高效益所采取的栽培措施是一致的。[结论]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考虑,在该试验条件下,扦插密度45 000株/hm2左右,尿素270~300 kg/hm2,硫酸钾225~300 kg/hm2,心香的产量和净产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裂区试验研究玉米早熟品种德美亚1号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的最佳施肥总量为全生育期600kg/hm2,其中46%磷酸二铵150kg/hm2、33%硫酸钾105kg/hm2、46%尿素120kg/hm2作底肥,46%尿素225kg/hm2结合玉米最后一次中耕追施。德美亚1号最适宜的密度为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耿基玉  黄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76-8176,8186
[目的]为了寻求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两系杂交组合两优6326进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2个试验,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施肥水平试验设4个处理。[结果]从实际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12.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折合9865.95kg/hm2;3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折合9332.1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折合10293.45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折合9454.35kg/hm2。从理论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2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3531.5kg/hm2,12.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为9865.95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12412.50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为9855.00kg/hm2。[结论]综合实际产量、理论产量等方面因素,提出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栽培密度22.5万株/hm2;基肥施尿素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分蘖肥施尿素180kg/hm2,氯化钾120kg/hm2;穗肥施尿素45kg/hm2,氯化钾30kg/hm2。  相似文献   

17.
山西雁门关生态区甜高粱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在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甜高粱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大力士、晋甜杂2号、晋甜杂3号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3个甜高粱品种均在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栽培模式下,农艺性状最优;晋甜杂3号在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1 125 kg/hm2、尿素225 kg/hm2和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栽培模式下品质均较佳。综合分析,鉴选出适宜在雁门关生态区种植的甜高粱品种为晋甜杂3号,密度为11.25万株/hm2,施肥量为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其产量及品质综合效益值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高产、高蛋白的牲畜粗饲料,通过研究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该地区的较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随着龙引扁豆1号密度的增加,其混种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当龙引扁豆1号的种植密度与青贮玉米的种植密度均为60000株?hm‐2时,混种生物产量最高,平均为53359.99和56933.20 kg?hm‐2;追施尿素的施用量在300~375 kg?hm‐2增产显著;通过对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搭配组合筛选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龙引扁豆1号与玉米混种的较优栽培模式,龙引扁豆1号播种密度60000株?hm‐2+施肥(尿素)375 kg?hm‐2的栽培模式组合混种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组合平均增产16.76%。  相似文献   

19.
甘薯新品种漯徐薯9号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4种因素对甘薯新品种漯徐薯9号产量的影响,并构建产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4种因素对甘薯产量影响的顺序为钾肥密度磷肥氮肥;本试验条件下漯徐薯9号达到45 000 kg/hm2以上产量所要求的优化栽培措施是:密度58 600~63 220株/hm2,尿素138.57~161.43 kg/hm2,过磷酸钙245.39~281.97 kg/hm2,硫酸钾617.85~663.75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部分谷子杂交种"库"、"源"失调,生育后期易脱肥,产量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以张杂谷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其中,主处理为施肥量,设6个水平(拔节期沟施KCl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150 kg/hm2+尿素75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150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225 kg/hm2;拔节期沟施KCl 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沟施尿素300 kg/hm2);副处理为留苗密度,设5个水平(22.50万株/hm2、26.25万株/hm2、30.00万株/hm2、33.75万株/hm2、37.50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留苗密度对张杂谷8号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为建立谷子杂交种夏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量对穗长和穗直径有显著影响,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大;留苗密度对穗长、穗直径、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株高影响不大。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谷子穗长、穗直径和产量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直径减小,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增加,其中密度在30.00万~37.50万株/hm2范围内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综合施肥和密度互作试验产量结果,认为在冀中南夏播最利于发挥张杂谷8号产量潜力的栽培方式为:在30.00万~37.50万株/hm2留苗密度下,拔节期施KCl225 kg/hm2+尿素150 kg/hm2、抽穗前施尿素22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