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芦笋又名石刁柏,其嫩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特殊的防病功效,近年来成为人们保健的佳品,倍受市场青睐,需求量不断扩大.我国8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芦笋种植和出口国.  相似文献   

4.
选配是选择好的公兔和好的母兔交配后,获得优良的后代。选配中应该以1岁半至2岁半的壮年兔为主。壮年的公兔配壮年的母兔、壮年的公兔配青年的母兔、青年的公兔配壮年的母兔、壮年的公兔配老年的母兔。坚决不能采用:老年公兔配老年母兔、青年公兔配青年母兔;或者老年公兔配青年母兔。这样相配产生的后代,成活率较低,品质差,影响兔群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2006年夏季,由于高温多雨天气,侯马市芦笋茎枯病大面积发生。为了挽回经济损失,经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将发病率控制在最低程度。现将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芦笋王防治芦笋茎枯病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王防治芦笋茎枯病田间试验初报刘玉霞,张玉聚,李风敏,赵永德,赵颖,孙要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郑州市绿野公司)芦笋茎枯病(PhomaasparagiSacc)是芦笋的主要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  相似文献   

7.
对芦笋茎枯病[Phomopsis aspasagi(Sacc.)Bubak]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抗性生理和病害防治5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了芦笋茎枯病今后的研究方向,为防治芦笋茎枯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病原 属半知菌天门冬拟茎点霉真菌.可产生典型的线状孢子和出现中间类型孢子.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和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在笋园周年定点系统调查,并用频次分布、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_δ、聚集指标I、Ca值和平均拥挤度与平均数的比值x/x等6种方法进行田间分布型分析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在周年流行过程中,其田间分布型发生动态变化。流行前期呈聚集分布,中期呈随机分布,后期呈均匀分布。5种抽样方法比较结果,双线平行和棋盘式抽样方法比较合适。本文还讨论了不同发病率条件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1.
12.
芦笋茎枯病配套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绍了茎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芦笋是一种重要创汇农产品,近年来由于茎枯病普遍发生,致使芦笋栽培面积明显下降,产量骤减。如营口市1981年共定植芦笋4911亩,到1988年仅剩具有采笋能力的田块1700亩。鲜芦笋总产量由1985年的737吨下降到1987年的370吨。各地从芦笋出土开始就连续多次用药防治茎枯病,由于盲目用药,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作者于1988年进行了室内和田间  相似文献   

15.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发生.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茎枯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受害笋田轻者减产30%左右,重者减产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给广大笋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芦笋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病症状 病斑主要在茎枝上发生。以嫩茎近地面部最先发生,最初为乳白色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纺锤形或梭形的小渍状斑点,并逐渐变褐,中央呈灰褐色,凹陷、散生小黑点。病斑严重时长满整个植株,当病斑绕茎一周时,整株干枯死亡。  相似文献   

17.
18.
潍坊地区芦笋茎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调查了潍坊地区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该病菌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的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mgi(Sace.)Bubak),病菌侵染植株主茎、侧枝、亚侧枝,不危害叶片。病斑初呈针刺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展成梭形或不规则形褪绿斑,稍凹陷。病斑边缘清晰,红褐色,有水渍状晕圈,中央灰白色,后期密生小黑点,即病源菌的分生孢子器。田间遗留的越冬病残茬或堆积在田埂上的枯老病残株,是翌年导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防治措施必须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山西省永济市从1987年开始试种芦笋,现种植面积达近8万亩(1亩=1/15公顷),成为本市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和面积的扩大,芦笋茎枯病日趋严重。近年来.通过对茎枯病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其发生原因.制定了一套综合防治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