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播种期对闽东高山区糯玉米生育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进行糯玉米闽糯0018不同播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闽东高山区,糯玉米闽糯0018不同播期的生育期、鲜穗产量及效益均不同,5月5日至7月4日播种效益较好,以5月20日播种的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杜月红 《农技服务》2010,27(2):193-193,200
为了探索播期对糯玉米产量、生育期及效益的影响,开展了糯玉米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播种,糯玉米的鲜食产量、生育期及效益均不同。以4月播种产量最高;2~3月及7月播种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鲜食糯玉米一年三熟制的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糯玉米营养丰富,市场畅销,生育期较短,有利于一年三熟栽培。第一期2月2日大棚内加地膜播种.第二期4月21日左右播种,第三期7月9日左右播种,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  相似文献   

4.
以鲜食糯玉米品种"中糯1号"为试验材料,设3月20日、4月5日、4月20日、5月20日、6月20日、7月20日和8月5日等7个播期(其中,3月20日和4月5日为地膜覆盖播种,其他播期均为露天播种),通过考察各个播期的生育进程、植株性状、穗部性状、抗逆性以及产量性状,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3月20日-4月5日覆膜播种和4月20日-7月20日露天播种均能正常采收,8月5日播种的未能正常采收;5月20日和7月20日露天播种病害发生率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5.
以青岛市目前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鲜食糯玉米杂交种垦粘1号为试材进行安全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播期推迟,糯玉米各生育阶段及生育期缩短;与早春保护地栽培相结合,鲜食糯玉米鲜穗收获期可自7月初到9月底持续近3个月;可将4月16日作为大田直播的最早期限,7月16日作为糯玉米大田直播安全播种的最后期限;可将3月20日视为双膜覆盖保护栽培的最早期限,不提倡生产中应用麦收前穴盘育苗、麦收后移栽大田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6.
周克清 《北京农业》2011,(10):10-11
<正>春季大中棚萝卜在3月25日-4月5日播种,5月底开始陆续收获;夏糯玉米在5月初开始点播在萝卜背上,7月底开始收获;秋延后大中棚青萝卜在8月20-25日开始播种,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播期对糯玉米品种玉美头601主要农艺性状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糯玉米品种玉美头601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糯玉米生育期、植株性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美头601在1~4月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糯玉米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缩短;在5~7月播种,糯玉米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变化不大;在8~11月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糯玉米的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延长.在1月中旬~3月和8~9月播种,糯玉米植株较高,穗长、穗粗、秃顶、行粒数等性状表现较好,产量较高;在10月中旬以后播种,糯玉米植株较矮,穗长、穗粗、秃顶、穗行数、行粒数等性状表现较差,产量较低.因此,玉美头601在南宁地区露地栽培宜安排在1月上旬~4月?月中旬~9月中旬播种,在这个时段内播种能获得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2014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布855农场以垦粘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糯玉米6个播期试验(播种时间分别为: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5月25日、6月5日、6月15日),探讨不同播期对糯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糯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叶面积指数下降,产量随播期推迟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以5月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9.
播种期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烟糯7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各生育阶段及生育期明显缩短;鲜食糯玉米适宜的播种时间为5月22日到6月11日,此期间播种各个性状表现较优,666.7m2产量可达760 kg以上,经济效益可达2 2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1茬口安排鲜食糯玉米"燕禾金2000"在冀西山区一年两季栽培,第1茬在3月下旬播种,7月上旬收获。第2茬7月上旬播种在第1茬株间,10月初收获。两茬共生期不超过10d。  相似文献   

11.
 云南玉米种植制度复杂,在不同气候生态类型地区种植有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冬玉米,因此玉米害虫种类多.1986~1990年先后在12个地州50个县市采集玉米钻蛀性害虫,经鉴定有8个种,即亚洲玉米螟、丽江麻螟、大螟、粟穗螟、二点螟、高梁条螟、桃蛀螟、东方坡天牛等.本文以检索表的形式报道了8种玉米钻蛀性害虫幼虫的鉴别特征,分布地区等,以供生产实践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区干旱条件下覆膜栽培对玉米的增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英  胡志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26+12051-12026,12051
[目的]探讨干旱气候下覆膜栽培对四川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种栽培方法对川单428、正红311和川单418 3种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覆膜栽培条件下生长,3种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等农艺性状均具较大优势;3种玉米覆膜栽培产量及千粒重均高于无覆膜栽培方法,且两者间差异性极显著。[结论]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栽培技术生产的玉米农艺性状更好,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13.
对引进种植的14个国内甜、糯玉米调查分析,综合产量、外观品质和适口性评价,筛选适合于新疆气候条件下种植利用的甜、糯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冀东地区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在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的基础上,2008年进行了翼东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高效立体复种栽培模式试验.马铃薯选用中熟品种,高垄地膜覆盖栽培;玉米选用生育期较短的中熟品种,减少与大白菜的共生期;秋大白菜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播期提前.该模式中马铃薯产量每公顷达37 618. 01kg,玉米产量每公顷达7 493.83 kg,大白菜产量每公顷达114 640.63 kg,三茬作物每公顷总产值62 119元.每公顷纯效益 48769元.比露地马铃薯玉米传统栽培模式每公顷纯效益增加37 757元,比地膜马铃薯玉米栽培模式每公顷纯效益增加26 219元,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华西雨屏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磷库特征,分析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华西雨屏区7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橘树(Glycosmis cochinchinensis)迹地、橘树林地、巨桉(Eucalyptusgrandis)林地、玉米(Zea mays)地、香樟(Cinnamonum camphora)林地、柚子(Citrus maxima)林地和桃树(Prunus persica)林地,于2010年7月分别采集土壤根层或耕作层与根下层或犁底层原状土样,分析其磷库及有效磷特征。【结果】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人工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不同土壤层次磷库特征,但不同人工植被类型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不一致。玉米地和巨桉林地植被类型下根下层或犁底层土壤全磷库大于根层或耕作层;橘子林地具有最大的根层土壤磷库,而玉米地具有最大的犁底层土壤磷库;尽管玉米地具有较高的根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但香樟林地根下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结论】植物生长和人为管理差异是显著影响人工植被土壤磷库及其有效性的重要原因,这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重要的农业国,小麦与玉米在我国大规模种植,是解决温饱、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 键。本文针对小麦与玉米的种植模式展开探讨,针对多种种植模式加以对比,提出适用于不同区域农 业环境下的小麦与玉米种植模式,为提升农作物产量提供支持,以期给农业人员提供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膜覆盖直播辣椒复种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膜覆盖深穴浅种技术直播辣椒,出苗齐、与移栽辣椒相比不用缓苗、苗期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后期抗早衰,6月上旬在辣椒垄沟内稀套鲜食玉米,9月上旬收获,由于玉米播种晚、收获早,不影响辣椒苗期和成熟期的生长,而在7、8月份利用玉米对辣椒的遮阴作用,避免了辣椒日烧病的发生,提高了辣椒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验证超甜玉米在辽北地区能否种植成功,其果穗的甜度、口感、营养品质是否下降,选择6个超甜玉米品种(库普拉2号、京科甜183、麦哥娜姆、吉甜710、美国甜玉米79-1、美国甜玉米1441)在辽北地区试种,从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水分含量及种皮厚度、口感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成熟早、营养品质较好、种皮薄、口感好、适合辽北地区春播的超甜玉米品种是京科甜183、麦哥娜姆、吉甜710。  相似文献   

19.
Multispectral reflectance of emerging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and corn (Zeamays) seedlings was measured during the 2000 and 2001 growing seasons. Reflectance in blue, green, red, and near infrared (NIR) wave lengths was used to detect seedling emergence, to monitor leaf area growth, and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bare soil reflectance on scene (bare soil and seedlings) reflectance. Cotton and corn seedlings were detected 1 day after initial emergence (1 DAE) in 2000 by the red band. The red band detected seedlings in 2001 at 9 and 8 DAE in early and late planted corn, respectively, and on 0 DAE for cotto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ve index (NDVI) detected seedlings at 1 DAE or 2 DAE in both years. Seedling ground cover in 2000 on the initial detection date in the target areas averaged 1.3% and 0.9%, respectively, for cotton and corn; comparable values in 2001 for cotton, early planted corn, and late planted corn, were 1.4%, 0.4%, and 0.8%, respectively. The red wave band was the most sensitive single band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seedlings, but NDVI was the most sensitive spectral indicator, which was apparently due to the red band since the NIR band did not always detect seedlings. Seedling leaf area wa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NDVI values beginning at 1 or 2 DAE. Bare soil wa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scene during stand establishment and dominated single band reflectance and NDVI values. A dry soil surface that was smoothed and sealed by rain usually caused single band reflectance to increase. The high variability i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bare soil restric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ctral data to concluding whether or not seedlings were emerging, but without estimating numbers and seedling size.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一次性底肥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视为一系统整体来研究只施一次底肥,在保证单产不降低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结果表明,在滦河流域沙区土壤上冬小麦施用适量底肥,种夏玉米不施底肥,比两茬作物均施底肥两种作物的产量变化不明显,但效益却明显提高。进而提出一个较完善的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在上茬冬小麦,底施纯N69kg/hm2,K2O165kg/hm2,P2O5150kg/hm2,P、K肥1次性底施。在冬小麦孕穗期、拔节期分别追施纯N34 5kg/hm2,在夏玉米的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追施纯N207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