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谈如何实现木材可利用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是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我国森林资源贫乏,若干年内木材生产不可能有大量的增大,因而木材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将长期存在,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持生态环境.除加快林业建设保护和发展森林外,还必须努力提高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节约使用木材.一、爱护树木、勤俭节约、发展代用品缓解供需矛盾。倡导全民植树,科学培育速生丰产林,保护森林资源,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研究开发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木材需求预测研究的综合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首先对近年来国内外木材需求预测研究作了简单回顾,提出了8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然后从木材需求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方面对我国木材需求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木材需求概念的界定,影响木材需求的因素以及木材需求的弹性和替代性,并且介绍和评价了我国木材需求预测研究中曾经出现过的7种模型.文章最后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木材需求预测研究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3.
预热是木材干燥的重要环节 ,实践中一般仅凭经验来确定预热时间 .该文对木材预热时间进行了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 ,并将试验数据与经验预热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 ,讨论了木材厚度、预热温度、含水率、基本密度对预热时间的影响程度 .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 :①理论预热时间与试验值很接近 ,通过理论计算来确定木材的预热时间是可行的 .②经验预热时间与试验值相差很大 ,其比值介于 2 2~ 8 6之间 .③木材含水率和基本密度对预热时间无显著影响 ;预热温度对预热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木材厚度是影响预热时间的最主要因素 .  相似文献   

4.
木材解剖构造图象处理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图象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结合木材解剖构造图象的特点,提出了适合木材解剖构造图角处理的理和对木材解剖构造灰度图象的二值化处理过程,最佳阈值的判定与选择,图象质量的改善等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同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木材图象的处理中,了木材的胞壁率,对分子的边缘进行检测。该理方法可为木材生长轮材质分析,预测和细胞成份的特征提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影响因子对木材密度的影响,为木材密度的良种选育和碳汇计量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中,通过群落分析筛选出6个优势树种,测定其木材密度(包括生材密度和基本木材密度),通过多种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树种、不同径阶和不同坡向对木材密度的影响,以及树木性状因子与木材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木材密度在树种间的差异性极显著,生材密度、基本木材密度和含水率平均值最大的分别是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红锥C.hystrix和米槠,其数值分别为1.10 g·cm~(-3)、0.53 g·cm~(-3)和122.84%。木材密度的径阶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栲C.fargesii以外,其他树种的木材密度在径阶间变化并不显著。木材密度在坡向上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树种的木材密度在坡向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与生材密度的相关性强,而与基本木材密度的相关性弱。【结论】红锥含水率低,基本木材密度高,具备优质木材的条件。木材密度随着径阶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但在坡向上没有规律性变化。生材密度、基本木材密度与胸径、树高的关系并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生材密度受到含水率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结合树干解析取样,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研究了广玉兰木材的解剖构造;利用木材万能力学试验机,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对广玉兰木材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广玉兰木材属于散孔材,管孔为圆形、椭圆形,多数为复管孔;轴向薄壁组织量较多,为傍管类的环管束状,且多数为全部包围;木射线纺锤形,多为同型多列,偶有异形射线。广玉兰木材基本密度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最大基本密度值出现在胸径处,为0.47 g/cm3。广玉兰木材端面硬度、径面硬度、弦面硬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4.87 kN、3.84 kN、4.26 kN、35.02 MPa、114.97 MPa、83.30 MPa和10500 MPa,为高档用材。  相似文献   

7.
林业公司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要对木材进行必要的检验,而进行木材的检测一定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木材检测的准确度,找到木材的缺陷所在,为木材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最终有效使得我国的林业领域效益得以提升。笔者结合多年林业领域的工作经验,基于当前木材使用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以及检测方法,分析和探讨了木材检测这一工作对于行业的合理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红松人工林的早期选择及木材密度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松人工林7株解析木的生长及18株样木木芯样品木材的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以确定红松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龄和测量木材密度的取样方法。研究表明,红松人工林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为25年;木材基本密度的变民,主要存在于单株之间及单 内的水平方向之间,林分间及胸高处不同方位间的差异都滑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胸高处某一半径方向上所取样品的密度值,基本上可以代表胸高处的密度值;木材密度自髓心向外的水平方向有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0年我国木材总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材主要作为生产资料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我们从广义社会总需求范畴界定木材总需求。通过分析影响需求的增长因素、减少因素、波动因素和结构变动因素,采用木材消耗强度法,预测2000年我国木材需求量约为1.55亿m ̄3。  相似文献   

10.
对用H液的4种不同时间处理与未处理的25-30年生5苹果树木材的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密度处理材与未处理材之间差异显著;未处理材的木材全干干缩率、木材湿胀率与基本密度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木材的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木材总量、个量和结构的分析,界定了新疆木材需求与供给的差额和结构变化,揭示了新疆木材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存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木材商品市场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市场的特点在于:①木材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木材供应与木材生产的调节作用是不同的;②同一市场信息对木材生产者存在双向的正负刺激;③木材市场机制对木材供给和木材生产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延迟效应;④市场信号对林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存在于供应环节;⑤现存的木材市场价格信号失真。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我国木材需求结构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木材需求结构预测是木材需求预测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根据木材在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可将木材需求的部门结构划分为:建筑用材、造纸用材、采矿支护、家具用材,包装用材等10个方面.在此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木材消耗强度法预测2000年各部门木材需求量.其中主要耗材部门需求为:建筑用材7500万m~3,造纸用材1970~2010万m~3,家具用材1515万m~3,包装用材1000~1100万m~3,坑木845~895万m~3.由各部门需求汇总2000年国民经济生产建设用材约为1.55亿m~3,供需缺口将达2000万m~3,供需总量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寻求相应对策缓解木材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木材供需系统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山东省木材供需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计量经济联立方程模型,为研究木材供需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已建立的计量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对山东省木材供需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弹性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内在规律性.同时,预测了“八五”期间以至本世纪末山东省的木材供给最、需求量及木材的市场价格,为制定山东省林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大等额年金收入、节约采运成本为目标的规划方法。通过确定各地区、各立地条件、各经营强度下生产某材种并运输到销区的综合经济评价系数来优化投资规模,合理布局用材林基地。提出了最佳经济轮伐期的计算方法。以动态规划联接投资,逐步实现长远规划目标。提出了资金来源定量分析方法,把资金来源同生产结构、所有制、区域、工程项目评价联系起来,从而为制定制度化、法律化的硬化投资来源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供应中断下具有随机需求的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差别定价模型.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分别在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情形下,确定了最优批发价、最优销售价、最优订购量及系统利润. 最后通过数值例子对最优差别定价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基于区域1996~2004年耕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其他相关预测方法,对未来年期内耕地供需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与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内耕地供给呈直线下降,且趋势较为明显,而耕地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在此双重影响下,研究区耕地的供、需形势将日趋紧张。因而,文章分别从经济、法律、市场机制以及节约和集约型利用机制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