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岛梅园的建设及梅花品种的搜集与选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介青岛梅园这一北方“新星”后,着重报道了其在建园中完成的两项科研成果,即①梅园快速规划设计与施工;②梅花品种的搜集、整理与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2.
灵峰与西溪、孤山合称为西湖三大赏梅地,历史上先有寺庙后有梅花。宋、明时期灵峰青芝坞一带已有梅花的踪迹,但有关记载较少,而灵峰真正意义上的首次种梅被确定在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844—1846年),后毁于战火。宣统元年(1909年)周庆云在灵峰补梅300株。1988年灵峰探梅景点重建后开放,目前梅园占地3750hm2,共有5000株梅花,1200丛蜡梅。  相似文献   

3.
按主要道路将"灵峰探梅"景区分为34个区块,依据梅花与其他造景元素配置的不同,将梅花配植组景方式分为六大类13种。通过选取12个典型样地,对梅花的色、姿、香、韵与背景植物、建筑、道路、水体、置石等园林造景元素搭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梅花Prunus mume不同品种间的花香成分差异,了解梅花花香成分组成,为梅花花香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不同品种群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了20个梅花品种的花香成分,明确梅花花香的特征香气物质,分析梅花不同品种群的花香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并按照花香成分组成对梅花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20个梅花品种中共鉴定出43种挥发物,其中苯环/苯丙烷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且相对含量最高,在梅花各品种中的相对含量均高于85%。乙酸苯甲酯、苯甲醇、丁子香酚、甲基丁香酚、苯甲醛和肉桂醇是梅花花香的主要成分,朱砂和宫粉品种群花香化合物数量最多,其次是跳枝和绿萼品种群,玉蝶和垂枝品种群花香化合物数量较少。聚类分析表明:根据花香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20个梅花品种可分为5类。【结论】梅花不同品种群的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均有差异,不同花香成分对不同品种梅花香气的贡献也有差异。图1表11参28  相似文献   

5.
合肥梅花品种调查(简报)吴诗华,余皖苏(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合肥230036)分类号:S685.17梅花(PrunusmumeSieb.etZucc.)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栽培历史,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为造园的重要花木之一。常与苍松、翠竹配植一起,岁...  相似文献   

6.
梅花品种资源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选用过氧化物酶、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α 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等6种同工酶,对11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分析,以期分析各栽培品种在同工酶水平上所表现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梅花品种资源在同工酶这一水平上表现出了很好的多态性,既有着明显的特征谱带,又有着众多的变异.所得结果与形态标记等的分类有较好的相似性,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梅花起源与品种演化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梅花及其近缘种的形态、花粉、染色体、同工酶、DNA等各方面的资料,对梅花起源与品种演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梅是“原始”杏的一个分支;在梅的进化过程中,又渗入了杏、李、桃、山桃等近缘种的种质。花梅是野梅经果梅演化而来的,但存在着逆向演化。该文对梅花的枝姿、花瓣、花色、萼色等主要观赏性状的演化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云南梅花品种资源的少数新发现作了报导 ,并对整理和开发滇梅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依据梅花的花形、花色、花瓣及花萼器官的主要观赏特征 ,对昆明市黑龙潭公园内的“龙泉探梅”梅花专类园收集的 8个类型中的部分栽培品种进行随机取样调查 ,分析其观赏特性及观赏价值 ,为进一步探讨梅花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9至2010年,武汉东湖从全国各地搜集移植大梅花树169株,建立了"古梅园"。经过科学管理和精心养护,目前成活率达到98%。本文以东湖古梅园为例,对梅花的大树移植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出了梅花大树的选择原则、带土球移植的关键技术措施、移植地的准备和移植后的管理措施,以及提高移植成活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梅花走向世界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着重从中国梅花资源、梅的应用价值、梅文化、科技成果、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梅花走向世界的优势加以分析,并对中国梅花走向世界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抗寒杂种梅花和“类梅花”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首次提出“抗寒杂种梅花”和“抗寒类梅花”品种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8个抗寒品种.其中‘送春’、‘燕杏’、‘小杏’、‘大羽杏’等4个属于杏梅种系;‘美人’梅属樱李梅种系.以上5个品种属抗寒杂种梅花.另有‘陕梅’杏,属杏种;‘辽梅’山杏、‘熊岳红’山杏、‘北绿萼’山杏等3个品种,属抗寒“类梅花”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380株衰弱梅树为研究对象,同时引进55个梅花品种进行试验研究.从1991年底至1995年初,重新规划定植梅花706株,占地0.37hm2,同时建立了品种圃,按梅花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治理病虫、修剪、改土、加强肥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衰弱株恢复树势.在试验期内,连续进行生长势测定.所测衰弱株300株的平均值为:树高达到2.31m,增高1.02m;冠径达到1.96m,增大119m;干径达到2.1cm,增大1.1cm.品种株50株平均值:树高达到229m,增高0.64m;冠径达到1.73m,增大0.77m;干径达到2.8cm,增大0.9cm.这些数字表明树势普遍得到恢复,梅株基本无病虫,90%开花.还从55个品种中筛选出22个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优良品种,以备推广.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380株衰弱梅树为研究对象,同时引进55个梅花品种进行试验研究.从1991年底至1995年初,重新规划定植梅花706株,占地0.37hm2,同时建立了品种圃,按梅花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治理病虫、修剪、改土、加强肥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衰弱株恢复树势.在试验期内,连续进行生长势测定.所测衰弱株300株的平均值为:树高达到2.31m,增高1.02m;冠径达到1.96m,增大119m;干径达到2.1cm,增大1.1cm.品种株50株平均值:树高达到229m,增高0.64m;冠径达到1.73m,增大0.77m;干径达到2.8cm,增大0.9cm.这些数字表明树势普遍得到恢复,梅株基本无病虫,90%开花.还从55个品种中筛选出22个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生长的优良品种,以备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最新修正体系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该文系著者研究中国梅花品种分类55年(1943~1998)之系统总结.其间经过多次探索,终于放弃了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结合、将果梅与梅花分类结合以及“二元分类”必须严格以品种演化作主线而对形态、实用常考虑不周等做法.著者在修正前订之各梅花品种分类系统后提出:品种分类层次和类型均不宜过多或太细,失之于繁琐;虽要力争品种演化为主,但亦应灵活掌握,能“二元”的就“二元”,一时达不到的不强求,形态、实用方面也要适当重视.文末提出了“中国梅花种系(种型、系统)、类、型分类检索表”,含3种系5类18型  相似文献   

16.
梅花不同品种幼树期及开花物候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沙地区,对65个梅花品种的幼树期及开花物候期进行了观察记载。梅花不同品种其幼树期不同,丰后、美人梅、小骨里红等品种的幼树期短,嫁接当年就能开花。三轮玉蝶、桃红朱砂、南京红等品种嫁接后3~4 a才可开花。不同品种开花时期及花期长短也不同。早花品种的最佳观赏期最长为25 d,最短为18 d。中花品种的最佳观赏期最长为24 d,最短为8 d。晚花品种的最佳观赏期最长为10 d,最短为7 d。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武汉梅园100个开花良好的梅花品种进行多年结果习性的观察研究,选择出了2个类型的花果兼用梅花品种:①作为果品加工的花果兼用梅花品种8个;②作为实生选种的花果兼用梅花品种8个。同时,对相应的栽培技术如修剪、施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 10个抗寒梅花品种在“三北”7个地区进行了区域试验 ,在所试抗寒品种中‘燕杏’最突出 ,‘丰后’、‘淡丰后’、‘送春’、‘美人’梅其次 ,可以在北京、太原、延安、兰州、沈阳应用 ,在包头和长春越冬略有受害 ,要加强管理并进一步试验 ;‘中山杏’梅可以在北京、太原、(延安、兰州 )应用 ;‘密花江’梅在北京生长良好 ,在延安、兰州、(太原 )略有受害 ,但应用的潜力很大 ;‘三轮玉蝶’和‘复瓣跳枝’在北京 (栽种初期 )稍有受害 ,两个品种对环境要求较高 ,其他试点不适合推广 ,但不排除在“三北”南部甚至中部良好小气候条件下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梅花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中国梅花品种进行数量分类,考虑到花卉品种分类的特点,提出以品种的演化关系和性状差异来综合考虑分类性状的取舍和数量化编码方法.获得了与传统分类方法相近的结果,且结果更直观,可与后者互相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