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针对稠油开采和管输过程中存在的高粘度,高密度等问题,对坨5井原油乳化降凝降粘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高凝稠油乳化成的O/W乳状液可以使稠油凝点总体降低10℃以上,降粘率达到90%,乳化降凝降粘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还显示,温度和降温速率对乳化降凝降粘效果有很大影响;乳化剂中加入强碱有利于稠油O/W乳状液的形成和O/W乳状液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5.
长输埋地管道苯乙烯产品的低温输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苯乙烯产品的性能及标准,分析了影响苯乙烯储运的各种因素,全面阐述了茂名烯厂至水东洪苯乙烯埋地管道的工艺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要求。根据该管道三年来的运行情况,提出了保证产品输送温度、及时进行冷却循环、加强巡线工作及做好水工保护等一些应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管道输送系统液体弹性波防蜡防垢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考察了同田管输送系统任一截面上的速度分布,流量与压力梯度的关系,研究了高,低切变率流动中颗粒的运动规律及径向迁移理论,指出无论颗粒最初位置在何处,在高切变率流动场中颗粒都向离管轴约0.6R(半径)处的平衡位置移动,并且迁移速度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根据以上理论结合管输系统流体的振动规律,研究了防垢防蜡机理。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东部油区已进入了低产阶段,导致管道低输量或超低输量运行,给管道输送带来了不能满足热力工况而产生的难输问题。虽然采取了热处理及降凝剂等方法,对原油进行了改性,降低其凝固点和粘度,改善了流动性,但是,由于原油的改性处理有局限性,一是降凝减粘幅度有限,二是改性原油存在时效性问题,所以仍不能彻底解决原油管输的困难。为此,提出了对管输原油进行一次改质初加工,降低原油的凝固点和粘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移植“分子筛非临氢降凝工艺”,并选用了三种不同种类的原油进行分子筛降凝减粘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将该工艺应用到原油管道输送,需在输油管道的首站增设一座原油分子筛降凝减粘装置。 相似文献
8.
针对成品油管道在地温较低的输送条件下管壁会出现结蜡现象,提出了用结蜡分布函数对管壁结蜡厚度的分布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介绍了结蜡分布函数的应用表达式,并以5号柴油的输送为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对成品油管道低温输送高凝点成品油时的结蜡规律进行慢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10.
胶凝原油管道中的压力传递速度是建立启动凝油管道计算模型的重要参数,至今有关文献中对此观点不一,也没有公认的估算胶凝原油中压力传递速度的模式,在室内环道上进行了启动胶凝原油管道中的压力传递过程的试验研究,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压缩胶凝原油中的“孔隙”是影响压力传递速度的关键因素,胶凝原油的阻尼作用和凝油屈服过程的径向滞后是影响压力传速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建立了估算胶凝器原油管道中压力传递速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影响管道运输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两个,即管输收入和管输成本。管输收入受管输量和管输价格的影响,当管输量与管输价格一定时,降低成本和压缩费用则成为管道运输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从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和压缩管道维修费用六个方面,阐述了管道运输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所要进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多组分混合原油常温输送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多种配比、组分油物性差异较大的多组分混合原油常温输送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根据混合油物性、组分油物性与配比的相关规律以及常温输送对原油物性的要求,绘制了等值线图,给出了常温混合输送配比域。为保证计算的启动泵压小于允许泵压,对物性最差混合油的启动泵压进行了校验。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国内外管道顺序输送混油处理的基本方法,对混油掺混处理法和蒸馏法处理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了混油贬值损失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混油切割处理模型,并给出了求解实例. 相似文献
14.
库鄯输油管道常温输送工艺及所输原油物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库鄯输油管道的特点和塔里木原油物变化情况,对库鄯输油管道常温输送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生产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说明了对塔里木原油物性进行跟踪测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银输油管道冬季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收集运行数据及相关计算,描述了加热炉投用前后的管道压力波动情况,分析了加热炉投用前后管道的运用压力变化以及管道当量结蜡厚度变化的原因。指出该管道投用加热炉后,解决了2号阀室至银川管段的压力波动问题,有效地延长了清管周期,但同时有两段管道发生了严重结蜡,给清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提出了在中银输油管道2号阀室安装收发球筒装置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管道顺序输送的混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综述了国内外管道顺序输送的实验研究状况,分析了混油形成的机理和影响混油的各项因素,总结了轴向有效扩散系数和预测混油量的计算方法,对不均匀混油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