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桐柏县是河南省优质板栗的主产区,全县板栗栽培面积1.37万hm2,年产量超过800万kg,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目前板栗生产上普遍存在管理粗放、空苞率高、低产低效等问题,为提高板栗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加强夏秋季栗实膨大和花芽分化期的管理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
板栗是我国广泛栽培的优质干果,其树体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经济效益高,近年来在许多山区,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但目前板栗生产上普遍存在结实晚、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为提高板栗栽培经营水平,改变板栗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单位栗籽产量,我们于1998年春季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委基地进行了板栗早期丰产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3.
信阳板栗低产成因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信阳是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板栗栽培历史悠久,现有栽培面积约6 667hm2,板栗作为当地主要栽培经济树种之一,也是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因建园不科学、栗园老化,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信阳板栗产量低,品质不高,严重制约板栗产业的发展。为提高信阳板栗产量和品质,于2009—2013年对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栗园从栗园更新、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和贮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以期为信阳板栗的丰产优质栽培提  相似文献   

4.
板栗板产林成因及其配套改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栗是我国传统的名优干果 ,果实营养丰富 ,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板栗耐干旱瘠薄 ,较耐粗放经营 ,栽培管理花工少 ,成本低 ,经济效益好 ,适且丘陵、山地规划种植。随着农林产业结构调整 ,板栗作为生态型经济果树日益受到重视。湖南是我国板栗主产区之一。近二十年来 ,湖南板栗生产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历经了从实生繁殖、粗放管理到良种嫁接繁殖、集约经营的过程 ,成绩斐然 ,1998年总面积已达 5万hm2 ,总产量达 3.5万t。然而 ,由于传统的果树栽培经营思想的束缚 ,许多栗树种植在比较瘠薄的丘陵山地 ,长期以来生产者只图数量 ,不讲质…  相似文献   

5.
我市旱薄地栽植的板栗面积比较大,以红光和金丰两个品种为主。由于土壤瘠薄,水源不足。管理粗放,致使多数板栗树树势弱、产量低、品质差。近几年来,我们大力推广了板栗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使板栗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主要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部,是江苏板栗重点产区之一。目前全市板栗栽植面积3 400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各镇,年产量近0.3万t,湖父镇是宜兴市板栗生产的重点乡镇,板栗栽植面积1 000多hm~2,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建园的成龄板栗园近600 hm~2,由于建园时行株距较大,以后又长期粗放管理,普遍存在着植株稀疏、产量偏低、病虫害严重、树势较弱等问题。为了提高我镇板栗整体生产水平,增加果农收入,我们于2000—2006年进行山地成龄板栗低产园改造示范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梁兴 《山西果树》2009,(4):27-28
蓟北山区是著名“天津板栗”的主要产地之一,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山区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全县板栗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达3000多公顷。由于新栽幼树面积大,有产量的多为大树、老树,加之管理粗放,长期重栽轻管,故板栗产量低,质量差,果农经济效益不高。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就板栗幼树早丰产、大树老树更新复壮、改劣种变优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与攻关,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总结出了一套提高新老产区板栗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板栗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树种,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资源,受到广泛的重视.板栗的栽培面积很大,但由于管理粗放,立地条件差,加上板栗特有的雌花少、雄花多、空棚率高的特性,产量普遍低(山区一般平均产量仅为15~25kg/666.7m2),其中空棚是板栗低产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果农之友》2011,(3):8-8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出一种优质早熟板栗新品种,可延长我国北方板栗上市期,提高板栗效益。这个新品种被命名为"岱岳早丰",8月下旬成熟,具有果皮红褐色、油亮、中粒、整齐、果肉黄色、含糖量高、细糯香甜、涩皮易剥离、耐贮藏、适宜炒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多数梨园管理粗放,栽培措施不规范,生产水平低,优质高档梨果比重低。如何利用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采用高新栽培技术,生产出优质高档梨果参与国际竞争,是我国梨树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国内梨树生产状况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与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供梨农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板栗无公害栽培对空气,环境、土壤,水质、肥料,农药和果实卫生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园地的选址以水源、土壤条件好,无污染源的生产区域为宜.可采用沟状或穴状整地方法.品种应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结果早、产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板栗品种.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尽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病虫害防治应以物理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板栗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被誉为木本粮食、铁秆庄稼。沂蒙山区板栗栽培总面积约1.67万hm~2,其中费县栽培面积0.67万hm~2。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少量内销。板栗生产已成为沂蒙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沂蒙山区板栗种植虽然面积较大,但许多农户仍习惯沿用传统的老品种和落后的管理技术,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有机板栗的生产,采用先进  相似文献   

13.
<正>丹东地区是辽宁省板栗的主要产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退耕还林等重大林业项目的实施,板栗生产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重要项目。但由于山地板栗的生长环境较差,加之管理粗放,技术措施相对落后,导致板栗产量不稳定,大小年结果现象较为严重,解决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板栗的大小年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因素是板栗营养失调而导致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大年  相似文献   

14.
莒南县拥有自然资源优势,特别适宜板栗的生长。但在生产中也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粗放、缺少优惠政策等问题,为此,结合生产实践,为进一步壮大发展板栗产业,寻求对策出路,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省板栗生产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省内各区域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包括主要栽培模式、管理技术、病虫害情况及现有的销售加工水平等。对当前江苏省板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良莠不齐、栗园生产管理粗放以及加工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布局、经营管理、科技支撑和市场运作等方面提出对江苏省板栗产业发展的思考,为新时期江苏省板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安全消费意识的日益增强 ,人们对食品的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水果己开始进入绿色食品生产的转型阶段。为了使板栗的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打破世界贸易实行的技术壁垒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根据绿色食品生产的各项准则 ,结合我县板栗生产的实际情况 ,初步提出绿色食品板栗的生产技术。1 绿色食品板栗生产基地的选择1 .1 洁净的环境 绿色食品板栗生产基地大气质量要达到 GB30 95所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灌溉水质要达到 GB5 0 84所规定的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要达到 GB…  相似文献   

17.
由于板栗枝干单宁含量高和木质部凹凸不平.嫁接较难成活,而苗木市场监控措施又不力.导致新发展栗园仍有高比例的“嫁接”实生苗(假嫁接),并且品种混杂.良莠并存,严重影响了板栗生产.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经过几年实践,笔者在万安县农业局潭口板栗基地总结出“先定植板栗实生苗.隔年嫁接换良种”的早果丰产优质高效的发展板栗生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正1冀北山区板栗园存在问题冀北山区土壤以花岗岩、片麻岩微酸性壤土、砾质壤土为主,是板栗生长适宜区,生产的板栗色泽鲜艳、甘甜芳香和营养丰富。由于传统栽培,板栗品种杂乱,管理粗放,栗园郁闭,树体光照不足,内膛"光腿"严重,树势较弱,结果母枝抽生结果枝能力差且生长细弱,板栗产量低、质量差。修剪下来的枝杈乱堆乱放,不能充分利用,造成环境脏乱差和资源浪费。近年受市场价格波动和干旱天气的影响,板栗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不高。  相似文献   

19.
费县板栗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品,被誉为木本粮食铁秆庄稼.费县板栗总面积约1.05万公顷,年产量2000万千克.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少量内销.板栗生产已成为费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费县板栗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但许多农户仍习惯沿用传统的老品种和落后的管理技术,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选育引进优良新品种、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板栗园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落后的种植模式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自2000年开始进行板栗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过努力,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丘陵地板栗密植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桐柏县是河南省优质板栗主产区,全县板栗栽培面积1.37万hm2,年产板栗800万kg,板栗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但目前板栗生产上普遍存在结实晚、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等问题。为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