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豫麦 70系河南省内乡县农科所以绵阳 84 - 2 /内乡 82 C6/ /豫麦 17复合杂交于 1995年选育而成。2 0 0 0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高产 白粒。长芒。株高 75cm。分蘖成穗率高。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特点。 1996~ 1997年内乡繁育 175亩 ,平均产量 517kg,展示田615kg,较豫麦 18增产 16.5%。 1997~ 1998年河南省区试南阳组较对照增产。 1998~ 1999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春水肥 ,亩产 538kg,比豫麦 18增产5.73% ;1999~ 2 0 0 0年亩产 567kg,比豫麦 18增产0 .93% ,居第 3位。同时 ,河南省白条河农场和新乡市顿房…  相似文献   

2.
豫麦21优良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牛子敬,张先德,程华东(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466001)(项城市种子公司466200)豫麦21是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用(百农61×豫麦2号)F1作母本与(鲁麦1号×偃师4号)F1作父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1992、1...  相似文献   

3.
豫麦49(原名温麦6号)是从豫麦25(温2540)小麦品种中系统选育出的半冬性、超高产、矮秆多抗、多穗竖叶型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394A×豫麦2号.1998年定名为豫麦49.自该品种育成以来,其播种面积在黄淮麦区迅速扩大,尤其是在高水肥地区,出现了千公顷超7500kg/hm2,百公顷超8250kg/hm2,小面积超9000kg/hm2的超高产纪录,现已成为豫中北地区的主要种植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豫麦56号选育成功和推广应用为河南省增添了一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本文主要叙述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豫麦 51(原周麦 11)是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采用阶梯聚合杂交选育而成 ,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命名。本文介绍了豫麦51的选育技术特点及优良特性 ,总结了解决小麦育种常遇到的早熟与抗寒、早熟与高产、单抗与多抗、产量与品质等诸多矛盾的选育作法和体会。针对其特性提出了相应栽培技术。1 选育目标的确立自 1988年周麦 9号 (GS豫麦 2 1)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后 ,针对该品种虽高产但偏晚熟 ,虽秆矮但秆质弱 ,虽抗条中 2 5- 2 7号生理小种 ,但不抗条中 2 8-31号小种及不抗白粉病、叶锈病 ,虽白粒 ,但品质差等问题 ,确立了…  相似文献   

6.
7.
小麦新品种豫麦 62是周口市农科所围绕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目标 ,选择高产、多抗、大穗矮秆自育的骨干亲本周 842 5A为母本 ,优质、抗病美国小麦品种SW73 2 9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 8年连续优选而成。 1 996~ 1 999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和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 1 999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豫麦 62 ,2 0 0 0年 6月被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GS豫麦 62 ,被农业部推荐为适合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品种之一。1 特征特性豫麦 62为半冬性 ,中熟品种 ,全生育期一般为 2 3 3d,比豫麦 2 1早 1~ 2d。…  相似文献   

8.
9.
豫麦10号     
品种来源原名“豫西832”,由豫西农专1976年以中引4号为母本、偃师4号为父本杂交,于1983年选育而成。产量表现 1986~1988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平均亩产368.7~438.5公斤,比对照增产,居首位。  相似文献   

10.
豫麦12号     
品种来源由河南林县姚村乡农技站和县农科所于1976年用Co60——r射线辐射“7023”小麦种子,经4年选育而成。产量表现参加河南省小麦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在北中部中肥条件下,平均亩产263.7~345.7公斤,比对照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1.
豫麦70号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麦70号(内乡188)是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12个主推小麦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方思霞  李新平 《种子科技》2000,18(3):179-179
豫麦 51号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以周 84 2 5B为母本、豫麦 1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连续 6年定向选择育成。 1998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9年被农业部定为重点示范品种 ,并获河南省第十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1 产量表现1.1 河南省及江苏省区试结果 :1996年参加河南省南部区试 ,南阳组平均单产 4 4 4.3kg/ 6 6 7m2 ,较对照豫麦 17号增产 14 .9% ,居第一位。 1997年在河南北中部高肥水组区试中 ,11处平均单产 4 83.2 kg/6 6 7m2 ,较对照品种豫麦 18号增产 3.9% ,居第一位。1998年同时参加河南省中北部区试和生产…  相似文献   

13.
豫麦48号是利用杂交育种理论,采用水旱交叉选择而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是一个适应性较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对其成产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因此,豫麦48号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是保持一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豫麦 48是利用杂交育种理论 ,采用水旱交叉选择而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 ,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 ,是一个适应性较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对其产量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 ,其次为公顷穗数 ,因此 ,豫麦 48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是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注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对豫麦34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设置7个不同的播期,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灌浆参数与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豫麦34籽粒灌浆规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各个播期灌浆过程均呈“S”型变化,但模型参数因播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播期对籽粒灌浆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灌浆高峰期有所提前,灌浆持续时间有所缩短。影响粒重的主要灌浆参数是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其中渐增期的持续时间影响较大,其次是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和持续时间。因此,通过确定适宜的播期协调灌浆持续天数与灌浆速率的矛盾,适当减少渐增期的持续时间,使小麦灌浆快速进入快增期,增加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可以达到提高粒重的目的,为豫麦34的高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麦新品种豫麦3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豫麦31豫麦31(原郑太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大谷核不育小麦,通过转育与系统选择培育出的高产稳产小麦斩品种。1994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2年较豫麦18(矮早781),豫麦17(内乡182)增产45...  相似文献   

17.
1 品种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浚县农业试验站、浚县原种场和浚县种子公司等单位合作 ,1988年组配两个单交 ,1989年继续将百农 32 17/豫麦 3号 / /冀5418/豫麦 10号复交 F0 种子 ,经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用 Co60 2 .5万拉特辐射选育而成。 2 0 0 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 产量结果  1995~ 1996年河南省超高产春水组区试 7个试点平均亩产 530 .3kg,比对照种豫麦 18增产 2 .16% ,居第 1位。 1996~ 1998年 9个试点平均亩产分别为 52 5.9kg和 4 4 9.1kg与豫麦 18基本持平。 1998~ 1999年度河南省晚播早熟组生产试…  相似文献   

18.
豫麦16(原郑州79201)系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以郑州761为母本,以无芒7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高产稳产,高抗条、叶锈,中至高抗白粉病,品质优良,1989年被河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定名为豫麦16,现为河南主要当家品种。豫麦16,1984~1985年参加洛阳市农科所新  相似文献   

19.
豫麦21号小麦1品种来潭:组合为(百农791×豫麦2号)×(鲁麦1号×偃师4号),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选育。2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偏强。株高75cm,株型紧凑,叶片半上举。穗长方形,穗长8~10cm,长芒,白壳,小穗数20~22个...  相似文献   

20.
豫麦34系郑州市农科所以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为母本,以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经河南省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5年被农业部评为面包专用优质小麦品种。1996年和1997年产量分别为6840kg/hm2和7926kg/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