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1984~1989年六年间《蚕业科学》和《日本蚕丝学杂志》的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以反映当前中日蚕业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以及两国蚕业科技人员应用文献的某些情况和特点。两刊的统计项目有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文献类型、引文年代分布、自引率和被引期刊情况,并分别揭示出36种和72种中日蚕业科技人员常用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蚕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永进  刘震  李兴  王其聪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441-5442
分析了安徽省蚕业信息化的现状,指出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省“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安徽蚕业信息化进程。提出从政府主导、蚕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蚕业信息人才培养、实用蚕业软件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等5个方面加快安徽蚕业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区蚕业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去年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据统计,2003年全区桑园面积约103万亩,年产鲜茧约160万担.随着“东桑西移“进程的加快,经过若干年后,广西蚕业生产将成为全国的老大.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目前我区蚕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化程度低,茧丝后加工能力低,蚕业整体效益低下,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低.因此,只有实施蚕业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解决上面的问题,才能增加蚕农收入,最终实现广西蚕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下面,就广西实施蚕业产业化经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22-122
由西南农业大学牵头组织,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办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蚕桑项目启动会议”.于2007年11月24~26日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向仲怀教授,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党组书记王文义,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廖森泰研究员,以及全国蚕桑界教学、科研、产业共23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会议由西南大学校长助理鲁成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5.
《广东农业科学》2007,(4):66-66
由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办、广东省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桑柞茧丝综合利用研讨会”,于2007年3月26~28日在广州市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目前,广西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五成,连续11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同时也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印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向仲怀把广西的蚕桑产业发展称赞为"神奇的广西现象"。广西蚕业发展怎样才能越做越强呢?业界普遍认为管好种子、用好种子是关键。2016年3月31日,广西壮  相似文献   

7.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4,(全国部分)
正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蚕业》《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反映我国蚕业学者文献利用的客观实际,找出其文献利用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对我国蚕业学者撰写的科学论文进行了引文分析,包括引文量、引用文献类型与语种、引文时效性及半衰期、核心期刊及常用期刊文献源几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蚕业》《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10.
1.“阳光工程”搭建培训蚕业技术平台柞蚕是凤城市传统特色产业,也是现阶段农村的优势产业,2012年,凤城市在仔细进行农业产业调研后,针对蚕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申报了果桑蚕培训任务,并且得到了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批准,开始进行“阳光工程”培训,培训中共开设4个蚕业班,共计200人,占阳光工程总任务的22.2%,凸显了我市作为一个北方蚕业重要生产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技术体系建设、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产业论  相似文献   

12.
《新农业》2011,(12):10-10
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10月20~21日在浙江召开。会议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生产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以建设现代蚕桑生产基地、优质蚕茧基地、蚕业标准化基地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抓于,全面推进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结构布局调整,推动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丰产性、抗逆性、抗病性、多用途桑树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加速蚕业新技术、新机械以及蚕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总结分析了广东省发展新蚕区和实现“全年二化白茧化”的经验,介绍了广东蚕业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在分析我省蚕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九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蚕业经营和技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产业经营学角度 ,就中日两国在世界蚕业生产中的地位 ,蚕业主产地的分布及气候条件 ,桑、蚕品种的利用及性状 ,蚕业技术体系 ,蚕业经营规模和技术经济指标等进行了宏观比较  相似文献   

15.
蚕谚,来自群众,源于实践,并经历了长期的检验、筛选、完善而流传。它是蚕业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份财富。它能反映当地的蚕桑生产经验,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往往为地方志所记载,为“农业考古”众多内容之一。蚕谚,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比喻巧妙、押韵顺口、易懂易记,便于传播和推广,是蚕农喜见乐闻的一种“科普”方法。但是有的蚕桑谚语如“大早三年,桑条通天”,当今就很难理解。而运用历史辩证的方法,科学地对待蚕谚,就能使蚕谚在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化中发挥“古为今用”的积极作用。由于蚕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它只能用一、二句短话来表达  相似文献   

16.
序号品种名称审定时间审定部门育成单位1家蚕品种华夏二号2002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业所2桑树品种大10 2004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业所3大豆品种粤引大豆1号2001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生物所蚕业/生物所“十五”通过审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一) 《四川蚕业》是四川省蚕桑学会与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合办的全省性蚕业科技期刊,创办于1972年。1988年5月被评为四川省科协系统优秀期刊,获四川省科协颁发的优秀期刊奖状。我们在办刊中,有如下体会: 一、坚定办刊宗旨,立足本省,为发展蚕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根据我省蚕业发展情况,针对桑、蚕、种、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高的情况出发,我刊的宗旨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应用为主。立足本省,面向基层,为蚕桑生产、科研、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东桑西移”基本情况进行了探讨,结合“东桑西移”对广西蚕业承接地原有产业带来的冲击,研究为保障“东桑西移”工程在广西的顺利实施和广西蚕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所应达到的要求及其保障机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郭建新 《农业考古》2021,(1):172-179
《中华农学会报》中刊载的蚕业科技文章共126篇,占全部收录文章的6.08%,内容包括育蚕科技、蚕业通论、茧丝生产、栽桑科技及蚕业资讯五个部分。《中华农学会报》中的蚕业文章集中发表在农村复兴热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性。《中华农学会报》传播的蚕业科技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又不面面俱到。《中华农学会报》刊载的以蚕桑丝为主题的文章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中华农学会报》蚕业科技文章涉及到的区域主要是江苏、浙江、广东。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任何国家的蚕业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这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中国的蚕业(包括蚕、桑、丝)中心,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在黄河流域。至宋代才出现根本的改变,蚕业中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从此黄河流域的蚕业就一蹶不振,昔日“沃若”的桑林也逐渐凋零,而东南太湖地区的蚕业却得到迅猛地发展,蚕业技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形成我国历史上新的蚕业中心。这个转移开始于唐末五代,完成于南宋,历时数百年,贯穿有宋一代,涉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纵贯中国南北,影响深远,是中国蚕业史上的大事。这个转移的来龙去脉如何?它的原因是什么了对中国蚕业以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研究这个问题有何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