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尾巨桉DH32-28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尾巨桉DH32-28半木质化萌发茎段为组织培养外植体材料,在不同的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条件下诱导不定芽,确定了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加快优良无性系分化速度、缩短培养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尾巨桉(DH32-28)二代高产林生长规律及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广西南宁地区尾巨桉(DH32-28)二代高产林生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材积分别达21.33 m,13.62 cm,0.142 4 m~3/株。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都在第1年时最大且连年生长量曲线均为反"J"型,材积连年生长曲线则呈抛物线状并在第4年出现峰值。经模型研究得出,林分材积数量成熟年限为6 a。二代高产林分的经济效益可观,5年生人工林项目的累积财务净现值为41 960.14元/hm~2,内部收益率为85.76%,高产林年均利润为14 186.00元/hm~2。投资项目年均投资利润率、年均利税率分别达到93.43%和110.09%。  相似文献   

3.
尾巨桉DH32-29无性系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桉树无性系,本文通过对尾巨桉DH32-29无性系林多年的测定,利用Logistic模型对该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蓄积量进行拟合,确定3个性状的Logistic模型的参数,在此基础上确定速生期,为该无性系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等抚育措施及确定其合理的采伐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卢开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4):133-135
[目的]探索尾巨桉DH_(32-26)组培快繁技术,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手段,以尾巨桉DH_(32-26)半木质化萌发茎段为材料,对外植体诱导及无菌组织培养体系进行研究。[结果]最佳外植体诱导培养基为改良MS+6-BA 1.0 mg/L+NAA 0.5mg/L,发芽率为92.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6-BA 0.4 mg/L+NAA 0.2 mg/L,增殖个数为3.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改良1/2MS+IBA 0.2 mg/L+ABT 0.3 mg/L,生根率可达98.3%。[结论]该研究获得了尾巨桉初代诱导、增殖和生根适宜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初步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5.
揭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巨尾桉人工林(2~9 a)的林分特征,研究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及在不同面积尺度上的适应性。巨尾桉人工林设置20个(30 m×30 m)方形大样地,每个方形样地中分成9个小样地(10 m×10 m),由4个小样地组成中样地(20 m×20 m)。采用Logistic、Gompertz、Richards和Korf 等4种经验模型模拟林分密度、平均直径、平均高、优势木高、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等主要林分因子与林龄的相互关系。巨尾桉人工林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优势木高等林分与林龄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关系用Logistic经验模型拟合最好,相应3组检验决定系数(R2)均>0.5,3组测试样地的标准化残差落在[-2,2]带状区域中,表明3个模型在不同面积尺度样地上有较好的适应性;胸高断面积和每公顷蓄积量与林龄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关系分别用Gompertz经验模型和Korf经验模型拟合最好,胸高断面积-林龄模型很好地适应中小样地(100、400 m2),在大样地(900 m2)中稍差;蓄积量-林龄模型很好地适应大、小样地(100、900 m2),在中样地(400 m2)中稍差。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胸径分布呈现近似正态分布,呈现增长型趋势;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优势木高与林龄回归关系用Logistic经验模型拟合最好,100 m2样地大小已具备反映这3个林分因子与年龄的生长规律;胸高断面积和每公顷蓄积量与林龄回归关系分别用Gompertz经验模型和Korf经验模型拟合最好,胸高断面积、蓄积量与林龄的相关性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林分密度与林龄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周建华 《乡村科技》2023,(12):81-83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种植的东门尾巨桉无性系品种,于2021年选择立地条件相一致的林地进行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种植试验,以DH32-27为对照,对种苗苗高、地径进行9次测定,并测定种苗生物量增量。试验结果表明:种苗生长前期,DH32-26苗高、地径生长速度较缓,苗高、地径、生物量增量不明显;种苗生长后期,DH32-26苗高、地径生长速度快,苗高、地径、生物量增量明显,与DH32-29、对照相比,DH32-26苗高、地径更高、更大,且生物量增量最大。因此,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东门尾巨桉DH32-26的生长量更优,更适宜在钦州市种植。  相似文献   

7.
尾叶桉和巨尾桉叶面积的测算模型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构建尾叶桉和巨尾桉叶面积优化测算模型。[方法]以尾叶桉和巨尾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面积与几个叶形特征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2个树种的叶形特征值存在一定差异,各自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长×叶宽、叶的长宽比、形状因子等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以与叶面积构建回归模型。其中,利用尾叶桉和巨尾桉的叶长×叶宽值构建的2个叶面积测算模型效果最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这2个树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叶面积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构建尾叶桉和巨尾桉叶面积优化测算模型。[方法]以尾叶桉和巨尾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面积与几个叶形特征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2个树种的叶形特征值存在一定差异,各自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长×叶宽、叶的长宽比、形状因子等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以与叶面积构建回归模型。其中,利用尾叶桉和巨尾桉的叶长×叶宽值构建的2个叶面积测算模型效果最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这2个树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叶面积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朱宏光  赵金龙  温远光  侯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68-17570,17584
[目的]为构建尾叶桉和巨尾桉叶面积优化测算模型。[方法]以尾叶按和巨尾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面积与几个叶形特征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2个树种的叶形特征值存在一定差异,各自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长×叶宽、叶的长宽比、形状因子等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以与叶面积构建回归模型。其中,利用尾叶桉和巨尾桉的叶长×叶宽值构建的2个叶面积测算模型效果最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这2个树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叶面积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尾巨桉栽培区立地因子筛选及立地类型划分,为该地区尾巨桉人工林立地选择特别是大径材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栽培区7.5年生尾巨桉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40块样地,收集生长数据(树高、胸径、优势高)、气候因子(年日照时数)和地形因子(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数据,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数量化理论Ⅰ研究立地因子与林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运用聚类分析,对样地进行生产力等级和立地类型划分。【结果】以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土壤养分等级、土壤质地、土壤密度和年日照时数8个立地因子与尾巨桉优势高建立数量化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956,达极显著水平(P<0.01);数量化模型中,海拔、土壤质地、坡向和年日照时数均与尾巨桉优势高极显著相关(P<0.01),年日照时数、海拔和土壤质地对尾巨桉优势高的贡献率达62.75%。根据数量化回归模型和调查样地的立地因子数据,计算得到各样地尾巨桉优势高预测值,进而划分出高、中、低3组优势高生产力等级,尾巨桉优势高分别为27.16 m、24.19~25.45 m和21.77~23.40 m;再以年日照时数、海拔、土壤质地3个立地主导因子划分为10个立地类型。不同生产组间年日照时数和土壤粘粒含量差异显著(P<0.05),年日照时数表现为高产组最长,低产组最短,土壤粘粒含量表现为高产组高于中、低产组,海拔表现为高产组显著低于中、低产组,土壤有机质、全P、有效Mg和有效Cu含量均表现为高产组显著高于中、低产组,土壤有效Mn含量表现为高产组显著高于低产组。【结论】影响尾巨桉栽培区人工林生产力的主导立地因子为年日照时数、海拔和土壤质地,尾巨桉在年日照时数较长、海拔较低以及土壤粘粒、有机质、全P、有效Cu、有效Mg和有效Mn含量较高的立地环境中生长更好。  相似文献   

11.
DH33-28是广西国营东门林场采用尾叶桉×巨桉F1代再通过无性繁殖选育成的杂交桉无性系,该无性系具有干形通直圆满,长势旺盛、木材产量高等特点。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岳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053-3055
根据海南省海口市2001~2005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总产值、农业COD、氨氮排放量等数据资料,利用灰色理论建立了GM(1,1)模型,预测海口市2006~2010年的农业种植水的COD、氨氮排放量等指标,分析了海口市农业种植水污染的变化原因及趋势,并提出了治理海口市农业种植水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上海外环林带森林结构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和森林群落斑块的空间配置要求,调查和分析了上海市外环林带的森林结构,提出了有关城市森林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并针对观赏、环保、生产和文化休闲等城市外环林带的主导功能目标,提出了上海市外环林带优化森林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两个自交系(F6代)作比较,利用ISSR标记技术检测了羽衣甘蓝3个DH1代株系的遗传稳定性,并对5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DH1代株系DN31、DP70、DT2和两个自交系B62、B111利用9条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55、51、50、54和51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DN31有3个,DP70有2个,DT2没有,B62有19个,B111有15个.羽衣甘蓝DH1代株系内基本不存在遗传差异,基因型是纯合的,两个自交系遗传稳定性相对较差.表明小孢子培养技术在获得纯合体材料上比人工自交的方法高效、快捷,而且获得的纯系基因型更纯、更稳定.  相似文献   

15.
黄伟华  颜梅新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25-13426,13428
[目的]明确甘蔗黄叶病毒病SCYLV在广西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广西健康种苗的推广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南部蔗区对不同甘蔗品种采集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RT-PCR检测。[结果]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中比对确认均为SCYLV CP序列。黄叶病调查结果发现,钦州蔗区感病最严重,品种感病率达80%;扶绥蔗区的5个品种中,检出黄叶病毒的有3个品种,感病率为60%;凭祥蔗区感病的品种占60%;北海蔗区的品种感病率为50%;宁明东安乡蔗区6个品种中1个品种检出SCYLV,感病率为17%;驮卢镇渠立村和崇左江州2个地方11个品种均未检测出SCYLV。[结论]甘蔗黄叶病毒病已在广西南部大部分蔗区发生且蔓延。  相似文献   

16.
以东营市2004—2009年冬枣栽植面积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GM(1,1)模型,该模型残差大小和后验差检验符合精度要求,进而运用该模型对2010年东营市冬枣的栽植面积做了预测,为有关单位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模型GM(1,1)的荆州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艳  周勇  湛蓝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713-715
以湖北省荆州市1997~2004年耕地数据为基础和平台,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探讨耕地数量动态变化,为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GM(1,1)模型对荆州市耕地资源数量的历史趋势拟合程度较高,预测结果符合荆州耕地数量变化规律.荆州市耕地面积在未来几年内仍将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应用32P研究砂培法和水培法条件下,烟草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砂培法培养的根对磷素吸收量所占全植株的百分率随培植时间而减少,而茎则随培植时间而增加,在水培法中:在整个培植期间根茎的吸收变化不大。两种培植方法在叶中的分布情况都是:下叶>中叶>上叶。从比活度看,烟株各部分的吸收情况,根>茎>下叶>中叶>上叶,并且两种培植方法对磷的吸收量都与培植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但水培比砂培吸收量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桔小实蝇14-3-3蛋白的基因(Bactrocera dorsalis14-3-3,Bdor14-3-3),研究Bdor14-3-3mRNA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探索其是否参与了桔小实蝇的发育过程。【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Bdor14-3-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研究Bdor14-3-3 mRNA在桔小实蝇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了Bdor14-3-3基因,其编码区长度为747 bp,编码248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析表明,在昆虫纲中,桔小实蝇与刺舌蝇14-3-3蛋白的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8.8%,与豌豆蚜的序列一致性最低,为85.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dor14-3-3 mRNA在桔小实蝇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都有表达;在雌虫头(去除触角)和翅中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分别是触角的1.39和1.44倍;在雄虫胸和后足中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分别是前足的1.28和1.23倍。在蛹的早期发育过程中Bdor14-3-3 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到7 d蛹期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峰,是10 d蛹的4.91倍。【结论】克隆获得了Bdor14-3-3基因,其表达的14-3-3蛋白可能参与了桔小实蝇的变态发育过程,尤其在蛹的发育过程中Bdor14-3-3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是贺州市稻作区主要害虫,有繁殖快、抗性强等特点,防治难度大。影响褐飞虱种群的发生主要是气象因素。本文根据田间调查结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贺州市的气象观察资料,从温度、湿度的角度对贺州市早稻田褐飞虱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分析,旨在给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2007年5月份气候条件利于褐飞虱种群在田间快速生长发育和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