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1978-2010年我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苹果生产布局区域集中程度的提高和西移北扩的趋势是一个以沿海向内地转移为主、以环渤海向西北黄土高原转移为次的两种力量作用的时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荣辉  聂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45-4646
建立城镇地籍数时空模型,运用时空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地籍数据的时间、空间和属性等各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挖掘城镇地籍数据中的隐藏信息,探索研究城镇地籍数据空演变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选择崔-王指数、变异系数评估经济极化程度,并结合GIS空间分异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天山南坡经济带经济极化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天山南坡经济带的经济极化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2)1990年以来,极化现象明显,但是经济总量的极化现象大于人均经济总量。(3)人均GDP和GDP的Moran's I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人均GDP总体上呈增大趋势,经济空间集聚程度亦呈增大态势,GDP趋于随机分布。(4)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得知,GDP和人均GDP"低低"集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库尔勒市为中心的轮台县、焉耆县和和静县且这种格局2000年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水平方向上的扩展逐渐趋于平稳,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使城市扩张逐渐从水平扩张演变为垂直空间增长.基于合肥市蜀山区2017年和2020年的三维建筑矢量数据,运用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法,从垂直方向上运用建筑加权平均高度和建筑面积对合肥市蜀山区2017—2020年4年间的垂直空间时空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建筑群的高度和数目在不断增加.2017—2020年4年里合肥市蜀山区建筑物平均高度增加0.16m,建筑体积也同样增加256.98×105m3.(2)中高层建筑增长率呈显著增长趋势,超高层建筑增长率微弱增长,而低层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增长率呈现负增长趋势,多层建筑的负增长幅度较大.(3)空间上,低层建筑的分布呈现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趋势,蜀山区的东南方向上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禹城市耕地养分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贝尔  黄标  张晓光  赵永存  孙维侠  胡文友  杨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75-21177,21190
[目的]为了解禹城市区域耕地养分现状和变化情况,掌握中低产田改造结果,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力,稳定粮食产量。[方法]比较了山东省禹城市1980和2008年耕地养分的时空变化。[结果]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的含量均提高1倍以上,而土壤全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也得到较大提高。空间上,2008年各种土壤养分缺乏区面积均大面积下降,1980年盐渍化土壤大面积分布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仅1%左右的面积存在轻度盐渍化威胁。[结论]近30年的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禹城市耕地土壤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赣江新区2014、2017和2020年三景Landsat-8卫星影像,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其地表温度,采用热场变异指数对热岛强度进行分级,并对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和精度评价,分析了赣江新区热岛效应及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赣江新区热岛现象明显且热岛面积在逐步扩大,占比由2014年的19.3%增加到2020年的26.2%,增加最明显的区域是经开组团、临空组团的樵舍镇、永修组团的艾城镇和共青组团的江益镇。(2)3期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大的均为林地,占比分别为45%、50%和40%;2014—2020年这6 a间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在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在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依次为水域>建设用地>耕地>林地。(3)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均值的关系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由于城镇化的发展,2020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度为3期中最高。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光明新区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光明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7个主要土壤肥力属性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8年的演变,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由1984年的磷钾速效养分含量偏低转变为2011年的容重偏高和氮素缺乏,但由于前后的突出肥力因子和限制因子均相互抵消,土壤综合肥力未产生显著差异.不同农田片区的土壤综合肥力和主要限制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都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片区的种植模式和施肥习惯向着不同方向演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综合评分法、ESDA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2005、2010和2014年18个省辖市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河南省四化子系统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信息化明显落后于其他三化,地区之间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变小,逐渐实现四化融合发展;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高-高区主要位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内部,低-低区分布在豫东南地区;社会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的灰色关联度较小,经济城镇化、教育科技水平、农民现代化与四化协调度关联度较高,灰色关联度平均值大于0.90,其余因子影响水平都居于0.80~0.90之间。  相似文献   

9.
以宁晋县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覆被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数据,评估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其损益变化权衡关系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1995—2019年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整体呈先增加后减少;气候调节、养分固持、气体调节功能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功能明显下降;污染物容纳功能持续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流失的生态系统服务最大。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生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与其他功能由协同关系变为权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突显出来.其中城市热岛现象尤为明显.研究选择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太原市作为典型案例,从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点入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借助RS、GIS等手段,以太原市1986年、1995年、2001年3个时相的TM/ETM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热岛效应影响因素方面来看,城市扩张、工业区建设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驱动力.城市下垫面性质、人为热、废气排放共同影响热岛强度,而绿地和水体对热岛效应有减弱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太原市城市建设实际,提出了城市绿地规划布局的主要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根据合肥景观结构的特点,运用城市气候调查理论和小气候观测方法对合肥不同景观功能区热岛强度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城市全年存在热岛效应,热岛强度和热岛中心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对景观的热岛强度进行数值模拟,表明城市绿化对夏季降温效应显著,并提出了改善城市气候生态和优化景观结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合肥市绿地景观结构特点及其降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38-15841
以我国中东部城市合肥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区域为研究范围,根据城市气候调查和小气候观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城市绿地案观结构、城市热岛的特点以及二者关系。对热岛强度和影响城市温度的温室气体CO2等的观测表明,合肥的热岛强度和热岛中心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争季热岛中心位于市中心,夏季热岛中心分裂为3个,分别位于绿化程度低的地区。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8:00、16:00。接着分析合肥市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等温线。最后与城市园林研究的特点相结合,研究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对合肥市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合肥城市热岛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雅丽  邓斌  杨书运  严平  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88-5089
利用合肥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城市热岛的年、季、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中2003年城市热岛(ΔTu-r)日平均值最大,达到1.08℃;ΔTu-r季平均值冬季最大,为0.55℃,夏季最小,仅为0.30℃;年际变化1970~1990年间ΔTu-r较小,1991~2005年ΔTu-r平均为0.54℃,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年代变化以90年代为最大,70年代最小。近36年年平均ΔTu-r明显上升,市区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郊区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15℃;合肥年平均气温明显存在以12年为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2年7月11日的ETM+数据,经辐射定标、6S大气校正、比辐射率的估算,用单窗算法对合肥市进行了地表温度的反演,并进行土地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合肥市进行了热岛研究,分析了地表温度和地表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城市河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对地温的解释程度最好,并表明河流水体对城市热岛有一定的减缓效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2年7月11日的ETM+数据,经辐射定标、6S大气校正、比辐射率的估算,用单窗算法对合肥市进行了地表温度的反演,并进行土地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合肥市进行了热岛研究,分析了地表温度和地表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城市河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对地温的解释程度最好,并表明河流水体对城市热岛有一定的减缓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杨林安  夏斌  娄全胜  张美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30-14333
应用中国遥感卫星获取的广州市区2002年11月份的Landsat 7 ETM+数据,对广州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分布在工业密集、能耗大、热源强度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森林与热岛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定量地获取哈尔滨市的热岛效应和绿地状况的空间信息,探讨哈尔滨市热力场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和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地表辐射温度随绿地覆盖率的增加而下降;绿地面积小于5hm2时,地表辐射温度在16~30℃间变动,此时绿地面积大小对地表辐射温度影响所占比重较小,辐射温度的主要决定因子为绿地覆盖率,如增加10%的绿地,辐射温度将降低2℃左右。当绿地面积大于5hm2时,绿地对地表辐射温度的改善大大提高,地表辐射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此时地表辐射温度值由绿地面积与绿地覆盖率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先进的遥感手段.能够大面积同步和动态地监测地面热场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利用长株潭融城区的TM图像,对于热红外波段遥感图像相对亮温进行提取.并且采用密度分割的方法得到了长株潭3地面热场等级图,取得了很好的模拟效果.结果显示了长株潭融城区的热岛分布及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市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柳州站与沙塘站温度资料,对柳州市城市热岛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强,秋冬强春夏弱,夜间强白天弱;柳州市强热岛日出现次数逐年增多,出现月份增多,12月份出现最多;强热岛日市郊差最大和最低气温是出现在2:00,各时次的市郊差多在4~5℃,同时指出了强热岛日的天气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