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群 《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127-128
陕西省安康市蕴藏着丰富的硒资源,就如何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通过选用不同富硒培养基质栽培食用菌,对食用菌吸收转化硒物质进行探索性研究,将硒资源经生物体转化到食用菌食用器官内,获得富含硒元素的食用菌,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增加菇农经济收入,为做大做强硒资源产业提供点滴参考。  相似文献   

2.
猴头菌富硒栽培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硒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硒参与了重要的代谢活动。它具有保护细胞膜,提高免疫及抗癌作用,缺硒会导致许多疾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恶性肿瘤等,因此引起科学界的广泛重视。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缺硒严重。目前已制成各种硒制剂用于补充人体所需要的硒,  相似文献   

3.
水稻富硒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硒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硒在水稻体内的积累分布、稻田硒肥及其施用技术以及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水稻富硒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0(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万株/ha、纯N43.92~50.37kg/ha、P20557.353~62.998kg/ha、K2028.335~31.665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6.
对影响富硒酵母自溶物中硒含量的4个因素:培养基种类、加硒时间、加入硒浓度以及用浓度北度法加入硒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浓度梯度法加入硒,即在总硒为15ug/ml浓度下,按10h,12h,14h,15h,16h的时间分别加入1ug/ml,2ug/ml,3ug/ml,4ug/ml,5ug/ml的亚硒酸钠,得到的富硒酵母自溶物硒含量最高;对曩富硒酵母自溶的条件:NaCl的浓度、pH值、温度、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NaCl,pH5.5,55℃,20h的上其氨基氮含量很高,为最佳自溶条件。  相似文献   

7.
喷施富硒液对富硒小麦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孕穗期和灌浆期以叶面喷施富硒液的方式研究了富硒液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富硒液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小麦穗粒数、穗重、千粒重有所增加,产量增幅达5.5%~12.3%,但随着喷施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有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富硒液浓度以0.6~0.9 L/hm2比较适宜。该结果有助于富硒面粉及富硒食品的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富硒栽培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变化,为生产富硒黑色稻米提供依据,于2020年以黑香稻品种绥098038为试验材料,以海伦市的富硒土壤和绥化市北林区普通土壤为试验田,进行了富硒栽培和普通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绥098038富硒栽培后硒土土壤和喷施富硒叶面肥可提高水稻籽粒硒含量;富硒栽培不会对绥098038的产量、碾磨品质和食味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O(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 万株/ha、纯N 43.92~50.37 kg/ha、P2O5 57.353~62.998 kg/ha、K2O 28.335~31.665 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 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0.
在低硒土壤上叶面喷施亚硝酸钠 ,生产富硒绿茶 ,应用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富硒绿茶中总硒含量及有机硒含量。结果表明 ,茶叶喷施亚硒酸钠有显著提高茶叶总硒含量 ,由普通绿茶的( 0 1 2 1± 0 0 30 ) μg·g- 1 提高到富硒绿茶的 ( 0 92 0± 0 892 ) μg·g- 1 ;同时发现 ,富硒绿茶的有机硒总量和百分含量都比普通茶叶显著提高 ,富硒茶叶的有机硒含量达 99%以上 ,富硒绿茶中的硒主要为有机态硒。茶叶叶面施用亚硒酸钠可能刺激了茶叶机体对外源硒的吸收和利用 ,将无机形态的硒转化为有机硒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铅对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幼苗的株高与根长、鲜重和干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铅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红小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幼苗的株高与根长、鲜重与干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铅处理的浓度变化均为显著的高度负相关关系;铅对发芽势的影响大于发芽率,对根长的影响大于株高,对干重的影响大于鲜重,对叶绿素a的影响大于叶绿素b。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结果]各因素对豆粉分离蛋白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为pH、固液比、温度、时间;通过经典分析确定豆粉分离蛋白最佳提取工艺:pH 9.0,温度为45℃,固液比为1∶20,时间为60 min。在该条件下,豆粉分离蛋白提取率理论值为81.3%,实际红小豆分离蛋白提取率为(24.3±2.0)%。[结论]响应面分析法用于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可行,建立的数学模型与试验数据相符,可为红小豆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红小豆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几年红小豆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红小豆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人们喜食的一种豆类。红小豆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多酚、单宁、植酸、皂甙等。现代研究表明,红小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抗氧化活性、对糖尿病的有益作用、护肝作用、助肾作用、抗癌、抗菌和抗病毒等。  相似文献   

14.
即食红小豆粉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对即食红小豆粉的两种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浸泡条件、水煮时间、增稠剂用量等几个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确定了即食红小豆粉的工艺流程和配方。即食红小豆粉的最佳配方为:红豆沙80g,糯米汁35g,白砂糖45g  相似文献   

15.
糖对红小豆豆馅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豆馅主要添加剂糖,从色泽、体外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消除能力和含糖量感官评价4个方面研究小豆馅适宜白砂糖含糖量,并研究了木糖醇和麦芽糖醇对白砂糖不同替代程度,小豆馅色泽和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加糖小豆馅要保持较好的色泽,其含糖量应低于35%;35%~55%含糖量可同时增加小豆馅体外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消除能力;80%以上的品尝参评人员对小豆馅含糖量偏好介于25%~35%。综合4个方面结果叠加分析,小豆馅适宜白砂糖含量应为35%左右,对应的糖度为47%。木糖醇和麦芽糖醇部分替代白砂糖,对小豆馅色泽总体无明显的影响,但会明显降低其总抗氧化能力。该结论为提高小豆馅或豆沙品质及今后相关标准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红小豆的品质特性及加工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小豆是我国的优势杂粮作物,其营养与品质特性是决定其食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红小豆的物理、化学、营养品质以及加工特性的研究,并在对国内红小豆的加工利用及研究开发现状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红小豆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红小豆吉红8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提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组成,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对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豆和绿豆6个茎基感病部位真菌群落样品测序优化后共得到231个OTU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共同OTU为97个。2种作物茎基感病部位真菌群落中共同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菌纲为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优势菌目为肉座菌目(Hypocreales),优势菌科为从赤壳科(Nectriaceae)。对优势菌属分析发现,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镰刀菌属(Fusarium)处于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分别为32.94%和18.38%。Alpha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群落丰度高于小豆茎基感病部位的真菌群落丰度,但二者真菌群落多样性相似,为进一步研究小豆和绿豆茎基感病部位真菌群落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将秋水仙碱浓度为0.2000%、0.1000%、0.0500%、0.0250%、0.0125%的水溶液分别处理萌动的京农5号小豆种子8、16、24 h,通过对M1世代植株成活率、株高降低比例、M2世代变幅及变异系数、诱导变异遗传力、M2世代出现的明显变异类型进行分析,探讨秋水仙碱诱变小豆的适宜浓度及处理时间。结果表明:(1)根据M1世代相对成株率,较适宜的诱变处理为0.2000%浓度8 h和0.1000%浓度24 h;(2)处理浓度对M1世代出苗和成株率的直接影响明显大于处理时间;(3)以50%相对成株率为标准时,8、16、24 h浸泡,所适宜的处理浓度分别为0.215%、0.156%、0.115%;(4)如以株高降低50%~60%为标准,则适宜浓度为0.0500%~0.2000%;(5)M2世代中,出现花粒和感白粉病等多种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20.
对15份红小豆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荚长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重和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单株荚数和百粒重遗传力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对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的选择来间接提高单株粒重进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