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茎点枯病是危害芝麻最严重的病害,我省每年都有发生,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80%以上。国内对芝麻茎点枯病药剂防治研究较少,过去防治此病常采用的药剂虽有一定效果,但都不甚理想。为了寻找更有效的田间防治药剂,我们用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菌作了室内抑菌试验。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药剂及使用浓度 (1)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四川建湖产)600倍  相似文献   

2.
芝麻茎点枯病,俗称“黑秆疯”、“黑根疯”,除为害芝麻外,还为害豆类、红薯、大麻、黄麻、高梁、烟草、花生等作物,在全国各芝麻产区都有发生,一般发病率10%-20%左右,严重时可达60%-80%,发病重时,千粒重降低50%以上,是影响芝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近几年我们对芝麻茎点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加以总结,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西太谷、祁县苹果树枝干病害近几年有加重为害的趋势。通过对该地区苹果树枝干病害病原鉴定和为害性观察,结果表明,为害严重的主要枝干病害是苹果树腐烂病和苹果树干腐病,其中,苹果树腐烂病病原是苹果壳囊孢(Cytospora mali),苹果树干腐病病原有性型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无性型为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而为害较轻的是苹果树枝枯病,其病原菌为盾壳孢属(Coniothyrium tirolensis)。该地区近几年由于春季频繁出现超低温天气,致使苹果树冻害严重,为苹果树枝干病害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枝干病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和筛选黄瓜茎基腐病菌的拮抗真菌。[方法]从病田土壤采集21个土壤标本,分离得到5种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有拮抗作用的拮抗菌,并进行温室盆栽防病试验。[结果]经鉴定,5种拮抗菌分属于长枝木霉、橘绿木霉、康氏木霉、哈慈木霉和绿色木霉,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生长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人工接种条件下,5种拮抗菌对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茎基腐病的防效在60%以上,对瓜果腐霉引起的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差些。[结论]该研究筛选出的5种拮抗菌对瓜果腐霉、瓜类腐皮镰孢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黄瓜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效。  相似文献   

5.
芝麻叶斑病、茎点枯病的发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芝麻叶斑病(包括叶枯病Corynesporacassicola,叶斑病Cercospora sesami,轮黑斑病Alternaria Sesami,黑斑病A.ses-amicola)和茎点枯病(Macrophominaphaseolina)是芝麻常发性病害。在我国各芝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在很多地区造成较严重的产量损失。国内学者对这些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曾做过一些研究,但对其发生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研究尚少,因而缺乏对这些病害进行经济有效防治的科学依据。为了明确芝麻叶斑病和茎点枯病混合发生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1985年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番茄茎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茎枯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茎和果实,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为此,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商丘地区番茄茎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测定其致病性,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番茄茎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其rDNA ITS序列与Gen-Bank中苹果链格孢菌(A.alternate)的ITS序列同源性为100%,与链格孢属的其他小孢子种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番茄茎枯病病原菌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1、症状 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在我国茎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孢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为主。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芝麻茎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芝麻茎点枯病是河南省芝麻产区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 ,菌源存在广泛 ,致病力强 ,以小菌核在病籽、病残体、土壤中越冬。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之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9.
苗木的茎腐病是由半知菌球壳孢目的真菌引发的一种病害。当夏季苗木茎基部受高温灼伤时,病菌便侵入。  相似文献   

10.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1、症状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在我国茎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孢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为主。  相似文献   

11.
芝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随着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全国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芝麻的生育期只有短短的85天.但整个生育期处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承受着多种病害的侵袭。芝麻茎点枯病等,是造成芝麻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也是危害芝麻的重要的病害之一,是影响芝麻产量最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及时防治的话,轻者可减产20%,  相似文献   

12.
西瓜蔓枯病又称黑腐病、黑斑病,病菌在有性世代为子囊菌瓜类球腔菌属真菌,无性世代为半知菌西瓜二壳孢属真菌,在西瓜种植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是我国西瓜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福安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潭头上白石、晓阳、松罗等以中稻种植为主的乡镇,多采用瓜稻轮作的方式,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增加效益。近几年,由于西瓜发生蔓枯病,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效益。该病害的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可达30%-50%:一般减产在5%-10%,严重的可达50%以上。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芝麻茎点枯病是河南省芝麻主产区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菌源存在广泛,致病性强,以小菌核在病籽、病残体、土壤中越冬.阐述了该病的发生概况、症状、病原及发生条件等,并指出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铁岭、阜新等地区玉米茎基腐病样本的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辽宁省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镰孢菌,分离频率达70%以上,主要包括拟轮生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三种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在各地区间虽有稍微差异但都超过20%。接种试验表明:玉米茎基腐病病原镰孢菌可以导致玉米早衰,发生率超过20%,而且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应用杀菌剂浸种可明显降低玉米早衰的发生率,发生率不超过1%。  相似文献   

15.
一、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芝麻主要病害有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青枯病、芝麻疫病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人工土壤埋接法,测定了18份玉米新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茎腐病发生。经鉴定,抗性组合为2个,占鉴定组合总数的11.1%;中抗组合为4个,占22.2%;感病组合为2个,占11.1%;高感组合为10个,占55.6%,其中B36和B38的田间发病率为8.3%,对茎腐病达到抗性水平。分析比较各个组合未接种和接种的产量,B36和B38组合未接种时的产量分别为8 691.0和8 362.5 kg/hm2,接种后的产量分别为6 760.5和7 012.5 kg/hm2,是较好的抗茎腐病高产、稳产组合。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21,(16)
正玉米为锦州市第一大农作物,年播种面积均在400万亩以上。近年来,玉米茎腐病时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以上,严重时减产50%以上。因此,掌握玉米茎腐病的发病规律并进行科学防治十分必要。1病原菌玉米茎腐病,又叫青枯病、玉米茎基腐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根部和茎基。引起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有真菌类和细菌类两类,在锦州市以侵染性的真菌类为主,主要包括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棘腐霉、强雄腐霉、链状腐霉、盐腐霉、群结腐霉等腐霉菌,以及拟轮枝镰孢、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尖孢镰孢、木贼镰孢等镰孢菌,有时点枝顶孢菌、禾顶囊壳玉米变种等真菌也能造成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相似文献   

20.
芝麻茎点枯病又称芝麻茎枯病、芝麻黑根疯等。主要危害芝麻茎秆、根部及幼苗。芝麻苗期、盛花期阶段最易感病。病株可产生分生孢子再传播侵染。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偏施氮肥、种植过密和连作地为害加重。1.芝麻枯萎病。又称半边黄或黄化。病菌多从苗的根尖、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