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9年5月、8月、10月和2020年8月、10月对白洋淀30个位点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30种,隶属4目12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占56.67%。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显示,优势种(IRI≥500)有9种,以鲫、麦穗鱼和红鳍鲌为主。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显示,个体数、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SNK-q多重比较检验显示,除均匀度指数(J′)外,个体数、物种数、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均以2019年5月最高。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不同季节间鱼类群落组成既重叠又呈一定的分离(Global R=0.5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显示,2019年5月、8月和10月鱼类群落受轻度干扰,2020年8月和10月鱼类群落受中度干扰。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DO、叶绿素a是影响白洋淀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9—10月对整个流域内6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动物种类有35属76种,浮游动物密度为0198.6 ind./L,平均为29.6 ind./L,生物量为0198.6 ind./L,平均为29.6 ind./L,生物量为00.604 mg/L,平均为0.035 mg/L;不同水域的浮游动物总密度和总生物量依次均为渭河(901.75 ind./L、1.021 8 mg/L)>北洛河(750.05 ind./L、0.915 6mg/L)>泾河(126.15 ind./L、0.145 3 mg/L),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饱和度、流量和pH。研究表明,渭河流域水质处于轻度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渭河流域最大支流——泾河水系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10月对该水系15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并运用Canoco 4.5软件对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种类共有28属42种,其中轮虫占主导,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次之,分别占种类总数的85.72%、7.14%和7.14%;游动物密度为0.936.0 ind./L,平均值为8.5 ind./L,生物量为0.001 136.0 ind./L,平均值为8.5 ind./L,生物量为0.001 10.042 5 mg/L,平均值为0.009 7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有8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8,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75;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泾河水系各断面浮游动物可分为4大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海拔和河宽。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泾河水系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泾河水系水质属于β-中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需要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及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渭河流域最大支流——泾河水系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10月对该水系15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并运用Canoco 4.5软件对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种类共有28属42种,其中轮虫占主导,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次之,分别占种类总数的85.72%、7.14%和7.14%;游动物密度为0.9~36.0 ind./L,平均值为8.5 ind./L,生物量为0.001 1~0.042 5 mg/L,平均值为0.009 7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有8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8,Pielou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75;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泾河水系各断面浮游动物可分为4大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驱动泾河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水温、海拔和河宽。基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泾河水系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泾河水系水质属于β-中污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需要加强流域生态建设及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5.
对获嘉县麦田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麦田昆虫共有23种,属于9个目19个科,其中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的昆虫种类较多,占麦田昆虫种类的69.56%。在昆虫群落中,麦长管蚜、禾缢管蚜和麦圆蜘蛛的数量占昆虫群落总数的87.13%,是麦田昆虫群落的优势种。麦长管蚜的数量占昆虫群落总数的72.83%,是群落中的顶极优势种,应作为治理的重要目标。蚜茧蜂是天敌昆虫中的优势种,后期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大。在麦田昆虫群落的空间结构中,活动在植株中部的昆虫有16种,活动在植株上部的有15种,13种昆虫活动兼中上部,它们对小麦危害较大。另外,麦圆蜘蛛活动范围兼地表、植株下部、植株中部,它们对小麦危害也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渤海中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5月和9月对渤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隶属8类。5月鉴定浮游动物22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9月鉴定29种,第一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调查海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1,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1,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05。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均值(2371.8ind/m3)高于9月(231.2 ind/m3)。空间分布上,从5月到9月,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呈现从中部向南部移动的特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赤水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9月对赤水河流域11个采样断面进行浮游动物采集和水环境因子测定.[结果]赤水河部分断面TN超标.赤水河共有浮游动物52种,轮虫种类最多(33种),原生动物11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最少(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共7种,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204,枝角类不构成优势种.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4.61个/L、27.11μg/L、4.56、0.82和2.13.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TN和SS是影响赤水河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该研究为赤水河流域健康管理提供数据补充.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固城湖鱼类群落结构现状,于2017—2018年对长江下游陆封型湖泊固城湖进行4个季节的鱼类调查,并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9种,隶属于5目6科22属,其中,鲤形目鱼类占绝大多数,有25种,占鱼类物种数的86.21%,唯一优势种为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鱼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时空差异(P>0.05),且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RDA分析显示,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浊度(TUR)对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有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2017—2018年固城湖鱼类资源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衰退较为明显,物种数下降了64.63%,建议通过改善流域内水文连通、推广大水面生态渔业等措施来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花生田昆虫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花生田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分别运用自然系统分类法、生态功能分类法及优势度进行归类分析,基本搞清了花生田的昆虫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花生田昆虫群落由8个目34个种组成,主要的目为鞘翅目(Coleoptera)和直翅目(Orthoptera);棉蚜(Aphis gossypii)、大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棉叶蝉(Amrasca biguttula)、灰飞虱(Laodelphgax striatellus)是花生田昆虫群落的优势种,是主要的防治对象;昆虫群落结构根据生态功能可以分为3个功能团,即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和卫生性昆虫,其中植食性昆虫数目最多、危害也最重,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最大,所以必须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浙江乐清湾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于2018—2019年在乐清湾及邻近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鱼类与水温、盐度及水深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乐清湾共有鱼类50种,隶属于2纲11目23科35属,其中暖温性种类34种,占68.0%,暖水性鱼类16种,占32.0%;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鮻(Liza haematocheila)为该海域的优势种;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2.37;龙头鱼、刀鲚等沿岸性鱼类,其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大,尖嘴魟(Dasyatis zugei)、中国魟(Dasyatis sinensis)等对环境选择无明显偏好;影响乐清湾鱼类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盐度,其次为温度,水深对分布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鱼类群落结构57.10%的总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外伶仃海洋牧场附近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春季和秋季对该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分析了游泳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率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构建游泳生物群落结构数据矩阵,分析游泳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共采集到游泳生物73种,隶属于12目30科49属,其中鱼类最多,共有47种,虾类10种,蟹类9种,头足类4种,虾蛄类3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分析显示,渔获物中IRI>1 000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火枪乌贼(Loligo beka)和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其中银鲳和赤鼻棱鳀是两季调查共同优势种。游泳生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春季高于秋季的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显示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性差异,物种丰富度指数(D)季节差异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哈尔滨太阳岛外滩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5月对其进行了春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0目12科34种。其中水生昆虫19种,占总物种数的55.88%;软体动物9种,占26.47%;环节动物4种,占11.76%;甲壳动物2种,占5.88%。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步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pedestre)、黄色多足摇蚊(Polypedilum flavum)和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研究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7.44±103.28ind/m2和229.61±517.29g/m2。3种生物指数的分析结果如下: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4.11±1.85,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83±0.48,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35±0.66。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布的主要水体理化因子为磷酸盐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和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表明与太阳岛外滩湿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密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水体理化因子为酸碱度,而对生物量影响最大的为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表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22年夏季在菲律宾海(11°N~19°N、129°E~138°E)设置了50个采样站位,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m、网目0.5mm)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38159尾,隶属14目21科56种。日间采集优势种为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银灰半棱鳀(Encrasicholina punctifer),夜间采集优势种为银灰半棱鳀,昼夜共同优势种为银灰半棱鳀,占采集样本总数的99.69%。各站位仔稚鱼的总平均密度为292.43ind./1000m3,日间采集的平均密度为17.61ind./1000m3,夜间采集的平均密度为526.54ind./1000m3,昼夜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04<0.05, T检验),密度较高的站位主要分布在15°N附近海域,且均为夜间采集。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表明,影响仔稚鱼分布的环境因子从强到弱依次为海水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优势种银灰半棱鳀的分布主要受SSS和DO的影响。研究表明,菲律宾海夏季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富,表层分布不均匀,昼夜分布差异显著。本研究可为菲律宾海渔业资源评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种属,密度及生物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7.7%和7.0%,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密度较2005年大幅度下降了77.5%,生物量多样性增加了47.8%,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3-N、T(温度)、pH和TN。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季节变化对水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影响小,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青草沙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逐月对上海水源地——青草沙水库进行浮游藻类调査研究。2014年发现优势种25种,2015年只有12种,两年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伪鱼腥藻属未定种(Pseudoanabaena sp.)、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镰形纤维藻奇异变种(Ankistrodesmus falcatus var.mirabilis)和平壁克里藻(Klebsormidium scopulinum)。2015年较2014年种类数大幅减少,其季节变化也不如2014年明显,但总体上属夏秋季优势种种类多,冬春季则相对较少。优势种类群呈现夏秋季蓝藻多,春夏季绿藻多的特点,黄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一般为冬春季优势种。冗余分析(RDA)显示,大多数优势种的密度主要与水温、溶解氧、总氮、总磷有关。重要优势种不定微囊藻密度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黄丝藻属未定种(Tribonema sp.)和小环藻属未定种密度与水温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7年对扬中夹江4个季度浮游植物进行周年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共鉴定出6门93种,其中蓝藻门15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3种,硅藻门36种,裸藻门5种,绿藻门31种。浮游植物全年优势种共有8种,其中蓝藻门3种,分别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和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隐藻门1种为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硅藻门4种,分别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小环藻(Cyclotella sp.)、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和针杆藻(Synedra sp.)。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密度为35.34×10~4个/L,硅藻门和蓝藻门最多(分别占47.45%和42.87%);年平均生物量为0.183 5 mg/L,硅藻门(占比78.42%)是生物量主体。4个季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各断面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RDA冗余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生物密度与水温、TDP等有正相关关系,与Chl.a有负相关关系。应用渔产潜力进行估算表明夹江足够供给8头以上的江豚食物。  相似文献   

17.
基于西白令海外陆架水域的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样本,分析了西白令海夏季狭鳕胃含物组成,采用广义狄利克雷多项分布模型(generalized dirichlet-multinomial model, GDM)分析了胃含物组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狭鳕胃含物主要由5种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即磷虾类、端足类、桡足类、毛颚类和甲壳动物幼体。其中,磷虾类和桡足类数目最多,占狭鳕胃含物浮游动物数量的85%。狭鳕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约占29%,同类相食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且体长大于50 cm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几乎仅摄食同类。GDM模型结果表明,狭鳕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与胃含物质量对胃含物组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胃含物中端足类、桡足类和磷虾类3种浮游动物的数量占比随性腺指数增加逐渐减少,随胃含物质量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白令海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白洋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09—2010年和2018—2019年对白洋淀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进行6次调查,采用生态位指数、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白洋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优势种生态位分化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白洋淀浮游动物物种数从2009年的56种减少至2019年的43种,密度从3.64×10~3ind·L~(-1)下降至1.70×10~3ind·L~(-1),且物种组成相似度极低;共同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及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其生态位宽度分别增加了7.79%、9.76%和22.11%;优势种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增加了35.26%,优势种间高度重叠(Oik0.6)的种对数量占比增加了30.08%。RDA分析表明,pH、总氮(TN)和溶解氧(DO)始终是影响白洋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