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闽粤栲人工林驯化栽培试验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闽粤栲驯化栽培环节中的采种、育苗、造林和抚育管理技术进行了探索试验,并用分层切割法测定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用壕沟法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的生物量。结果表明:10年生林分生物量为76.416t/ha,其中乔木层为76.061t/ha;净生产量为7.642t/ha·a(乔木层7.606t/ha·a),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3.938,1.372,0.705和1.591t/ha·a。解析木数据表明:胸径、树高和材积速生期分别出现在7—22年间、4—14年间和从第11年开始,该林分尚属生长旺盛期。  相似文献   

2.
采用测定植株全部生物量的方法对红豆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研究。用分层切割法测定10株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壕沟法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用“相对变比生长”模型估得23年生红豆树林分生物量为121.488吨/公顷,其中乔木层为118.612吨/公顷;平均净生物量为5.282吨/公顷·年,乔木层为5.157吨/公顷·年;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59.923、25.020、4.623和29.046吨/公顷。林分叶面积指数为5.68,叶的净同化率为303.13±30.46克/米~2·年。第23年生时树干年均净生产量与年间生产量曲线尚未相交,该林分仍属生产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48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81.61~576.12 kg;总生物量为281.79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层分别为268.71和13.08 t/hm~2,占比分别为95.36%和4.64%;乔木层生产力为7.77 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7.89 t·hm~(-2)·a~(-1))的98.48%。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东北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地35块,调查分析该区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林分生物量的特征。结果表明,(1)丝栗栲和石栎单株平均生物量为88.52 kg和132.52 kg。甜槠单株生物量在胸径25 cm时,增长平缓;胸径25~30 cm之间增长迅速;30~35 cm之间,生长速度放缓。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过程,这一生长过程也表现在木荷上,转折点分别为胸径15 cm和20 cm阶段。(2)德兴常绿阔叶林主要是甜槠林、丝栗栲林、木荷林及石栎林,其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20.56 t/hm~2(不含地下生物量),284.23 t/hm~2、256.59 t/hm~2和385.47 t/hm~2。(3)甜槠、丝栗栲、石栎和木荷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8.22 t/hm~2(不含乔木层根部生物量)、295.73 t/hm~2、410.46 t/hm~2和264.39 t/hm~2。  相似文献   

5.
2016年,通过样地调查与解析木分析,对莲都林场1979年引种的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日本花柏C.pisifera和日本香柏Thuja standishii的生长特征及其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柏树胸径速生期在10~15年生期间,树高速生期在5~10年生时,单株材积年生长自30年生后趋于平稳;日本扁柏、日本花柏和日本香柏单株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9.56 kg,62.57 kg和68.78 kg,其林分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59.86 t·hm~(-2),138.91t·hm~(-2)和212.74 t·hm~(-2)。  相似文献   

6.
闽南山地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1996年种植的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20年生秃杉人工林单株平均生物量为202.56 kg,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67.74、34.81 kg,分别占个体总生物量的82.81%、17.19%;各组分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根桩叶枝粗根细根中根。秃杉林分总生物量达177.75 t·hm~(-2),其中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176.23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9.14%;凋落物的生物量含量比较小,只有1.52 t·hm~(-2),仅占林分总生物量的0.86%。20年生秃杉人工林的生产力为11.87 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南丹县23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和连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差异,秃杉林为干材树根树枝树叶树皮,连栽杉木林为干材树根树枝树皮树叶;23年生秃杉林和连栽杉木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95.21、136.32t/hm~2,其中干材生物量分别为118.32、87.91 t/hm~2;2种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分别为8.49、5.95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分别为5.14、3.82 t/(hm~2·a)。因此,秃杉林比连栽杉木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积累能力,可以作为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替代树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广黄分场15年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样方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单株生物量随着胸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径阶单株植物的生物量差异明显,其生物量在各器官上分配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干皮粗根中根细根。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精度均为0.9以上。香樟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183.19 t/hm~2,分配规律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子干皮粗根中根细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26.90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56.29 t/hm~2,分别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27%、30.73%,且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2.3倍。林分的平均生产力为14.00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其中乔木层为12.22 t/(hm~2·a),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林下植被层为1.78 t/(hm~2·a),占总生产力的12.71%;林分中生产力在各层中的分配规律大小依次为: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分别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8.79%、3.93%。  相似文献   

9.
Ⅰ—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就集约经营的Ⅰ-72杨6种密度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与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测定了Ⅰ-72杨地上部分生物量。文中还研究了不同密度的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各年份的净生长量。根据调查数据、按相对生长法建立了估测林木干、皮、枝及叶生物量的幂函数方程。研究结果表明:6年生Ⅰ-72杨人工林平均总生物量(地上部分)为64—122t/ha。林分生物量与密度呈正相关;净生产量在10t/ha·a以上,高的可达20t/ha·a。林木地上部分(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生物量比例分别为60—70%:10—12%:12—21%:3—5%。林分生物量的连年生长在造林后第三年开始大幅度增长。到调查年龄(第6年)为止,林分平均生物量仍保持上升趋势。林分密度的变化对单株及林分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桂东丘陵区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年生松林的生物量为67.2t/hm~2,14年生林分为92.6t/hm~2,23年生林分为159.8t/hm~2,38年生林分为202.6t/hm~2。并对林分生产力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可为制定疏伐措施和确定主伐年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 000株· hm-2、500株· hm-2、250株· 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 t·hm-2、102.60 t·hm-2、86.74 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 t·hm-2·a-1、3.80 t·hm-2·a-1、3.21 t·hm-2·a-1,密度500株· 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 - 86%之间,其中干57% - 62%,枝11% - 16%,叶2% - 3%,皮8% - 10%;地下部分生物量在14% - 17%之间。对不同年龄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27年生的比23年生的分别高59.74%和36.20%。同时,23年生小黑杨的根、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7年生的根、叶比例,但是干生物量所占比例低于27年生小黑杨,反映了23年生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处在快速生长期,小黑杨的轮伐期应在27年以后。小黑杨生物量与树冠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树干生物量与树冠指数之间可以用线性模型y=ax+b描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反映小黑杨林树干生物量,为进一步利用遥感预测小黑杨木材材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米老排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模拟从南亚热带引种的米老排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15年生米老排人工林分的生物量为195.972 t.hm-2,其中乔木层为194.772 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为15.610 t.hm-2a-1,其中乔木层为15.185t.hm-2a-1。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99.664 t.hm-2、24.829 t.hm-2、5.074 t.hm-2和65.165 t.hm-2。乔木层叶面积指数5.274,叶的净同化率为329.2 g.m-2a-1。极端最低气温-8℃左右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八达岭林场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经营管理油松林,对八达岭林场30 a生油松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0 a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69.52 t/hm2,其中乔木层为68.11 t/hm2,灌木层为1.4 t/hm2,草本层为0.27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的顺序为干>根>枝>叶,且林木全株生物量以及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建立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都在0.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河南省1949—2003年间8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54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河南省54a间森林的总碳储量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全省森林的总碳储量由1949年的2 863.91万t C增加到2003年的4 673.43万t C,共增加1 809.52万t C,年均增加33.51万t C。阔叶林占全省各时期森林总碳储量的80%以上,栎类和杨树两个树种占主导地位。河南森林幼、中龄林占的比重较大。全省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2.86~23.64t C/hm2,远低于全国、世界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6.88%),干最低(0.17%~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19.32、19.49~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3 067.47G 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室仪器分析数据,研究了秦岭天然华山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随龄级、海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碳在华山松各器官中的分配以树干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树枝,树皮最小;不同器官含碳率波动在0.488 6~0.519 8之间,顺序为叶>根>干>枝>皮;华山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133.59t/hm~2,其中地下部分(0~80cm)约占2/3,地上部分约占1/3;华山松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密度在海拔1 800~1 900m最大,达142.73t/hm~2,海拔低于1 700m和超过2 300m,都较小,分别为120.81t/hm~2和107.21t/hm~2;6个龄级的天然华山松林的生物量碳密度以平均树龄20a为最小,60a为最大;通过两期清查数据对比可知,其生物量增加了2.17t/hm~2,生物量碳密度增加了0.64t/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砚山县铳卡农场对墨西哥柏、郭芬柏、冲天柏和杜仲4个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的造林密度、施肥措施、育苗措施与喷洒云大-120处理等5个因素的对比试验,其幼树期(3年生)的试验结果表明:树种对林木的生长量、生物量及造林保存率影响显著,其他因素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被树种的影响所削弱。同一树种在其他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较明显,参试的墨西哥柏、郭芬柏、冲天柏和杜仲的造林技术措施的最佳组合分别是A1B2C2D1E2、A2B2C2D2E1、A3B1C3D1E2和A4B1C4D2E2。3年生墨西哥柏最佳组合的树高为3.4m、地径4.8cm、冠幅1.09m,生物量为29.348t/hm^2;冲天柏最佳组合的树高为2.66m、地径3.88cm、冠幅0.74m、生物量为19.000t/hm^2;郭芬柏最佳组合的树高2.42m、地径3.73cm、冠幅0.87m、生物量为18.548t/hm^2。预计在滇东南岩溶山区选择墨西哥柏、冲天柏和郭芬柏,采用最佳技术措施组合造林,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京北山区人工刺槐水源涵养林主要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北部山区刺槐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为26 301kg/hm2。刺槐林不同器官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在叶和枝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顺序相同,均是Ca>N>K>Mg>P;在干中的含量顺序是N>Ca>Mg>K>P;根系中的养分元素除Ca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外,其余的养分元素的含量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而降低。刺槐林生态系统5种养分元素的贮存量为514.90 kg/hm2,其中,乔木层中的养分贮存量占总贮存量的85.5%。若以各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生物层中的贮存量来计,则Ca的贮存量最大,P的最小,不同养分元素贮存量的顺序为Ca>N>K>Mg>P。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酸枣人工混交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分析比较了25年生马尾松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以及马尾松纯林、酸枣纯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马尾松与酸枣人工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203.34t/hm ̄2>马尾松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78.56t/hm ̄2>酸枣纯林乔木层生物量107.01t/hm ̄2;马尾松与酸枣人工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327.36m ̄3/hm ̄2>马尾松纯林蓄积量261.82m ̄3/hm ̄2>酸枣纯林蓄积量214.72m ̄3/hm ̄2;马尾松与酸枣混交可改变树种单调状况,防止地力下降,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