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对车辙形成机理及其预估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对不同级配下沥青混合料进行系统的车辙试验,全程采集车辙形成过程中的变形数据,对数据分别采用双对数曲线、半对数曲线和直线3种函数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车辙形成具有一致的规律性,其不同时刻下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基本上一致,变形稳定后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也一致.预估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表明:采用3种统计分析方法对车辙形成规律进行分析,精度均较高,其中直线预估方法拟合精度最高,计算简便、直观,便于工程采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滑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影响抗滑性能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提出了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提高抗滑性能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4.
在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沥青路面极易产生早期病害,车辙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害,不仅会破坏路面的整体平整度,还会产生地表裂缝、坑槽等,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减少道路使用年限.为此,在全面了解车辙病害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半柔性抗车辙路面,并对其施工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 ,车辆的行驶速度也在加快 ,这对高等级公路路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因此 ,沥青路面表面的抗滑性能显得很重要。为此提出了调整沥青混合料级配 ,从而提高路面抗滑能力 ,并对验证级配的全过程进行了论述 ,在理论上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8.
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状态是影响其力学性能与使用性能的关键因素。沥青路面双层连续摊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是将两种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同时摊铺碾压,与传统的摊铺方式相比,能够提升层间结合状态、施工周期较短等优点。为研究两种摊铺方式的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特性的差异,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模拟传统分层摊铺条件下粘层油用量、污染程度和双层连续摊铺层间结合方式,研究其对层间抗剪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传统分层摊铺过程中,污染物是降低层间结合性能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层间处理方法中,双层连续摊铺得到的层间抗剪强度最高,是传统无粘层油分层摊铺的1.7倍;比传统分层摊铺最佳层间结合状态(最佳粘层油含量、无污染)下的抗剪强度提高27%。 相似文献
9.
对改善沥青路面工程质量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因素紧密相关。笔者结合多年公路沥青路面的工作实践,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同行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集料粒径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制备了16、20、25 mm三种最大公称粒径等级集料的沥青混凝土,探究了集料粒径对最佳油石比、马歇尔试验指标和抗车辙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毛体积密度和稳定度随油石比变化存在明显的峰值拐点,最大公称粒径越小,其毛体积堆积密度越大,稳定度随最大公称粒径变化不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最大公称粒径等级对应的流值、沥青饱和度和矿料间隙率均随油石比增大而增大,但随着油石比的增大空隙率均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相同试验条件下,随着最大公称粒径等级的增大,动稳定度增大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沥青混凝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车辙等效的轴载换算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辙作为高速公路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没有纳入车辙指标。目前在国内许多科研机构和学者都在致力于车辙形成机理及车辙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在公路工程领域是科研费用最昂贵,结果可靠性较接近实际路面状况。通过对野外三种路面结构的加速加载试验,利用车辙等效的关系确定出不同路面结构对应的合理轴载换算指数。将加速加载试验成果与室内车辙试验进行对照,证实室外加速加载试验得出的轴载换算指数与室内试验结果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彩色沥青粘结料的力学性能与流变性能与一般的道路用重交沥青相同,彩色沥青粘结料路面的主要原理就是采用彩色沥青粘结料,通过加入各种颜料使其达到所需要的颜色,同时通过采用彩色石料或者浅色石料,使其有更长久的彩色效果,好的彩色沥青粘结料应当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应尽量达到重交沥青甚至改性沥青的要求;抗车辙性能好;抗水损害性能好。 相似文献
13.
该篇文章较详细论述了在低温条件下 ,沥青路面的修补技术经济可行。详细介绍了该办法的施工技术及配比设计 ,可操作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粉胶比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在不同粉胶比条件下,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性的变化,以确定合理的粉胶比范围。试验结果表明:粉胶比的增大,动稳定度增大,在粉胶比为1.2时出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弯拉应变随粉胶比的增大而增大,粉胶比在1.0-1.1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减小;劲度模量先减小后增大,呈凹形曲线,粉胶比为1.0时达到最小值;残留稳定度随粉胶比变化呈现增加后减小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粉胶比为1.0左右;冻融劈裂强度比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在1.0-1.2范围内。综合考虑,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粉胶比宜控制在0.9-1.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沥青路面由于其优异的路用性能和方便维护等特点,在道路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复杂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道路里程也在迅速增加。对于建造在温暖、潮湿条件下的沥青路面,路表的温润环境给微生物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这些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沥青材料,从而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分析沥青路面的微生物分布及其对沥青材料的破坏分解作用,结合微生物破坏沥青路面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为探究沥青路面微生物破坏机理和提高沥青路面抗微生物破坏以及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设计出符合南京地区降雨特征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对开级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按照南京地区降雨特征采用体积法进行透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同时通过室内试验对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6.0%、空隙率22.4%)混合料,其承载能力、高温抗变形能力、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等方面性能良好,符合路用性能要求。因此在南京市使用该透水性沥青混合料作为透水性沥青路面面层材料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雨水来不及下渗而出现地表径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的抗拉性能,采用Burgers模型表征沥青砂浆的黏弹性能,通过Computer Tomography(CT)扫描技术和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基于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特征的虚拟劈裂试验模型,并通过室内实测结果进行模型准确性验证。以劈裂劲度模量、拉应力最大值、拉应力平均值、拉应力方差以及应力集中性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各细观结构因素对不同类型沥青混合料抗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从定性和定量方面证实了建立的沥青混合料虚拟劈裂试验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AC-20混合料相比,AC-13混合料表现出更优的抗裂性能和应力分散能力;级配和集料分布特征均对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造成影响;采用橡胶沥青或者SBS改性沥青可以显著增强沥青砂浆抗变形能力和沥青混合料抗拉性能;空隙的存在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沥青混合料的抗裂性能。因此,在进行虚拟仿真分析时必须准确地表征沥青混合料非均质的细观结构特征,才能有效地反映其宏观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对纤维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沥青路面普遍存在耐久性低和早期破坏的问题,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纤维材料,不仅可以增强沥青和矿料的粘结性,还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文中分析了纤维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并阐述了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新型优良的路面形式,已经在公路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纤维以其良好的使用品质、方便的使用性能,已经在国内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应用.为进一步推广纤维在公路工程的应用及解决目前纤维掺加到沥青混合料中的一些问题,对纤维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某高速公路铣刨的废旧沥青混合料(RAP)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在回收沥青中加入适量的再生剂,并评价再生沥青的性能,发现回收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根据配合比设计方法,对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RAP掺量为30%)和普通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对其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性能以及疲劳性能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30%RAP掺量下,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相对于普通沥青混合料,其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提高,但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有所下降;再生剂的加入能够有效地改善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低温性能和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