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分布于滇桂黔三省区的18种金线的体鳞覆盖程度、侧线鳞(孔)数、体鳞大小、侧线鳞与体鳞比较、体鳞辐射沟数和辐射沟的分布等七个性状作了比较研究,证明体鳞特征可作为金线肥鱼类属种间分类的重要依据,文中对金线鱼类体鳞进化趋势作了补步探讨,证明作者将侧线鳞与体鳞一致的金线并入近金线属是合理的。此外,由鳞片结构证明无眼金线鱼与麦田河金线亲缘上较相近,可能由共同祖先分化而成。  相似文献   

2.
云南金线Ba属SINOCYCLOCHEILUS鱼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产学杂志》1994,7(2):6-12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云南特产的大头金线Ba的8营养成份,共测出氨基酸17种,组成全面且含量高,特别是人体必须氨基酸测出7种,微量元素测出9种,除Ca、P、Fe含量丰富外,Mg、Zn、Se也有一定含量,与牛蛙等比较,结果证明两种金线Ba为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特产鱼类。  相似文献   

4.
5.
中国金钱Ba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系作对中国特产名贵鱼类金线Ba的研究总结。本从中国金线B a的研究历史;中国金线Ba的属种检索;中国金线Ba的地理分布;中国金线Ba起源与分化;金线Ba对环境的适应;金线Ba的小生态系统;金线Ba的营养成分;金线Ba的食性;金线Ba的繁殖与生长和中国金线Ba资源 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等十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线鲃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特产名贵鱼类金线鲃的研究总结。本文从中国金线鲃的研究历史;中国金线鲃的属种检索;中国金线鲃的地理分布;中国金线鲃起源与分化;金线鲃对环境的适应;金线鲃的小生态系统;全线鲃的营养成分;金线鲃的食性;金线鲃的繁殖与生长和中国金线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等十个方面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研究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的游动特征——趋触性(贴近边界前行),为人工养殖、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用金线鲃均为成鱼,8种51尾,其中盲眼种2种、小眼种和正常眼种各3种。试验在安静、黑暗的环境进行,刺激条件分别为无干扰、静止障碍物和振动吸引,使用软件追踪分析试验鱼位置(距离和方向)、时间以及相对于试验缸壁的游动速度,运用线性模型分析金线鲃趋触行为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趋触前行时间占比盲眼种为73.06%、小眼种为72.65%、正常眼种为54.62%;趋触距离盲眼种(197±18)SBL、小眼种(158±14)SBL、正常眼种(139±15)SBL;趋触游动速度盲眼种(0.53±0.19)cm/(s·SBL)、正常眼种(0.37±0.18)cm/(s·SBL)、小眼种(0.46±0.22)cm/(s·SBL)。金线鲃趋触前行的行为与游泳特性如游泳速度和时间高度相关,趋触行为可能作为一种自我保护作用和觅食策略,甚至作为一种防御策略。实践中可以依据金线鲃眼部形态和行为上的趋触性偏好分类培育饲养,同时增加缓沉型鱼食以及增添静止设施。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用10只初产母羊和10只经产母羊对其产后体况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产母羊产后30~40d体重开始恢复,而经产母羊需要50~60d体重才开始恢复,在预试期和试验第一阶段初产母羊体况恢复比经产母羊快,差异显著(0.010.05)。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10只初产母羊和10只经产母羊对其产后体况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产母羊产后30~40d体重开始恢复,而经产母羊需要50~60d体重才开始恢复,在预试期和试验第一阶段初产母羊体况恢复比经产母羊快,差异显著(0.01〈P〈0.05);而试验各阶段的体尺指标表明,初产母羊的体尺比经产母羊增加得要快,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群聚特征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计算了下列鱼类群聚特征值:种类数、单纯度、种类丰富度、最大多样度、种类多样度、种类均匀度、重复度,并作了区域、逐月和年间变化的分析。得出鱼类群聚结构外侧海区(水深10-35米)较内侧海区(7-10米)复杂。种类多样度的变化同优势种及捕捞影响具有一定的关系,种类多样度的计算宜兼顾个体数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优势种及其种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用定量张网渔获物组成资料,研究了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的群聚生态学。着重分析了优势种的区域及逐月和年间变化,以及优势种时空分布上的关系,还对鱼类群聚的食物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细菌絮凝体对滤食性鱼类饵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朱学宝 《水产学报》1989,13(4):339-345
本文叙述以放射性核素~(14)C为指标,测定滤食性鱼类对饵料消化吸收率的方法。用此方法测得的白鲢和罗非鱼对细菌絮凝体的消化吸收率平均分别为45.1%和81.4%。用不同培养基培养出的细菌絮凝体的蛋白质含量在36.5~50.1%之间,而且均含有对鱼类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平均体重为338.1mg的白鲢鱼种和252.7mg的罗非鱼鱼种,用细菌絮凝体饲养13天后平均增重率为67.3%和104.1%。结果表明,水生细菌对滤食性鱼类具有良好的饵料效果;且水生细菌不仅是水体生态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分解者,而且它还通过食物链发挥着重要的生产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粗鳍鱼属鱼类分类进行研究整理,记述了我国产的2种粗鳍鱼,其中石川粗鳍鱼(TrachipterusishikawaeJordaeetSnyder)为我国东海鱼类新纪录,并对其形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楼允东 《水产学报》1989,13(1):93-100
实践表明,品种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的有效途径。要从根本上提高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必须在品种上狠下功夫。凡是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都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自50年代以来,苏联、东欧、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都在致力于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方面,尽管我国起步较慢,基础较差,但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1958年至70年代初,主要是开展杂交育种工作,而且基本上是自发进行的,缺乏计划性和信息交流。直到1972年局面才有所改变,因为这一年在湖北沙市召开了全国淡水养殖鱼类优良品种选育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鱼类种类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燕  陈大刚 《齐鲁渔业》1997,14(2):18-20
中国海洋迄今已记录有3048种鱼类,分属288个科,约占全球海洋鱼类总数的23%,是世界鱼类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种类多样性程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南海高达2050种,但单种资源量小,黄渤海只有327种,但一些单种资源量较多,中国海洋针种以暖水种居多样性的高达87.8%,也有大量暖温种和少数冷温种,但无真正冰水各,中国海缺乏世界级的高产渔获种类。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鲾科鱼类因鳞片细小易脱落,鳍棘易折断,且部分物种具有性二态特征,导致传统分类鉴定困难。为明确中国鲾科(Leiognathidae)鱼类的分类地位,测量了小牙鲾(Gazza minuta)、G. sp. A、黄斑鲾(Leiognathusbindus)、短吻鲾(L. brevirostris)、颈斑鲾(L. nuchalis)、短棘鲾(L. equulus)、细纹鲾(L. berbis)、带纹鲾(L.striatus)、坚鲾(L. stercorarius)、仰口鲾(Secutor ruconius) 10种147尾中国鲾科鱼类的28个形态参数,消除异增长效应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发现不同物种间表观形态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造成鉴定错误。测定中国鲾科鱼类10种47尾DNA条形码序列,结合Gen Bank和BOLD下载数据进行联并分析,发现小牙鲾、G. sp. A、黄斑鲾、短吻鲾、颈斑鲾、短棘鲾、细纹鲾、带纹鲾、坚鲾、仰口鲾、曳丝鲾(L. leuciscus)、宽身小牙鲾(G. achlamys) 12种鲾科鱼类105条序列聚类成11个自展数据支持率为100%的分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8. 6%)是分支内(0. 3%)的62倍,支持分支的物种分类地位。短吻鲾和颈带鲾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8. 1%)是分支内(0. 15%)的54倍,形态与分子均没有重叠,应为2个独立种。牙鲾属G. sp. A与宽身小牙鲾及小牙鲾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遗传距离的35倍和79倍,支持其为独立的物种。另外,发现本研究采集于广东阳江的坚鲾、海南博鳌的带纹鲾和G. sp. A为中国3个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9.
鲟鱼类及我国对鲟鱼类研究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20.

体型和体斑是鳜鱼育种的重要性状。该研究利用多重比较、杂种指数、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鳜回交子代[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鳜 (斑鳜♀×鳜S. chuatsi♂)♂]与其亲本 (斑鳜、杂交鳜) 进行了可量形态性状差异分析,并对回交子代体斑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回交子代平均杂种指数为38.73,多重比较和杂种指数表明,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回交子代与斑鳜、杂交鳜间的差异性状主要表现在头部隆角、体高/体长、头高/头长、C (隅骨后端至腹鳍起点长)/体长。回交子代、斑鳜与杂交鳜在前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分布上不重叠,相互区分;判别分析可在二维空间上对3个群体进行区分。回交子代体斑主要包括背部鞍状斑与体侧斑纹,可分为4种组合类型,其中45.5%个体具有与斑鳜类似的背部鞍状斑,72.8%个体具有空心斑。研究结果可为鳜鱼回交育种研究与子代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