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毛蟹是一种在海水中繁殖在淡水中生长的高等甲壳动物。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河蟹的人工养殖具有饲养方法简单,养殖周期短,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因此是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高档的名特优水产品。河蟹的人工养殖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已得到较好的开展和推广,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我省河蟹近几年主要是以人工放流为主,河蟹的人工养殖还刚刚起步。我校自1985年承担县科委下达的“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实验”以来,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就河蟹的人工养殖技术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水温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率的影响,选用“江海21”中华绒螯蟹幼蟹(7.5~14.5g/只)为试验对象,采用自动控温循环水封闭的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设置4个温度组,分别为10℃、16℃、22℃、28℃,每个组别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3个重复,试验为期140 d,试验过程记录饲料的饲喂量;结果发现温度3组的中华绒螯蟹摄食量、日均摄食量和日均摄食率极显著的高于温度1组和温度4组(P <0.01);温度3组和温度2组的中华绒螯蟹摄食量、日均摄食量和日均摄食率存在显著差异,温度3组的显著高于温度2组(P <0.05);说明22℃的温度饲养的华绒螯蟹摄食率最佳,其次为16℃。  相似文献   

4.
三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形态判别程序的建立和使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勇 《水产学报》2001,25(2):120-126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每只幼蟹分别测量30个形态性状参数,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2)用逐步判别筛选出的14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表明:三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为81.4%-88.4%(P1)和82.5%-91.4%(P2),判别效果依次为辽河蟹>瓯江蟹<长江蟹,平均拟合概率为85.5%;(3)进一步用上述14个形态参数中对判分析贡献较大的9个形态参数作判别分析,构建了种群判别公式,平均拟合概率虽降至80.4%,但可减少测定和计算工作量的36%,比较实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黄河流域生长性能,本实验2021年3-11月在东营黄河口地区以长江和黄河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为实验对象,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在相似或相同养殖环境下,养殖前期(3-5月),两水系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但在养殖后期(7-9月)长江蟹雌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黄河蟹。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的变化趋势类似,长江蟹雌体在5-7月SGR和WGR均显著高于黄河蟹。(2)就生殖蜕壳而言,黄河蟹生殖蜕壳要提前长江蟹10~15 d左右,但两水系成蟹雌、雄个体生殖蜕壳高峰期相似,分别出现于8月底和9月初。(3)长江蟹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黄河蟹,但黄河蟹成活率高于长江蟹,故两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综上,在黄河口地区养殖的长江蟹具有成蟹规格大,性腺成熟略晚等特点,而黄河蟹则具有性腺成熟较早,早上市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幼蟹蜕壳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超 《水利渔业》2007,27(2):58-60
在养殖水温为(26.62±1.19)℃时,规格为1.03~10.95 g/只的幼蟹蜕壳后,体重平均增长率为(45.515±15.630)%,壳长增长率为(10.159±5.687)%,壳宽增长率为(9.994±5.302)%,壳长/壳宽增长率为(1.235±0.712)%。其中不同规格组蟹的体重和壳长/壳宽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而壳长、壳宽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与体重的关系不明显。所蜕壳的干重占蜕壳前后体重的比率分别为(16.159±5.734)%和(11.319±3.648)%,两者都随体重的增加而趋于减小。  相似文献   

7.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大型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维生素,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十分畅销。稻田养河蟹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水产养殖业,是一项利用  相似文献   

8.
<正> 据张剑英等(1981)报告,我国福建、山东及天津已发现鲻鱼虫寄生于鲻、梭鱼鳃上,但寄生于中华绒螫蟹幼蟹鳃上尚未见报道。 2001年5月23日唐海县七分场一养殖户送检出自其1.33hm~2的梭鱼、中华绒螯蟹混养池中重7.6g的患病幼蟹,经检查在鳃上除发现大量瓶体虫外,尚发现寄生于鳃上的锱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俗称河蟹、毛蟹,是一种洄游性甲壳类水生动物,食性较广,贪食好斗,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为食。中华绒螯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风味独特,倍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我国河蟹养殖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突破了河蟹人工育苗的技术难题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的人工养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养殖业迅猛发展,不同地区均摸索了一套成功的养殖河蟹的经验。本文作者较详细概述泗洪县河蟹养殖独特的发展五条基本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成蟹养殖模式不断涌现,其中以大规格河蟹选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作为重点的相关研究在江苏各地展开。本项目在成功培育莱茵河河蟹一龄蟹种的基础上,进行了莱茵河水系河蟹和本地长江水系河蟹成蟹养殖的生长比较,研究莱茵种群河蟹的生长性能,为河蟹选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实验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 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 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 雌蟹(F)、雄蟹(M)60, 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 两组饲料条件下, 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 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P<0.05), 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P<0.05)。这表明, 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 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 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池套养鳜鱼技术是当前生产上探索的新课题。本文作者详细介绍操作技术,具体包括:池塘条件、鳜鱼种培育、苗种认养、饲养管理等,本文对生产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气象因子对七迹湖(3000亩)河蟹捕捞效果影响的分析。对于刺网捕蟹,在气温17.3~22℃、风向为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风速2级以下(含2级)的阴天或晴天捕获效果较好:而在寒潮降温引起的较大温差(绝对温差12℃、相对温差6.5~7.4℃)、风速3级以上、风向为北风的雨天严重影响着刺网捕蟹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起,利用黄浦江上游周边的池塘进行了大规格中华绒螫蟹的生态养殖,雄蟹的平均规格200 g/只,雌蟹平均150 g/只.文章总结了养殖大规格中华绒螫蟹的池塘条件、放养模式、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关键技术以及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2个幼蟹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个幼蟹群体的头胸甲长(壳长)、头胸甲宽(壳宽)、第Ⅳ步足节长与体重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初步确定了与中华绒螯蟹幼蟹体重相关的外部形态性状,比较了2个群体头胸甲比例的差别,为中华绒螯蟹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人工苗壳长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天然苗则是壳宽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分别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估计人工苗、天然苗群体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从外形比例分析,天然苗的头胸甲近似方形,人工苗的头胸甲近似椭圆形。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毛蟹、大闸蟹,隶属于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两岸江河湖泊。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和长江天然河蟹的大肆捕捞,天然蟹苗日益枯竭,其质量已无法满足河蟹养殖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后我国海水河蟹育苗技术成功并得到推广,河蟹的增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产量持续增加,但养殖出的河蟹依然存在个体规格小、抗病性差等种质资源退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个幼蟹群体的头胸甲长(壳长)、头胸甲宽(壳宽)、第Ⅳ步足节长与体重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初步确定了与中华绒螯蟹幼蟹体重相关的外部形态性状,比较了2个群体头胸甲比例的差别,为中华绒螯蟹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人工苗壳长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天然苗则是壳宽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分别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估计人工苗、天然苗群体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从外形比例分析,天然苗的头胸甲近似方形,人工苗的头胸甲近似椭圆形。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19.86±0.03)‰,氮稳定性同位素(δ15N)为(7.47±0.03)‰。配合饲料和池塘中天然饵料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04‰~-22.87‰,δ15N值分布范围为1.46‰~7.20‰。通过食源贡献率分析,在养殖池塘中,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为配合饲料,其中硬颗粒饲料占18.68%,软颗粒饲料占16.81%,其余饵料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萍、本底中华绒螯蟹、沉积物、伊乐藻和浮游植物,贡献率分别为16.37%、12.72%、8.29%、7.91%、7.90%、5.79%和5.53%。综上,在养殖池塘中,硬颗粒饲料和软颗粒饲料为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主要食物,两者约占总食物贡献的35.49%,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饵料的食物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