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调查了大通湖鱼类寄生虫区系,查明21种鱼类共有99种寄生虫,分别隶属于10纲23目38科48属,并较详细地研究了该区系寄生虫对寄主的感染情况及其在鱼体的分布频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鱼类寄生虫病在呼和浩特市地区经常发生。为此,作者于1992年3~10月对呼市郊区主要经济鱼类进行了调查,共得到16种鱼类寄生虫,隶属于8纲、12目、12科、12属。同时,对鱼类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1989~1992年,对湖南省的鱼类寄生虫及其病原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在84种鱼类中(分属7目15科),发现鞭毛虫3科4属6种;孢子虫1科1属5种;粘孢子虫6科8属56种;纤毛虫7科8属24种;单殖吸虫5科13属86种;复殖吸虫14科20属32种;绦虫5科7属9种;线虫10科15属18种;棘头虫5科8属9种;蛭类1科1属1种;瓣鳃类1科1属1种;甲壳类3科8属21种.在268种寄生虫中,有18种待进一步鉴定的新种,并发现10个虫种的新寄主;有184种为湖南省的新纪录.全部寄生虫都绘有插图和种的简要记述.对鱼类危害比较严重,能引起鱼病的寄生虫,在相应部分作了有关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五家渠地区鱼类寄生虫的调查结果为:调查的11种鱼类,共查获寄生虫16种:粘孢子纲2科2属3种;纤毛纲2科3属5种;单殖吸虫纲2科2属3种;绦虫纲2科2属2种;甲壳纲2科2属3种。本研究还对6种新疆新记录虫种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鱼类寄生虫前人未作过系统调查.1989—1994年,笔者对豫南地区鱼类寄生虫进行了初步调查,收集标本348件.初步鉴定出17目24属34种.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鱼类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参阅了近50年对洞庭湖鱼类研究的文献资料,对洞庭湖鱼类资源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洞庭湖鱼类物种数一般稳定在110~120种,但是近10年来有减少的趋势;洞庭湖的鱼类区系属于长江鱼类区系的一部分,洞庭湖鱼类区系是以第三世纪现代中国平原复合体为主体;洞庭湖鱼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洄游型和半洄游型鱼类数量和所占鱼获物比重急剧下降;洞庭湖主要经济鱼类个体低龄化、小型化。最后,分析了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1984—1986年碧流河水库鱼类寄生虫调查.共检查、解剖鱼类49种,计846尾。查见寄生虫13个类群.计51种.对寄生虫在鱼体上的寄生部位、感染率、感染强度作了记录.根据调查和鱼种放养情况.提出了鱼病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8.
鱼类寄生虫病在河南省各养鱼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综合有关河南省鱼类寄生虫的研究资料,列出初步名录,供广大鱼病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但是,全面系统的鱼类寄生虫种类及其分布的资料在内蒙古自治区比较缺乏。作者于1992年4~10月在内蒙古东部西湖水库进行了鱼类寄生线虫种类调查及流行情况的研究。获得线虫6种,分别隶属于3个目,4个科,6个属,填补了该地区此项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昌吉州养殖相对较发达的五县一市30个水体中捕得355尾养殖鱼类和非养殖鱼类的剖检看,共检获鱼类寄生虫18种,分属7纲、12目、13科、13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蠕虫6种,甲壳动物3种。在检获的18种虫体中,除舌状绦虫外,其余均为新疆首次报道。另对其流行现状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洞庭湖鱼种类情况、鱼类生物量情况、优势鱼类情况以及鱼类多样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洞庭湖各区域鱼类物种数量均相差不大,其生物量最多的是鲤鱼。洞庭湖优势种鱼类比例依次为鲤科、鮠科、鮨科、鳅科。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11,丰富度(R)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51~2.584,Pielou(J')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81~0.879。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与丰富度(R)指数、Shannon-Wiener(H1)指数与Pielou(J')指数均呈高度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鸟类资源分布及其栖息地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越冬水鸟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密集度高的特点。因洞庭湖在迁徙水鸟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该区共有3块湿地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由于三峡大坝的运行,洞庭湖越冬水鸟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准确掌握洞庭湖越冬水鸟分布和栖息地质量信息是越冬水鸟保护科学决策的基础。本研究依据洞庭湖保护区的边界,将洞庭湖湿地分为3块区域: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以20082012年洞庭湖环湖鸟类同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3块区域越冬水鸟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数、种群大小和珍稀濒危水鸟种群数量。此外,以2013年1月环境小卫星在洞庭湖区的影像为基础,运用遥感技术解译研究区内越冬水鸟栖息地分布数据。将3块区域的越冬水鸟丰富度和栖息地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东洞庭湖区域水鸟栖息地保存最为完好,越冬水鸟丰富度最高;而大规模的杨树林和芦苇种植则导致西洞庭和南洞庭栖息地破碎化严重,是西洞庭和南洞庭水鸟物种单一和种群丰富度低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现存良好的候鸟栖息地是洞庭湖越冬水鸟仅存的庇护所,应当严格保护。对于洞庭湖区一些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洲滩湿地,应采取合理规划措施逐步恢复其原有的水文过程和湿地生态功能,以促进洞庭湖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越冬水鸟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0年环境一号卫星影像提取东洞庭湖湿地植被分布图,依据同时期的MODIS13数据合成增强植被指数(EVI)年最大值图与年平均值图,结合东洞庭湖高程,讨论东洞庭湖湿地植被及其生物量空间分布,并从水文因素及植被生长特性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推论出芦苇与湖草等植被的最适宜生长区域.结果说明,东洞庭湖植被及其生物量分布与高程及水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高程30 m以上且远离水域区域,主要生长着对水分要求不高的防护林;芦苇适合生长在27 m高程以上且靠近水域的区域,湖草适合生长在高程为23~27 m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以东、南、西洞庭湖区域君山岛、龙山、赤山岛龙虎山林场、明朗山、常德林场、和洑林场和桃源县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借鉴生态学有关生态系统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在森林生态系统(斑块)尺度,从空间结构的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3个方面分析提出空间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均质性指数及均质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5个洞庭湖湿地调查林分平均均质性评价指数为0.2517.均质性评价的5个等级中处于l级和2级的林分为12个,占80%,处于3级的林分只有3个,仅占20%.说明洞庭湖各林分整体上在空间结构、生长环境和树种优势度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离理想空间结构差距太大;按照高程不同,洞庭湖湿地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及均质性指数的提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空间途径的拓展,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云南抚仙湖外来鱼类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现有外来鱼类26种,1995年以来增加了12种,外来鱼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已经占据了优势。外来鱼类的引入途径和数量在不断增加,不仅改变了抚仙湖原有的鱼类区系组成,对土著鱼类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通过“下行效应”产生了一些连锁的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南湖泊外来鱼类入侵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结合二代测序技术是研究群体遗传学强有力的工具,同时也是界定物种的最佳方法之一。与以往获取SNPs数据的常用方法相比,靶基因富集的方法可以用来富集不同物种的同源片段,甚至可以用于部分降解的DNA。本研究应用一套通用的脊椎动物单拷贝核基因标记,通过基因富集和Illumina测序获取鲱形目鲚属数千个SNPs位点。样本取自靠近长江入海口的沿海地区、长江干流和洞庭湖。用STRUCTURE和Bayes factor delimitation(*with genomic data,BFD*:一种新的物种界定工具)分析SNPs数据,发现洞庭湖的短颌鲚显著不同于其他采样点的样本,而从沿海地区采集的刀鲚与长江干流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明显(Bayes factor=11.3)。研究表明,基因富集可以用来获得非模式生物的SNPs数据,结合新的分析工具如BFD*可用于物种界定。  相似文献   

17.
西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西洞庭湖湿地的野生植物资源,采用实地考察、定点取样和标本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2010年对西洞庭湖湿地的野生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共有禾本科、菊科和蓼科等67科278种;主要以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湿生植物的优势种群落为牛鞭草、水游草、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水烛和苔草等植物,水生植物的优势种群落为莕菜、水葫芦、菱、茭白、慈姑和莲等植物。结论:西洞庭湖区群落分布较均匀,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种之间的相遇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