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梨瘿蚊的发生及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俗称梨芽蛆,寄主仅为梨。是一种食叶害虫,危害梨芽及嫩叶,吸食其汁液。近几年在桂林市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受害重的梨园虫株率100%,新梢受害率1000%,新梢虫叶率严重者达86.6%,新梢平均每叶有虫18.1头,造成早期大量落叶.严重者落叶率达80.0%,对  相似文献   

2.
梨瘿蚊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瘿蚊 Contarinia pyrivora (Riley),属双翅 目瘿蚊科,在国内属新记录害虫。幼虫红色,蛆状,潜食于卷叶中,本地俗称梨红沙虫、梨叶蛆。梨瘿蚊幼虫为害状与蚜害相似,过去未引起注意。1990年以来,我们在普查采集贵州省果树害虫标本时,在都匀、丹寨、瓮安等地发现了此虫。鉴于此虫为害逐年加重,笔者对该虫进行了系统研究,有效地控制了为害。1分布与为害目前仅发现分布于贵州南部,寄主限于梨类品种,尤以日本梨品系为重。在都匀普林、洛帮、马寨等果场,成年大树春梢被害率7.5%~41.3%,苗…  相似文献   

3.
梨瘿蚊是近年来山西省梨园新发现的害虫之一,亟需了解该虫在该省的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通过观察梨瘿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对虫量发生动态及新梢危害率调查,分析梨瘿蚊发生规律与日温、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以及该虫在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条件下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该虫在山西省1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第2、3代幼虫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上中旬;梨瘿蚊对黄冠危害较重,酥梨次之,玉露香梨较轻或不为害。这将为该虫在山西省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梨瘿蚊(Contarinia pyrivora)又称梨蛆,属于双翅目,瘿蚊科,是近年来在菏泽梨树上新发生的害虫,并且发生也较为严重。据2001年对郓城、巨野等几个县主要梨园的调查,梨园受害率为74%,严重发生的梨园,叶片受害率可达10%以上。幼虫取食叶片后,常造成大量叶片卷曲,影响当年产量和翌年的结果。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对梨瘿蚊的危害、发生规律、发生条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涛 《落叶果树》2014,(1):29-31
对梨瘿蚊的越冬场所、出蛰时间、形态、危害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田间药物防治梨瘿蚊的试验。结果表明,梨瘿蚊以幼虫吸食梨幼嫩芽叶汁液,在黄河故道地区一年发生2—3代,为全变态害虫,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及树干翘皮下越冬。冬春季深翻树盘下土壤及刮除枝干上的粗翘皮是防治梨瘿蚊的有效措施。越冬幼虫出蛰期与梨树的花期基本一致,花期前后是药物防治的关键期,可选用40%毒死蜱、5%功夫菊酯乳油等地上地下同时喷洒,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梨瘿蚊(Contarinia pyrivora(Riley),也叫梨蚜蛆,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寄主植物目前只发现危害梨。主要以幼虫危害芽叶,在梨叶正面刺吸汁液,致使嫩叶呈筒状卷曲不能展开,影响梨树正常生长;也危害花和幼果,被害的花和幼果不能正常发育而早落,影响产量。目前,梨瘿蚊在广西梨的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南方早熟梨主栽区的桂林,受害较重。有的果园嫩梢受害率达100%。主要原因之一是广大梨农对该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阻止梨瘿蚊在我国的蔓延,作者对梨瘿蚊已成为主要害虫梨产区的受害情况进行汇总,探明梨瘿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分析梨瘿蚊的蔓延因素。远距离传播是靠越冬幼虫伴随苗木调运实现的。对梨瘿蚊危害区域的年最低气温和3—6月的降水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梨瘿蚊上升为主要害虫的气象条件是,冬季最低气温高于-18.8℃,3—6月的总降水量大于114 mm。指出梨瘿蚊在我国可能蔓延的区域,并根据梨瘿蚊的生活习性提出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梨瘿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瘿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李国元秦仲麒(湖北省孝感师专林特系病虫室432100)(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梨瘿蚊又称梨芽蛆,分布于华中地区。在湖北省,随着梨树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该虫由零星少量为害上升为梨的主要害虫之一,部分梨园被害株率几乎1...  相似文献   

9.
梨瘿蚊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我镇梨瘿蚊是1999年从外地引进梨苗木时随苗木传播进入的新害虫,该虫在我镇吴庄果园造成很大为害,梨树长势差,产量低。笔从2002~2004年在该园进行了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
梨瘿蚊[Dasineua pyri(Bonche)]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害虫,主要以幼虫舔食梨树嫩芽、嫩叶。近年来,由于一些高接梨树长势过旺,新梢停止生长晚,为梨瘿蚊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相似文献   

11.
梨瘿蚊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寄主仅有梨,一般以危害梨叶为主。原为我县梨树上的次要害虫,自2000年以来,梨瘿蚊发生危害上升,除为害梨树叶片外,还严重为害梨花蕾,造成花蕾不能正常开放,变黑,枯萎,提早脱落。受害重的梨园虫株率100%,花蕾受害率达60%,对产量影响较大。1形态特征及危害状1.1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虫体长1.2~1.4mm,翅展约3.5mm,体暗红色,为体小、纤细有细长足的蚊虫状害虫。头部小,复眼甚大,黑色,无单眼。下颚须4节,触角念珠状,15节,长1.1mm左右,各鞭节形如球杆,球部散生放射状刚毛。有一对膜质前翅,前翅具蓝紫色闪光,翅面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梨瘿蚊在黄河故道地区梨园内发生十分严重.2008年被害株率在80%-100%。此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梨树嫩梢嫩叶.被害叶纵卷呈筒状,春梢被害率在95%左右。其中树势强的果树和管理较差的果园受害较重。果树春梢、夏梢被危害后造成叶片早期脱落,极大地削弱树势。严重地影响梨果的产量和品质。为有效防治梨瘿蚊,我们用佳田奔腾H8,分别在2008年5月28日、  相似文献   

13.
梨瘿蚊俗称梨芽蛆,属双翅目瘿蚊科。原来主要分布于河北、安徽等地,近几年在周边省份迅速扩散,2008年陕西不少地区大面积发生,以礼泉为例,从2005年发现以来一直处于小范围零星状态,2008年突然间大量出现,普遍发生。为帮助果农科学防治该虫,现介绍一下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4.
以梨瘿蚊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观察及田间统计方法,调查了梨瘿蚊的危害症状,梨瘿蚊卵、幼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系统研究了梨瘿蚊成虫种群和幼虫种群动态变化及梨园天敌昆虫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梨瘿蚊在湖北省梨产区1年发生3代,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时间周期较长,从2月下旬出土,一直持续到3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梨瘿蚊幼虫种群在1年中出现3次危害高峰,危害高峰在梨瘿蚊成虫羽化后20~30d后出现;当环境温度高于30℃时,梨瘿蚊幼虫结茧化蛹,不再羽化;梨园中梨瘿蚊的天敌昆虫的种类主要包括草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蜘蛛和蚂蚁等。  相似文献   

15.
中原地区梨瘿蚊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瘿蚊在河南一年发生三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使用25%吡虫啉WP2500倍液,2%阿维菌素EC3500倍液,15d防效分别为85.35%和81.36%.15d保梢效果在80%以上。龟纹瓢虫、小花蝽对梨瘿蚊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正>梨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俗称梨蛆。原为北方梨区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南方各梨产区危害趋重,据2007年我县对1650hm2梨园普查,主要梨园都有危害,面积大的承包园危害重于散户种植  相似文献   

17.
刘宏  臧书庆 《果农之友》2010,(12):34-34
<正>1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危害状梨瘿蚊:双翅目瘿蚊科,别名梨芽蛆。主要寄主是梨树。我国主要梨区均有发生。1.1形态特征(1)成虫:雄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约3.5毫米,体暗红色。头小,复眼甚  相似文献   

18.
2007—2008年对梨瘿蚊在桂林田间消长规律及防治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梨瘿蚊越冬代羽化出土时间是在早春2月中旬~3月上旬;越冬代的羽化高峰(即危害高峰)在2月20日-3月10日;第一代发生高峰在4月10~25日,第二代发生高峰在5月10~25日,第三代发生高峰在6月10~20日。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在越冬代羽化出土之前,用4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泼洒土壤对梨瘿蚊有良好预防效果。同时,在幼虫未老熟脱叶掉地之前,摘除第一批被害春梢并带出园外烧毁,防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梨瘿蚊是我国梨园新害虫,分布在世界各地。现对梨瘿蚊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症状以及性信息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梨瘿蚊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正>梨瘿蚊,又叫梨叶蛆,梨卷叶瘿蚊,红沙虫。属双翅目,瘿蚊科。主要分布在安徽的南部及浙江一带。1999年初迁徙砀山,并繁殖,扩展,危害逐年加重。1危害状况主要以幼虫危害梨嫩芽、嫩叶。嫩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