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萧氏松茎象是严重危害湿地松的钻蛀性害虫。本文系统综述了萧氏松茎象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危害特点,并提出了萧氏松茎象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2.
萧氏松茎象是严重危害湿地松的钻蛀性害虫。本文系统综述了萧氏松茎象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危害特点,并提出了萧氏松茎象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3.
萧氏松茎象在江西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在江西的危害、发生与分布概况,并对影响江西萧氏松茎象发生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适合江西萧氏松茎象防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应用纸型诱捕器进行林间萧氏松茎象成虫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在林间应用诱捕器防治萧氏松茎象以90个/hm^2的安装密度为宜,如作为监测手段则以45个/hm^2的安装密度为宜。在发生严重的林区安装诱捕器能有效控制萧氏松茎象种群。  相似文献   

5.
2010-2011年在信丰林区开展了无纺布白僵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成虫试验。结果表明,2010.2011年试验区萧氏松茎象当年肴虫株率平均分别下降71.2%和76.7%;相对防治效果平均分别为75.0%和78.9%。这说明无纺布白僵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萧氏松茎象对不同地理种源的马尾松试验林危害情况作了调查。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在不同种源马尾松试验林上危害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为制订防治规划和防治该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萧氏松茎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综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萧氏松茎象在寄主、生物学、生态学、种群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萧氏松茎象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颜色诱捕器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诱捕效果和不同滑层材料对其逃逸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黑色诱捕器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诱捕效果最好;滑层材料D对萧氏松茎象逃逸的抑制率为100%。因此,选择滑层材料D用于诱捕器的制作,并采用黑色作为诱捕器的颜色,可以提高林间诱捕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害生物危险性综合评价公式”对广西湿地松和马尾松林发生的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进行了危险性分析,R=1.911,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发现阿维菌素和吡虫啉2种杀虫剂室内对萧氏松茎象接触毒性均较低,死亡率仅比对照高21.5%。林间药剂防治试验,平均防效仅为35.5%,表明化学防治不适宜作为调控的主要措施。采取人工抚育(疏伐)、化学除草、人工捕捉除治萧氏松茎象的生态调控和工程治理措施,从2004年到2006年,已经基本控制了萧氏松茎象在桂林湿地松上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0.
对萧氏松茎象致病性白僵菌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白僵菌各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量明显大于其它培养基,感病率也明显低于PDA培养基,因此,PPDA是萧氏松茎象致病性白僵菌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史料,对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虫灾害发生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其它灾害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晋北地区蝗灾分布呈不均衡性,发生次数较多的时段为1340~1359,1520~1539,1560~1579,1640~1659,1820~1839;1520年之后蝗灾发生频率较高,1380~1520年出现一个"无灾"期;晋北蝗灾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具体为农历的五、六、七月间,夏秋蝗灾可能会连续发生;晋北蝗灾主要发生在大同府、保德州、定襄、五台等地;旱蝗相继,关系密切,时常引起饥疫等灾荒。从典型个案分析,蝗灾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反复成灾,灾情严重。  相似文献   

12.
1400-1899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与城市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分析,对1400-1899年间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频率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这500年内渭河上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总体上呈升高趋势,且沿着渭河流向由西向东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加。为了探求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兴衰变迁与洪涝灾害的关系,文中将该地区的城市修筑和洪涝灾害在时间上的频次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并就每个城市的修筑次数与洪涝灾害的发生次数进行了分别比较。结果表明:在这500年内城市修筑的频次变化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变化大体一致,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的时段对应的城市修筑频次相应较高,只是在时间上略微后移,这正好说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城市的修筑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渭河上游地区各城市的洪涝灾害次数与修筑次数成正相关关系,即洪涝灾害次数多的城市,其修筑次数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洪涝灾害是渭河上游地区城市兴衰变迁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试图分析了历史时期渭河上游地区城市的防洪对策,主要有加固城池、筑堤植柳,甚至迁建城垣。  相似文献   

13.
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50次,平均5.54年发生一次。明代前期和后期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中期较高。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发生较少,其中上游平凉、庆阳和下游的泾阳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根据统计,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6、7、8月。根据洪涝灾害等级序列划分,得出明代该流域二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为25次,占发生次数的50%;其次为一级洪涝灾害,共发生20次,占40%;三级特大洪涝灾害共发生5次,占总次数的10%。明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是由于气候和该区域的地貌、降水特征决定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已有的陕西省富士系苹果高温热害指标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问题,基于灾情数据,设计横向修订法,利用日最高气温及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已有高温热害指标进行修订,并通过试验观测对修订后的指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修订后的指标可较好反映灾情,具有良好效果。该修订方法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有限受灾样本开展指标修订,为修订或建立其他经济林果气象灾害指标提供借鉴及思路。  相似文献   

15.
清代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统计出清代汉江上游陕南段洪涝灾害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清代洪涝灾害总体上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公元1814年以前平均3.09年发生1次;公元1814年以后明显增多,且出现了两次洪涝灾害的高发期。其中1814~1853年间发生34次,平均1.18年1次;1884~1893年间发生了9次,平均1.11年1次。受到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大气环流形势演变的影响,夏秋两季是汉江上游洪涝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其中又以初夏和秋季为主。这些洪涝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及移民垦殖对于流域植被的破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宋代自公元960年到1279年的319年间关中平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共发生34次,平均每9.38年发生一次,发生频次时间分布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有显著的阶段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其它朝代相比,宋代洪涝灾害相当少,这主要与当时气候干旱有关。在季节分布上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在空间分布上是从宝鸡、西安、咸阳、渭南、铜川依次减少;在等级分布上,宋代关中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18.5%,40.8%,25.9%,14.8%;宋代关中平原洪涝灾害发生主要由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近200年来关中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关中地区1801-2005年的洪涝灾害等资料为依据,基于MATLAB分析了这一时期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变化趋势,并应用了在最小二乘法意义下7次多项式的拟合预测了该地区未来五年(2006-2010年)洪涝灾害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地区近200年以来,共发生洪涝灾害83次,平均每2.47年一遇,其中1850-1930年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三十年代遭遇最为频繁,从这以后又逐渐减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尤其在六十年代发生频率达到最高。关中地区的五个省辖区中,从整个这一时期来看渭南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最为频繁,铜川受灾较轻,其他三个地区居于中间;洪涝灾害的阶段性、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所处的气候背景以及人类活动有关。预测了在未来的5年(2006-2010年)内,将发生0.9653次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8.
论气象灾害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了大量的资料论证了气象灾害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灾害,同时,阐明了气象灾害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以及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南疆近60年来大风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疆各地州1949—2008年间的风灾发生次数、累计发生时间,其造成的死亡人口、受灾农田面积、经济损失和死亡牲畜资料,对南疆风灾、灾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得出:(1)在南疆总体上,风灾发生次数由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逐年增长,50年代发生11次,90年代发生115次,但21世纪开始略有减少;巴州、阿克苏和喀什风灾发生次数多,累计发生时间长,是防范风灾和灾后救助的重要区;克州、和田风灾发生次数少,累计发生时间短,是防范风灾和灾后救助的次要区。(2)在南疆风灾中均有重大灾害、一般灾害和轻度灾害,巴州属于重大风灾区;阿克苏、喀什与和田属于一般风灾区;克州属于轻度风灾区;(3)在南疆整体上,4~5月份风灾发生次数较多,累计发生时间较长,而且4~5月份是作物播种和出苗期,大风容易成灾,为此4~5月份是风灾防范和灾后救助的重点季节。(4)大风受灾农田面积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而增加,而且增长速度比耕地增长速度还快,建议加大投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进程,建立减灾系统,加强风灾防治。  相似文献   

20.
对河北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及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创新积极引导农户使用保险的方式转移和分散风险,以提高河北省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保障农业稳定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