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为了恢复农机具技术状态而提高其完好率,充分发挥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两高一优”中的作用,有维修能力的乡镇农机站可与机耕队、有机户开展农机维修合同制修理。 一、开展合同制修理的意义及目的 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合同制修理,是在千家万户自营农业机械后,由于农业机械增长的速度超过有机户经济和技术承受能力的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新的修理服务方式。它可调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衡水市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全市拥有各种农业机械82.74万台,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20万kW。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和使用.也使农机维修行业得到了发展,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机维修点979个。农机维修点的发展使农机具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对改善农机具技术状态和确保作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农机维修体系建设.使其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是农机部门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机维修是保证农业机械正常工作的前提,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农忙时节农机故障,提高农机作业效益。近几年新型大型农业机械迅速增长,农机维修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1.维修网点分布及经营方式不合理。 现有维修网点多以个体经营为主,只能承担一些小型农机具的保养和小型机械的修配。  相似文献   

4.
正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高效运行的保障,农机维修质量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的技术状况和资源节约,也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但调研中机手反映最多的是:农机坏了,懂得修理的人难找,笨重的农机具不方便运出修理,即便拿到镇里或县里去修,修理人员对现在的一些新机器也无可奈何。此现状充分暴露了中方县当前农机维修能力及维修网点建设的落后。因此,加强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是县农机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以来,太和县对全县31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开发区的50个农机维修点(指目前能承接大型农业机械维修的网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我们感到这个行业濒临萎缩。农机维修的重要意义是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益,延长农机具使用寿命,是保证农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是节约资源和能源,发展低碳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农机具安全生产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结构得到优化,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有效地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耗高效,做好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机维修网络,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长丰县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具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指出农机维修眼务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并提出了强村级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期后维修难等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机》2019,(2):10-11
惊蛰已过,万物复苏。3月20日上午,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庆德农机专业合作社内忙碌开了。合作社负责人吕庆德一大早邀请余姚新苗农机公司维修师傅前来技术指导,把闲置一冬的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重新检修、调试一遍,确保农机具性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春耕生产开始后,余姚市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乡镇(街道)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走访检查,协调农机经销商落实农机维修各项保障措施,督促农机合作社做好农机具维修保养工作。目前,余姚农机维修网点储备春耕生产专用农机配件186万元,投入农机维修人员530余人次,春耕生产85%的农机具已完成维修保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现代化农机具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农机维修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逆的伤害。通过对农业机械维修养护时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避免农机维修人员在维修养护农业机械时发生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农民购机积极性高涨,许多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高效运行的保障,农机维修质量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的技术状况和资源节约,也关系到维修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人身安全。因此,加强东明县农机维修能力建设是东明县农机服务中心的一大重要工  相似文献   

11.
正农机维修保养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要确保农业机械高效、优质、安全地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农机维修,农机维修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几年,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市农机具保有量稳步增长,农机维修种类、数量也在增加,农机维修市场不断扩大,农机维修任务越来越重,对农机维修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农机维修市场现状目前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46.3万kW,大中型拖  相似文献   

12.
数字     
正农机维修人员持证率不足30%目前,《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批率不足50%,上网登记率不足10%,农机维修人员持证率不足30%。随着农业机械向大型化、复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种类繁多的高新农机具给农机维修在维修人才、技术、专用设备及配件储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新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5-10年调减北方农牧交错带籽粒玉米500万亩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国家逐年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数额,极大地激发了农户购买先进农机具的热情,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机具落户沙湾县,促进了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业机械不断增加,农机维修和配件销售市场逐年扩大,农机维修任务也逐年加重.维修网点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的发展,纯粹依靠生产厂家对品种、数量繁多的各类农机具提供维修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三包"期外农机具与相对缺乏的维修网点之间产生的维修难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真正建设、运作好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可为持续、有效地使用各类农机具提供保证,促进农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就六个方面谈一谈对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新型农机具大量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对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和维修人员也提高了要求。农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决定着农机的使用效率与使用寿命,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因此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保养与维修知识非常重要。要求农机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农机性能,熟悉操作规范,并保持良好的使用保养习惯,使农机维修保养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期后维修难,是值得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农机结构得到优化,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型农机具和农机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何加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三包期过后农业机械维修难题,是值得农机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骆华涛 《农业工程》2013,3(3):26-27
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农机维修市场不断扩大,农机维修业务日趋活跃。农机维修网点对农机具的快捷维修,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维修网点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推动农机维修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型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但农机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却滞后于农机拥有量的发展。目前,乡镇农机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只履行推广、管理等职能,原来由乡镇农机站履行的农机维修服务职能已逐步被市场化的维修网点取而代之,这些维修网点设备简陋,技术人员不足,信息不畅,维修技术不精,配件不齐,加之小型农机具维修服务收费低,造成许多维修网点不愿接手,导致农机具使用效益低下。如何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提高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0.
吉水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4月3日颁布了“吉水县农业机械市场管理办法”。(1)农机具及配件生产者,必须事先申请取得技术监督和农机管理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后,方可组织生产和销售,新产品还要取得农机管理部门核发的推广许可证。(2)农机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物品保管、保养条件和技术检验手段,有固定的库储设施和销售场所等,经审都培训,颁发《农机经营合格证》和《农机销售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后,再经工商部门审核核发《营业执照》方准营业。(3)农机维修业主,也必须取得《农机维修网点技术合格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