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生长和摄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摄食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静止代谢率、SDA时间及峰值时间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静止代谢率和摄食代谢峰值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但摄食率、SDA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训练导致两种鱼类的生长率都显著下降;在力竭训练条件下两种鱼类采用的摄食代谢适应策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1~29℃温度范围内,胚胎均能孵化出膜,孵化时间y与温度x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993017x-3.0318,R2=0.9614(P<0.01);孵化积温y与温度x的关系式为y=993017x-2.0318,R2=0.9179(P<0.05)。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9℃,最适温度范围为23~27℃。仔鱼生长发育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仔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31℃,最适温度范围为25~31℃。结果表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适当升温可以加快中华倒刺鲃胚胎与仔鱼发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2013年9月调查发现,在赤水河干流中的雌性中华倒刺鲃( Spinibarbus sinensis)群体中存在2种形态类型,按照体长比体高的形态学性状区分,分别为高背型(2.68~2.92)和低背型(3.19~3.58)。形态学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在可数性状上并无显著性差异,在体长/体高等7个可比性状上二者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另外在体长/1-4等4个比例性状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背型比低背型具有明显的体型优势。生长特性分析表明,在相同体长或年龄的雌性群体中,高背型的平均体质量约为低背型的1.1~1.4倍,而表现出更为优越的生长性能。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高背型和低背型群体各自独享1个单倍型(分别为HD和LD),为2个不同的遗传谱系类群,遗传分化仅为0.005,远低于属内种间的0.020~0.045,两者尚属群体内变异;在分子系统关系中,高背型和低背型与长江干流泸州江段的单倍型( LZ)共享并聚为单系,推测赤水河中华倒刺鲃源自长江干流。与国内其他地方群体或品种比较表明,赤水河2种类型雌性中华倒刺鲃,特别是高背型具有更为突出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的开发养殖品种和更具潜力的鱼类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用4种不同蛋白水平(26%、30%、34%和36%)的等能半精制的浮性颗粒试验配合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25.0±1.5)g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进行了为期87d的培育试验,研究了中华倒刺鲃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的体重增重以30%蛋白组最高,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饵料系数以30%蛋白组最低,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绝对增重率以30%蛋白组最高,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特定生长率以30%蛋白组最快,其次是34%、36%蛋白组,最后是26%蛋白组;试验各蛋白组成活率均为100%;各试验组间的终体重、绝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饲料中蛋白水平以30%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
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中10 d,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鱼类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4.9 mg/L)LAS暴露可导致中华倒刺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发生变化。当LAS质量浓度为0.01 mg/L时,所有受检组织(血液、肝脏)的SOD和GSH-Px活性在暴露初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但LAS浓度为0.2 mg/L和4.0 mg/L和暴露时间超过4 d时,酶活性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LAS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嘉陵江中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患肌肉溃烂病病鱼和健康鱼,对比测定二者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大小等指标,以研究病鱼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病鱼和健康鱼鱼体的多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健康鱼,病鱼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目显著减少,白细胞数目极显著增加,红细胞有变小趋势,表明肌肉溃烂对中华倒刺鲃红细胞有一定破坏作用;相对于健康鱼,病鱼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表明在病理情况下,鱼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吞噬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从患病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肝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SS01。将分离菌株感染健康中华倒刺鲃,人工试验发现其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半致死剂量(LD50)为2.88×106CFU。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菌株SS01为迟缓爱德华菌(Edwa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表明菌株SS01对氟哌酸、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克拉霉素等9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利福平、强力霉素等13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为解析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导致鱼类发病的机理,本研究以长江上游特有土著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实验对象,通过将其暴露在4个不同浓度TDG过饱和水中,测定其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CO2)、碳酸氢根(HCO3-)、总二氧化碳(TCO2)、葡萄糖(Glu)、红细胞压积(H...  相似文献   

9.
中华倒刺鲃溃烂病组织病理学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嘉陵江船体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在春末夏初流行的溃烂病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病灶部位的红细胞溶血,淋巴细胞增生,肌原纤维和肌细胞溶解,肌细胞膜消失,血管充血、出血;病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肾小管管壁细胞之间产生缝隙,肾脏中的血管破裂,红细胞溶血;病鱼的肝小叶中央细胞大量坏死,部分外周细胞也出现了坏死;病鱼的胰脏和脾脏没有发生明显病变。21种抗菌类药物和5种组合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葡萄糖、氨苄西林钠7种药物敏感,对溴氯海因、食盐、强氯精、高锰酸钾、甲基蓝、甲醛6种药物表现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采集嘉陵江网箱养殖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病鱼和健康鱼,测定二者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糖(GLU)、肌酐(CREA)、尿素(U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清氯(Cl-)、血清钙(Ca2+)等指标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相对于健康鱼,病鱼ALT、AST、Cl-和Ca2+显著升高(P<0.05);AKP、TP、ALB显著降低(P<0.05);TG、GLU、CREA和UREA虽未体现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间有较大差别。整体而言,肌肉溃烂病引起中华倒刺鲃肌肉、肝、肾等多种重要组织器官病变,相应血清指标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杨帆  邹容  孙翰昌  郭玉阳 《水利渔业》2011,32(6):115-120
利用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进行10d暴露试验,测定了辛硫磷对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性毒性条件下,鱼体内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碱酯酶(TChE)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酶(NOS)、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辛硫磷...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体长(8.16±0.14)cm,体重(7.91±0.12)g的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经76 d的养殖试验,研究添加Fe、Zn、Cu不同组合水平的7组实用日粮对岩原鲤生长、体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鱼种630尾,随机分成7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Fe、Zn、Cu能够提高岩原鲤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能力。当Fe、Zn、Cu的添加量分别为140、50、5 mg/kg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质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适量添加Fe、Zn、Cu能够显著提高岩原鲤的免疫能力。当Fe、Zn、Cu的添加量分别为200、90、4 mg/kg时岩原鲤血清溶菌酶活力最高。结果表明,岩原鲤饲料中Fe、Zn、Cu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40、50、5 mg/kg。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倒刺鱼巴(Spinibarbus sinensis)血清分离到一种天然的凝集素,能够凝集多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其组成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耐热和耐酸碱性,对β-巯基乙醇敏感。凝集反应受温度、PBS离子浓度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经糖的专一性抑制实验显示,蔗糖和乳糖对凝集反应有抑制作用,说明这2种糖分子是凝集素在识别和凝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的糖分子。  相似文献   

14.
岩原鲤稚鱼期小瓜虫病急性感染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温25~26℃时,小瓜虫造成岩原鲤稚鱼严重感染,并引起大量死亡.经福尔马林液浸浴、升温处理和综合疗法,结果发现:岩原鲤对福尔马林非常敏感,不能用于其患病稚鱼的治疗;在适温范围内,升温处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筛选出33℃~34℃效果最好;综合疗法对岩原鲤稚鱼早期小瓜虫病的防治是另一种切实可行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的最佳开口投喂时间,在实验室内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1、3、5、7、9、11)的延迟首次投喂试验,探讨了仔鱼全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仔鱼在饥饿条件下初次摄食率在饥饿第5天开始下降,即时病死率在饥饿第1天出现,初次摄食率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降低,而即时病死率增加。恢复投喂后,全长和体质量的增长值在5 d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第7—11天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全长的特定生长率仅在饥饿9 d和11 d后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在所有饥饿天数下投喂的恢复值与正常组都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合上述结果,建议乌江中华倒刺鲃仔鱼首次投喂的最佳时间在肠道贯通时。  相似文献   

16.
转生长激素基因中华倒刺鲃的构建及其检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cDNA文库克隆到的生长激素基因,与鲤β肌蛋白启动子、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的poly(A)终止信号序列等调控元件共同构建了表达重组质粒pFV2 cfGH。提取重组质粒,用精子载体法导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的受精卵中,经孵化培养成转基因成鱼。抽提423尾转基因实验鱼血总DNA,经PCR检测表明:斑点叉尾鮰生长激素基因已导入中华倒刺鲃基因组中,导入率为17.26%。同时通过RT-PCR技术检测阳性中华倒刺鲃中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以乌江流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为材料,构建了中华倒刺鲃微卫星富集文库。以乌江彭水电站所采集的32个个体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筛选出8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其等位基因数4~10,多态信息含量0.6072~0.8515;观测杂合度0.5625~1.0000,期望杂合度0.6791~0.8795,Hardy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0.2009~0.3805;卡方检验结果表明,3个位点不同程度地偏离了Hardy中华倒刺鲃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特征分析Weinberg平衡(P<0.05);各位点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连锁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的K~+、Ca~(2+)和葡萄糖对乌原鲤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的K+、Ca2+和葡萄糖溶液对乌原鲤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K+、Ca2+和葡萄糖溶液对乌原鲤精子运动的诱导效果不同。3种溶液最适于乌原鲤精子运动的浓度分别为:K+100 mmol/L;Ca2+37.8 mmol/L;葡萄糖125mmol/L,且在这3种溶液低浓度时精子活力较强,超过一定浓度精子的运动开始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