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微结构观察表明,抗茎腐病玉米品种冀丰58号幼苗根组织被肿吓腐霉菌侵染后,细胞迅速出现严重的质壁分离,质膜消失、各种细胞器紊乱破碎。侵入根组织的肿囊腐霉菌数量少,幼嫩且形态异常,菌丝外周或整个菌丝中出理一些电子致密物质,可能与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有关。感颈腐病品种掖单13号幼苗根组织被侵染细胞的壁完整,但细胞质凝聚或细胞器发生解体。根组织内在大量胞间及胞内生长菌丝,菌丝较成熟、粗壮,含大量的泡囊及线粒体,结构正常。氟乐灵浸种后再接种肿囊腐霉,玉米根系的超微结构较单独接种肿囊霉处理有明显的不同,抗病品种的HR反应更加剧烈、迅速,甚至感病品种也被诱导产生了HR反应,尤其是被侵染细胞及其临近细胞有大量近球形的电子致密物质沉积,该物质可能与抗性有关。这些电子致密物质在抗感品种上均有出现,在单独接种肿囊腐霉处理中出现很少。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对由腐霉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正反交差异不明显,属于核遗传,为不完全显性。杂种F1代的抗性受双亲抗性的形响。基因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抗性遗传力较高。10个抗感性稳定的玉米自交系间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存在极显著差异。在玉米抗茎腐病的育种中,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和抗性配合的测定。只有选用高抗腐病,且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才能选配出理想的抗病杂交种。 相似文献
3.
5.
6.
玉米植株生长发育性状与茎腐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7~1988年两年试验中,明确了10个杂交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和低茎节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茎腐病之间的关系。在营养生长阶段,抗、感品种之间在叶片大小、色泽和植株干重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生育后期的植株干重、叶面积和低茎节密度与茎腐病发病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各品种间在上述3个性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抗病品种的特征一般为叶面积较大、植株干物质积累多,低茎节密度偏高。 相似文献
7.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茎腐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美国、加拿大、印度、法国、南斯拉夫等23个国家均有发生的报道。其中美国发生普遍,危害严重,遍布22个州,减产达20—30%,被称为玉米生产上的头号病害。在我国20年代该病即有发生,60年代后随着抗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推广,由于主推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很快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9.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7,(2):32-33
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东北春玉米区103份玉米主推品种进行玉米茎腐病抗性评价与监测。结果表明:对茎腐病表现高抗29份,表现抗病3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感病13份,表现高感3份。筛选出抗性较好品种87份,占总数的84.5%。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玉米茎腐病病原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茎腐病在我国已经由过去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病害问题。但有关此病的病原,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本文就国内近10余年来对玉变茎腐病病原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侵染和发病始盛期与玉米生育期关系进行了5a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出苗后3d就已被茎腐病原菌侵染,根部呈褐色病斑,植株矮小,叶片变黄。播种期接种较常规期接种发病高。玉米茎腐病发病始、盛期都在玉米灌浆后出现。在调查玉米茎腐病和采集病株标本时,可根据玉米灌浆期预测茎腐病的显症期及发病盛期,确定调查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6.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病,另有枯萎病、茎基腐病、基腐病、根腐病、晚枯病、黑束病和青枯病之称,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法国、南斯拉夫等20多个国家均有该病发生。一般年份病区发病率为10~20%。减产25%左右,局部地区减产达505%以上。其中美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遍布22个州,减产20~30%。在我国20年代即有该病发生,70年代以来各玉米产区相继发生,广西、湖北、四川、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天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市均有分布。张超冲等在70年代初对广西20多个县调查结果表明,病株率轻者为1~5%,一般为15~20%,重的可达50~60%,个别地块超过90%。陕西4个 相似文献
17.
玉米茎腐病组织细胞学观察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由禾谷镰刀菌,禾生腐霉菌,侵染所致玉米茎腐病的细胞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混合接种后,禾谷镰刀菌先于禾生腐菌浸入寄主根表皮及皮层细胞;两种菌丝侵入组织细胞方式不同,禾谷镰刀菌可直接穿破细胞壁或经细胞间隙向中柱伸进。而禾生佬是寻细胞间隙运行或在细胞破溃处向内皮层方向侵染;禾谷镰刀菌进入中柱后主要分布于韧皮部,而禾生腐霉菌主要寄生在导管及死细胞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