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研究了采自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室内长期用水稻抗性品种Mudgo驯化的褐飞虱生物型2和从广西田间褐飞虱种群中分离获得的田间生物型2的致害性、在不同抗性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特性。结果表明室内和田间生物型2对Mudgo和IR26的致害能力相同,即两者均能成功地致害含[WTBX][STBX]Bph1[WTBZ][STBZ]基因的水稻品种,但田间生物型2对ASD7和IR36的致害性明显比室内生物型2强,说明两者在具有抗性[WTBX][STBX]bph2[WTBZ][STBZ]的水稻品种上的致害性有差异。取食不同抗性品种时,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历期均比取食相同品种的室内生物型2短,两个生物型2在取食ASD7时的若虫历期最长、存活率最低、雌成虫体重最轻、产卵量和蜜露量最少、种群增长指数和营养指数最低。取食IR26的田间生物型2的若虫存活指数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明显高于取食IR26的室内生物型2的指数,同时也显著高于取食Mudgo的生物型2。建议在进行褐飞虱致害性监测和水稻品种抗性评价时以选用IR26为宜。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于2007年和2008年应用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在杭州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测定了抗性水稻品种IR26和IR36对田间褐飞虱的抗性,同时比较了不同温度(22℃、25℃、28℃、31℃和34℃)下IR26和IR36对褐飞虱的抗性、可溶性糖和草酸含量的变化。自然条件下,IR26已完全失去对杭州种群褐飞虱的抗性,而IR36仍具中等抗性。在25℃到34℃的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IR26对褐飞虱抗性减弱,但22℃条件下抗性比25℃更弱。IR36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对褐飞虱的抗性总体呈降低趋势,在31℃和34℃下也已完全失去对褐飞虱的抗性。在22~25℃条件下,IR26和IR36的持抗期均在25℃下最长,分别为9 d和11 d。3个品种稻株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草酸含量则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在25℃时为最大值。不同温度下及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株内可溶性糖和草酸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抗性的田间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褐飞虱大发生的2007年单季稻期间,以TN1作为感虫对照,在浙江省金华市评价了48份水稻品种(组合)的田间成株期抗性表现。结果表明,16个品种(组合)表现为田间成株期感虫,其他32个品种(组合)具有中抗以上水平,其中丙04-123、Ⅱ优845、宜香845、中组14、嘉兴优04-1和IR36等品种(组合)达高抗水平。在持久抗性方面,除高抗品种外,秀水09、新嘉优99、嘉优22-5、秀优0969、宁04-81、丙04-103、丙04-08、丙04-123、R4101、丙04-132、丙05-129、丙05-227、浙粳23和浙粳22等品种(组合)具持抗性。试验表明,成株期田间褐飞虱抗性评价对生产实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抗褐飞虱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026份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结果,0 ̄3级有13份,占1.27%;5级121份,占11.79%;CNW003、WYD170CYW33、0585、0651表现抗褐飞虱。其中CNW003兼抗褐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抗性的筛选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测定了1999 ~2002年国家和浙江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769个水稻新品种(系)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在769个品种中筛选出抗级为0~5级的品种93个,其中长持抗期(LD)、中持抗期(MD)和短持抗期(SD)级的品种分别有3、13、77个。同时对1999~2000年和部分2001年苗期抗级为0~5级的47个水稻品种进行成株期持抗期鉴定,发现苗期与成株期LD、MD、SD相一致的品种分别有3、3、15个;苗期为SD、成株期为MD的品种有3个,成株期无持抗期的品种有21个;苗期为MD、成株期为SD的品种有3个。试验进一步表明,利用水稻苗期和成株期的受害级别(5级)和持抗期长短(MD~LD)来评价耐褐飞虱水稻品种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籼型杂交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80份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抗褐飞虱特性鉴定表明,30份材料对褐飞虱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其中12份材料的持抗性优于ASD7。将这12份材料的抗级为0~3级、持抗期≥7 d的优质抗性材料归为一级抗性材料。经杂种优势的测定、外观米质评价、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出对两病一虫达中抗水平,与协青早A的杂种产量比对照汕优10号增产12.9%的杂交水稻新恢复系埃红/台1059;以及高抗褐飞虱、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且外观米质极好的恢复系LS2/密阳46。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两种同属近似种伪褐飞虱(N. muiri China)和拟褐飞虱\[N. bakeri (Muir)\]在水稻、游草\[Leersia hexandra (李氏禾)\]、秕谷草(L. sayanuka)等禾本科常见作物或杂草上的成虫繁殖力、卵和若虫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适宜寄主不同于褐飞虱,前两者为游草和秕谷草,褐飞虱则为水稻。水稻上的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均能完成世代发育,但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仅0.2和0.02,不能持续繁衍。3种褐飞虱的繁衍能力有明显差别,褐飞虱明显高于伪褐飞虱和拟褐飞虱,三者的最高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水稻上褐飞虱的333.82、秕谷草上伪褐飞虱的82.06和游草上拟褐飞虱的39.28。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均为国内各稻区的主要害虫。国内外有关稻飞虱为害发生的报道大多以单种飞虱为对象,然而这两种飞虱常年混合发生,且在水稻品种上的为害差异较大;因此,弄清这两种飞虱在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为害特性及差异,对预测预报和合理防治稻飞虱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作者于1988~1989年在浙江省农科院养虫室及萧山和桐庐病虫观察圃对两种飞虱在一些已推广和即将推广的水稻品种上的为害和发生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1986—1989年杂交稻种质资源抗褐飞虱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Nilaparuata Lagens stal)是我省水稻上的大害虫,亦为我国南方稻区及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害虫。特别从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高群体栽培,田间小气候更宜稻飞虱的繁殖。实践证明,栽培抗性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我们从1986年开始进行了杂交水稻“三系”资源抗褐飞虱的鉴定研究,至1989年共鉴定2429份材料,表现高抗—一中抗( 0~3级)的材料为400份,占16.47%,为选育杂交水稻抗褐飞虱的新组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一、试验技料与方法一,—,- (一)供试品种: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资源室提供,其中恢复系2041份,…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了当年采自田间的褐飞虱种群与上一年虫源在室内越冬繁殖种群对不同抗虫品种的致害性差异。结果表明室内越冬种群和田间种群对水稻苗期的致害性相同,均表现为明显的生物型2特性。高龄若虫对不同抗性品种TN1、IR26和ASD7的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但均以ASD7的最低。室内种群在3个品种上的若虫历期均比田间种群短2~3 d,但同一种群在不同品种之间的若虫期存活率和历期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褐飞虱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褐飞虱在浦城县迁飞量大,繁殖速度快,发生严重,危害损失10%~20%,严重危害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通过对褐飞虱生活习性、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预警等方面分析,提出稻褐飞虱的防控对策,促进水稻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浅析晚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措施彭澄清(32443部队农场福清350307)稻飞虱又名稻虱,是褐飞虱(NilaFa-r。atal。g。usStal),白背飞虱〔Soa-atellajUrci!era(Horat])〕,灰飞虱(La。SeZPha。stri... 相似文献
16.
17.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浙江富阳评价了汕优63(含Bph1)、IR42(含bph2)、IR56(含Bph3)和TN1(感虫对照)以及新近育成的杂交稻中浙优1号、国稻6号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中抗(5级)以上的水稻品种在成株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苗期高感(9级)的水稻品种成株期亦感虫,但田间虱烧出现时间和虱烧程度有所差异。苗期高感的中浙优1号田间“虱烧”发生时间比同样高感的TN1晚5 d,推测中浙优1号对褐飞虱有一定的耐受性,这是在苗期鉴定中不能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苗期感虫的优良水稻品种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8.
19.
对某些水稻品种进行抗褐飞虱遗传研究,发现了以往尚未鉴定过的抗性基因。等位性测验表明,泰国品种‘Col 5’和‘Col 11’以及缅甸品种‘Chin‘Saba’的抗性是由一对和隐性基因控制,定名为bph8(t),斯里兰卡品种‘Balamawee’,Kaharamana’和‘Pokkali’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定名为Bph9(t)。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