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田黄毛鼠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黄毛鼠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刘思松(福建武平县植保站,364300)黄毛鼠是华南稻区分布广、为害重、防治难度大的有害动物。为了摸清稻田黄毛鼠发生及为害特点,提出防治措施,我县从1987年开始进行了农田害鼠监测及灭鼠配套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分...  相似文献   

2.
闽西山区稻田以黄毛鼠为优势种,占86.2%。黄毛鼠有近水生活习性,早晨和傍晚活动频繁,食性杂,以取食水稻为主。年度间发生量较平稳,月间捕获率因食料关系有一定差异。一年中以3、4月份和8、9、10月份两个时期为繁殖高峰,繁殖指数下半年比上半年高。怀孕雌鼠以成年组妊娠率最高,其次为老年组、亚成年组。怀孕雌鼠一般年产仔2~5胎次,极限为6胎次,平均每胎产仔数为5.52±1.62。雄鼠睾丸下降以亚成年组为始见,一年中以3~9月份睾丸下降率较高,12~1月份较低。雌雄性比为1:1.35。  相似文献   

3.
经 1996~1999年4年对黄毛鼠鼠情监测 ,明确黄毛鼠在广东阳春各月的捕获量差异很大。全年以 12月捕获率最高 ,1、2、9、11月次之 ,5~7月捕获率最低。雌雄比为1∶1.34 ,平均每只雌鼠胎仔数4.61只 ,最高为8只。在阳春灭鼠最适时机为12月~翌年2月和早、晚稻水稻抛插后排水露晒田前。鼠药宜选氯敌鼠钠盐、敌鼠钠盐和溴敌隆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慢性杀鼠剂 ,饵料以稻谷为好  相似文献   

4.
稻区黄毛鼠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者采用大样区对水稻受害前黄毛鼠密度与水稻受害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0.998。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产量与价格、灭鼠效果综合考虑,经济系数为2时,稻谷产量允许损失为1.64%,植株允许受害率为1.23%。水稻受害前的防治指标为4.1%-6.2%。  相似文献   

5.
黄毛鼠Rattus losea 是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田害鼠。该鼠栖息地广, 食性杂, 盗食各种农作物, 还是某些疾病的宿主和传播者。本文从形态特征、种群遗传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抗药性、防治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黄毛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建立基于精准预测预报, 研发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以期为黄毛鼠的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黄毛鼠是我县农田害鼠的优势鼠种,1985年至1987年调查所捕获的1357只农田害鼠中,黄毛鼠就占578%。为了把握农田灭鼠的最佳时机,更有效地防除农田害鼠,以保护农作物丰产丰收,笔者对黄毛鼠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研究方法采用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的120X60mm中型铁皮鼠夹调查,用曲线市夹法,每sin一夹,以新鲜油条或花生米作饵料,每月固定在月中旬调查一次,每次投放鼠夹300只,夜放晨收,分别记载黄毛鼠雌雄数量,并对雌鼠逐一解剖,观察记载其怀孕情况,孕仔数。二、研究结果1.田间消长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毛鼠…  相似文献   

9.
黄毛鼠发生规律的研究罗银瑞(江西吉安县植保站343100)黄毛鼠是我县农田害鼠的优势鼠种,1985~1987年调查黄毛鼠占57.8%。为了有效地防除农田害鼠,笔者对黄毛鼠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采用贵溪捕鼠器械厂生产的120...  相似文献   

10.
张宜绪 《植物保护》1999,25(6):44-45
福建是农田害鼠重发区,黄毛鼠RattusloseaSwinhoe是优势种。因受气候、地理地貌、耕作、栽培等因子影响,境内黄毛鼠发生危害差异很大,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1989年以来,我们在黄毛鼠发生规律调查基础上,进行防治试验,经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黄毛鼠综合治理技术,在大面积毒鼠中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危害调查选择代表性地点以及主要农作物受害点进行定点观察和抽样调查,每样点按平行跳跃法查100丛计算危害率。1-2 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系统监测点,样方10~15…  相似文献   

11.
氟虫腈对水稻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氟虫腈(商品名为锐劲特Regent)对三化暝的内吸杀虫活性、杀卵活性、持效期和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以及对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时评价了其对天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氟虫腈由水稻根和茎叶内吸传导对三化暝的杀虫活性高,根和茎叶的内吸对初孵蚁暝的LC50值分别为29.12和13.07mg/L;(2)持效期长,50mg/L氟虫腈药后10d和15d对接三化暝初孵蚁暝的防效仍达92.1%和87.2%,而甲胺磷1000mg/L药后3d的防效即降为0;(3)对三化暝的杀卵效果较差,100mg/L的杀卵效果仅为30.3%,极显著低于500mg/L三唑磷的杀卵效果(95.26%);(4)对褐飞虱的综合活性高,对3龄若虫的LC50值为10.52mg/L;(5)在江苏高淳、丹阳等地的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0.3、0.45、0.75L/hm^2可分别有效控制白背飞虱、三化暝枯心、稻纵卷叶暝、三化暝白穗和褐飞虱;(6)氟虫腈对以狼蛛为代表的稻田蜘蛛杀伤力大,但对暝卵内赤眼蜂幼期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水稻稻飞虱和纹枯病系统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历史资料、深入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发生为害规律基础上,组建病虫测报模型,探讨控害丰产配套栽培技术及提高化防水平,定性定量地建立以准确的测报为前提,合理施肥、密植技术为主的生态控制为基础,按复合防治指标进行化学防治,系统控制稻飞虱、纹枯病,经近几年来的应用,收到显著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和纹枯病化控的策略及复合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田间小区和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发生的化控策略及复合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水稻孕穗期(7月上中旬)用高效、长效、安全药剂扑虱灵和粉锈灵混合防治的“治前控后”化防策略保产效果最佳。试验证明,稻飞虱和纹枯病对水稻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组建了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X_(1-2))、纹枯病病株率(X_3)的复合为害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模型。经田间小区、大田应用检验,不仅防效高,保产效果好,而且减少施药次数,保护了天敌,三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纹枯病株在杂交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引入聚集度指数(I;C;Iδ和M*等)及平均拥挤度~平均密度系数的测定方法研究了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株在杂交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纹枯病株和丛的分布是:分布的基本成份是聚集的(α>0),即有明显的成团性。而集群内的分布是均匀的(β<1)。  相似文献   

15.
稻飞虱寄生性天敌两索线虫田间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异地多点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稻飞虱寄生性天敌两索虫Amphimermissp.成虫的田间基数、垂直分布和活力的制约因子。结果表明:①土壤墒性是两索线虫成虫期的主要影响因素,黑墒条件下,成虫基数高,活力强,垂直分布趋向向0-10cm耕作层;②免(少)耕和稻茬后越冬作用种植种类对成虫的影响因地而异;③在土壤PH5.45-7.32范围内,两索线虫成虫适宜生活于黑墒偏酸性土质;④尿素、碳酸铵和硫酸铵对  相似文献   

16.
稻飞虱寄生性天敌两索线虫田间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异地多点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稻飞虱寄生性天敌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成虫的田间基数、垂直分布和活力的制约因子。结果表明:①土壤墒情是两索线虫成虫期的主要影响因素。黑墒条件下,成虫基数高、活力强,垂直分布趋向0—10cm耕作层;②免(少)耕和稻茬后越冬作物种植种类对成虫的影响因地而异;③在土壤pH5.45—7.32范围内,两索线虫成虫适宜生活于黑墒偏酸性土质;④尿素、碳酸铵和硫酸铵对成虫有很强的刺激性和不同程度的致死作用,碳酸铵作用最强;⑤三唑酮等11种药剂对成虫无可见影响,杀虫双等其它10种化学农药则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和致死作用;⑥比较测定杀虫双等9种农药对两索线虫成虫的LC_(50)。  相似文献   

17.
三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Monceren、Moncut、Mepronil对Pellieularia sasakii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其毒力顺序是,Monceren≈Moncut>Mepronil。菌核比菌丝对药剂敏感性弱,EC_(50)前者约为后者的25倍。经Monceren处理的Pellicularia sasakli菌丝形态生长异常,分枝增多且极度扭曲,在极度受抑的菌丛上形成少量的菌核。Monceren在50—2.5ppm均表现杀菌作用,Mepronil均表现抑菌作用,Moncut在50—5ppm具杀菌作用,2.5ppm具抑菌作用。 3种供试药剂抑制Pellicularia sasakii侵染作用的顺序是,Monceren≈Moncut>Mepronil;抑制病斑扩展作用的顺序是,Moncut>Monceren≈Mepronil。温室植株测定,Monceren、Moncut残效期达35天以上,Mepronil 24天。供试3种药剂对室内紫外光稳定性顺序是Moncut>Monceren>Mepronil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74~1978年的试验证明:麦类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Schw.)Perch.)的两种孢子,随病残体置于淹水条件下,经18—20天全部失去其发芽力。病菌在以三麦—早稻—后季稻三熟制为主的上海地区,不能在早稻、后季稻水田中越夏越冬,或麦收后侵入水稻,稻收后以菌丝体在稻桩内潜伏越冬。引起稻桩上春季产生麦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初次菌源,不是传自腐生在稻田土表的病菌菌丝体,而主要是来自混在播种材料中的带病麦粒。  相似文献   

19.
在旱秧田、水秧田、旱直播田和水直播田的试验中,播前施用五氯酚钠,每公顷5—20公斤,除草效果不够良好。但在插秧本田的试验中,插前每公顷施用五氯酚钠15—30公厅对防除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和球穗莎草(Cyperus globosus All.)的效果极为良好。以在插秧前一天,每公顷施用30公斤效果最好,对稗草和球穗莎草的防除效果分别达到92.7%和79.6%。插后处理,每公顷施用五氯酚钠15公斤,效果也较好。另外的试验,观察了五氯酚钠不同剂型:颗粒剂、混土、溶液等的防除效果。防除稗草用颗粒剂和混土处理要优于溶液处理;防除球穗莎草则以溶液处理为最好。各处理对水稻均无药害,所有用五氧酚钠处理区的产量均高于不除草区,但较两次人工除草的为低。本文讨论了在秧田和直播田用五氯酚钠防除稗草效果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8个细菌和酵母菌菌株进行了温室和田间小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结果在温室中Y一12菌株防效最高,达94.3%,其它菌株的防效均在65%以上。大田试验以GJ6、YN1和Y一12等3个菌株的防效较高,分别为64.9%、67.9%和5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