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玉米黑粉菌为试验材料,首次发现该菌自然群体内存在抗粉锈宁突变菌株。突变率为1.07~2.29×10~(-6)。测出该菌抗粉锈宁菌株的最强抗性程度为212微克/毫升,此值仅为野生型菌株 ED_(100)的3倍。证实该菌抗粉锈宁菌株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无药条件下培养8个月,87%的药株尚维持抗药性。在无药 PDA 上,抗粉锈宁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玉米黑粉菌的4种交配类型(抗×抗、抗×敏、敏×抗、敏×敏)均存有致病力的交配组合。该菌抗粉锈宁菌株对氧环宁具交互抗性,对苯来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无交互抗性。试验指出应用粉锈宁防治玉米黑粉病,该菌有可能产生田间抗药性,但可能不会形成苯来特那样的严重威胁生产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3.
小麦的种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11个小麦的种和品种上进行的按种试验表明,在接种后8小时内,分生孢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约为60%),并形成附着孢。在抗病的和感病的小麦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没有差异。接种后12小时,在感病的材料上,发现真菌侵入寄主,但在抗病的材料上,发现最早侵入时间,至少要比在感病材料上约晚4小时。接种后36小时,在高感的材料上,萌发的分生孢子有83%已侵入寄主,其中约有70~80%已形成吸胞。在感病、抗病和高抗材料上的侵入率,分别为70,45,27%。形成或开始形成吸胞的分别为55~61,14~27,4~8%。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内,真菌形成的吸胞较小,并有点畸形。在抗病材料的叶面上,真菌的菌丛稀薄,产孢也很少。 相似文献
4.
1998年玉米锈病在成武县大流行。笔者于8~9月份对本地玉米当家品种6个(掖单系列、沈单7号、丹玉13号)和新引进示范品种12个,开展了对玉米锈病的抗性调查。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每个品种调查4块地,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5株,逐株逐叶调查病叶率,目测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玉米锈病严重度的分级以孢子堆面积占叶面积的比例划分:0级,0;1级,1%~5%;2级,6%~10%;3级,11%~25%;4级,26%~40%;5级,41%~65%;6级,66%~80%;7级,81%~100%。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不… 相似文献
5.
作者考察了目前常用的抗虫指标,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抗虫指标作为稻谷抗虫性分级的评定标准,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作者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综合9个抗虫指标,对供试的22个水稻品种抗虫性进行了综合评估。筛选出中87156、花粳2号、665、浙852、鄂宜105、红水糯、HA88377等7个抗虫品种,占供试晶种总数的31.82%;4个感虫品种:Ⅱ优46、秀水48、加42、沪粳 P339,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8.18%。其它被测试的品种仅在某些方面表现一定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品种对茶芽粗腿象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芽粗腿象(Ochyromera quadrimaculata Voss)是江西省春茶期发生的一种重要茶叶害虫之一。鉴于茶树品种对该虫的抗性迄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原学研究证明新疆哈密瓜花叶病主要由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黄瓜花叶病毒(CMV)、南瓜花叶病毒(SqMV)引起,大田发病以 WMV-2为主。研究证明 WMV-2的介体主要为麦二叉蚜、苜蓿蚜、桃蚜、伞形蚜,其次是麦长管蚜、叶虫甲。CMV 的介体有桃蚜、苜蓿蚜、伞形蚜。SqMV 的介体为叶(虫甲)。哈密瓜在田间感染病毒的时间与上述蚜虫开始迁飞的时间有相关性。有翅蚜的发生、消长与田间发病成正相关。6月份降雨量与病害发生,有翅蚜消长成反相关。据五家渠、昌吉等地区调查,WMV-2的自然寄主有蚕豆、豌豆、西葫芦,它们的发病时间比甜瓜早。 相似文献
8.
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同一生态条件下,茶树品种间假眼小绿叶蝉的虫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芽迟的品种一般不易感虫,叶背卷、芽叶节间长的品种较易感虫。嫩叶栅状组织及嫩茎皮层厚角细胞厚度是确定是否抗虫的主导因素,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虫量随嫩叶栅状组织和嫩茎皮层厚角细胞厚度加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当前应用的主要花生品种对叶斑病的抗性,1985年在本所试验田进行试验。用11个品种分为早熟和中熟两组,随机排列于5月5日播种,在各品种中段中行,选取10个主茎做出标记,于6月11日至9月4日每隔7天对病斑种类和发病程度按病斑占叶面面积分为4级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选用抗、感各类的水稻品种(品系)22个,就所考察的13个稻谷物理化学因素彼此相互影响,刚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稻谷在储藏期对玉米象的抗虫机制。结果表明,稻谷开裂率愈大,千粒重越重,则品种就愈有利于玉米象取食;开裂率愈大,谷粒愈宽,谷粒表面颊毛数愈少就愈有利于玉米象的产卵;直链淀粉含量越高,开裂率越大,品种的抗生性就愈低,愈有利于玉米象生长发育;相反,品种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越高,就愈不利于玉米象的生长发育。其它被测试的6个稻谷物理化学因素:谷粒长,谷粒长/宽,谷壳表面突起数,谷壳内、外颖壳厚度和总糖含量对稻谷在储藏期对玉米象的抗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抗性评价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田间条件下,用接种方法评价了一些玉米自交系对第一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抗性。经鉴定抗螟的有L105、75—242、B75、W59E、404、黄早4、A662、C131A和4004等。它们与感虫自交系比分别减少螟虫幼虫57.8、64.4、55.6、37.8、50.0、71.4、64.3、0和20%,茎蛀孔减少68.3、61.9、55.6、38.1、63.8、57.4、72.3、66.0和47.6%,隧道长度分别减少70.1、77.5、53.2、34.6、71.3、76.6、40.7、77.0和32.9%。茎折、穗和穗柄被害比感虫自交系也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玉米象各发育期对磷化氢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磷化氢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lscky)成虫有较强的毒力。玉米象各发育期对磷化氢的敏感性为:成虫>幼虫>卵>蛹,幼虫的耐药力与成虫接近,卵与蛹的耐药力几乎相同,卵、蛹的耐药力比成虫、幼虫约大2倍。因此,磷化氢熏蒸效果检查,不仅应对所有虫态检查,而且应保持储粮中较长时间没有活虫发生;在保持磷化氢有效浓度条件下,增加暴露时间能增效;CT值能全面检查磷化氢实仓熏蒸效果。未来用CT值代替剂量值,对进一步改善磷化氢熏蒸技术和提高药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阐明谷瘟病菌侵入谷子植株及生长对营养条件的要求,利用高抗的毛谷和易感的铁耙子品种作试验材料。用生理生化方法:①用小兰子法测定呼吸强度。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本省不同世代区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一代区和不完全二代区采用大样本单测回归法。一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48克,损失率2.65%。不完全二代区玉米单株每增加1头幼虫,单株产量损失3.78克,损失率3.0%。二代区采用改进的小区对比法。第一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5.15%;第二代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2.35%;一、二代混合,1头幼虫产量损失率3.38%。以玉米螟产量损失为依据,提出了一代和不完全二代区的防治指标及二代区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籼稻品种抗稻瘟病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8个稻瘟病菌稳定菌系,将969个籼稻品种(组合)区分为9个群106个品种型,其中籼A群1号,有166个品种,出现频率最高,抗8个稳定菌系,为主要品种型。在籼A1品种型中选出68个有代表性品种,再用分属于18个小种的30个菌株作了抗谱测定。从中选出一些抗谱广、抗性稳定的抗源品种和可在生产上推广试用的抗病、高产良种(组合)。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不同生物型反应是不相同的。试验结果证实:(1)褐飞虱若虫在敏感性品种上的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抗性品种。在TN_1上,无论那种生物型的生存率均很高;而栖息在Mudgo的褐飞虱若虫,其生存率以生物型2的最高,而生物型1与生物型3的均很低,栖息在ASD_7的若虫,以生物型3的生存率最高。(2)褐飞虱在敏感品种上的后代群体密度显著地比抗性品种的大。生活在敏感品种的若虫,发育进度较抗性品种的快,并且身体较重。(3)在敏感品种取食的飞虱,其分泌的蜜露量较抗性品种的多,生物型2取食Mudgo的和生物型3取食ASD_7的均分泌较多的蜜露。上述结果说明了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机制属抗生性范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