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采用喷雾式流态化液氮速冻及缓冻,探讨了在选用不同的筛板、风速和食品层高,以及不同的冻结温度下松茸的流化状态,冻结速率与解冻后冻品汁液流失率之间的关系等.结果表明:选用开孔率为50%,孔径为5 mm的筛板,用3.0 m/s循环风速对床层高度为6 cm的新鲜松茸进行流态化速冻效果最佳; 建议采用-60 ℃以下温度进行冻结,冻品在-26 ℃冰箱中贮藏9个月后,解冻时的汁液流失率低于4.0%.  相似文献   

2.
低温速冻实现肉品部分玻璃化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汁液流失为主要测试指标,以液氮为制冷工质,在不同降温速度(10℃/min,5℃/min,1℃/min,及0.1℃/min)下,将不同形状的牛肉冻至不同终温(-80℃,-60℃,-40℃,-20℃),然后用自然解冻和冷藏室解冻方法升温至0℃。结果表明,以10℃/min的速率快速降温至肉品玻璃化转变温度-60℃左右范围,可有效地减少汁液流失。相同冻结工艺条件下,形状较小的肉品汁液流失较形状较大者多;对于实现部分玻璃化的肉品,自然解冻比冷藏室解冻汁液流失少。说明液氮快速深冷冻结比普通冻结有利于实现肉品部分玻璃化状态,适当的解冻方式可避免重结晶,从而有效地减少汁液流失量,改善冷冻食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液氮速冻和浸液式速冻对白切鸡食用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常规-18℃鼓风冷冻(AF)为对照,将鲜熟白切鸡分别进行液氮速冻(NF)与浸液式速冻(ICF),中心温度达-18℃后置于-18℃冻库中贮藏1个月,测定不同冻结方法对白切鸡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NF与ICF处理的冻结速率分别约为AF处理的60倍和15倍;NF与ICF的解冻损失分别为3.82%和3.16%,比AF处理均降低30%以上。NF与ICF处理对白切鸡色泽保持效果较好,并延缓冻存过程中pH值的下降,2个处理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为0.55、0.44 mg·kg~(-1)。解冻后的白切鸡与鲜熟白切鸡相比风味物质含量有差异,NF与ICF处理的白切鸡感官评分显著高于AF。[结论]液氮速冻与浸液式速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鼓风冷冻导致的白切鸡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5.
船上液氮速冻技术对金枪鱼保鲜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枪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但肉质鲜度下降较快。以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为研究对象,采用在捕捞船 上液氮速冻,再低温冻藏1 个月的方法进行处理,并与两种传统的直接低温冻藏处理方式进行对比(-18益、-55益), 比较冻结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不同以及样品的K 值、TBA、挥发性盐基氮、质构、高铁肌红蛋白和色差、菌落总数 等鲜度和卫生指标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液氮能够在2 min 内使样品的中心温度迅速降低至-169益,冻结速度是- 18益冻结方式的百余倍,并且用液氮速冻技术处理后的样品各项指标都优于传统的-18益直接冻结,说明液氮速冻方 法对维持金枪鱼的品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菠菜速冻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菠菜速冻加工过程中的漂烫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Vc含量、色差(A*)值、感官分值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这4项指标来确定最佳的漂烫工艺,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处理组合为:漂烫温度100℃,漂烫时间30s,料水比1∶10。  相似文献   

7.
姬松茸栽培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培养料配方、覆土材料、原料处理、栽培方式等工艺进行试验的结果表明:以稻草25%、棉籽壳50%、牛粪21%作主料再添4%的辅料为配方,进行发酵料床式或畦式栽培,采用75%菜园土加25%的粗砂作覆土材料实行覆土出菇管理来栽培姬松茸,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姬松茸是一种正待开发的药食兼用真菌,因其含有抗肿瘤活性多糖而备受关注。利用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超微粉技术将姬松茸子实体粉碎,使其组织细胞高度破坏,提高了多糖的溶出率。  相似文献   

9.
芡实速冻保鲜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芡实米的速冻保鲜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90—95℃、时间1~2min的烫漂处理可显著地抑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能较好地保存鲜芡实米的感官品质;同时速冻芡实米采用注水包装,再进行冻结工艺,其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速冻黄花菜预处理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5):113-116
  相似文献   

11.
青花菜的速冻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青花菜速冻工艺对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漂烫工艺和不同速冻方式速冻对青花菜中Vc、叶绿素含量,过氧化酶及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随着漂烫处理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过氧化物酶失活率提高,但同时青花菜的褪色明显,Vc的损失也随之增大。青花菜经深冷冰箱、鼓风速冻机、液氮超速冻结3种冻结方式冷冻后,深冷冰箱速冻方式对青花菜品质变化的影响最小,表现为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碳氮源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29-429,431
研究了 7种碳源、7种氮源及 8种碳氮比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松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果糖 ;最适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 ;最适碳氮比是 40∶1。  相似文献   

13.
采用纳米TiO2作为催化剂进行光催化氧化,以CODCr去除率为衡量处理效果的指标,对油田压裂废液进行深度处理。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各因素对处理压裂废液效果的影响,其中TiO2用量、初始pH值、反应时间、光强为主要影响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光距为150mm、TiO2用量为1800mg/L、初始pH为4、反应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CODCr去除率可达96.6%。  相似文献   

14.
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改变氮肥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品种的方式探索了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最优模式。试验探索了在农户习惯—高氮肥(260 kg/hm2)一次性施用的基础上,采用树脂包膜控释肥料脲酶抑制剂减氮30%并保持一次性施用的技术模式,以及减氮30%但利用配方肥和尿素或硝酸铵钙分次施肥的技术,并且探索了在六叶期和十一叶期追肥的优化潜力。通过对比氮养分的吸收累积状况、子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等,对黑土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施氮技术模式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农户习惯施肥方式下,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最低,分别为30.6%和17.8 kg/kg,产量水平也很低,居于7个处理中的第5位;控释肥一次性施用相对于农户习惯施肥处理,产量增加7.5%,氮肥利用率提高5.0百分点;脲酶抑制剂一次性施用产量较农户习惯下降1.8%,但是氮肥利用率提高5.7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4.3 kg/kg;分次施肥处理与农户习惯相比,氮吸收累积量增加1.0%~17.8%,产量增加5.7%~8.0%、氮收获指数提高0.02~0.04,氮肥利用率提高17.6~20.5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8.6~9.8 kg/kg。综上,减氮30%并利用硝酸铵钙在十一叶期分次施肥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15.
液氮充注气调保鲜运输试验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液氮充注气调时瞬间冷能释放大及气调保鲜环境均匀性要求高等特点,结合液氮充注气调装置、加湿装置、温控机组、换气装置等的结构特点,采用有机玻璃设计加工了基于压差的厢体结构。该平台可调节回风道长度、开孔隔板开孔率、汽化盘管长度、通风风速、箱体气密性等参数;开设厢体后门方便货物堆栈,开设厢体前门便于调节设备工作参数;厢门开启处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密封,气密性良好。该试验平台可调节保鲜厢体内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等参数,为液氮充注气调保鲜运输装备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金  何永明 《油气储运》1994,13(3):23-26
介绍了在丙烷致冷工艺的研制开发、设计、生产实践过程中对这一新技术的认识,阐述了丙烷致冷工艺的特点,通过与其它致冷工艺作比较,认为丙烷致冷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轻烃收率高、适应性强、操作弹性大等优点,提出在以回收C3^+组为目的天然气轻烃回收装置设计中,当原料气组成中C3^+组分的含量达到250g/m^3(标)以上时,推广应用丙烷致冷工艺是合理的。在肯定丙烷致冷工艺所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  相似文献   

17.
胡林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097-9098,9100
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现有处理技术主要有物化法(吹脱、萃取、沉淀等)和生物强化处理,各种技术均有成熟规范和工程实例,但能耗、效率和二次污染问题始终限制着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新技术中超声技术和电化学法的能耗也较高,其研究方向在机理和过程;高级氧化去除氨氮的过程仍在研究的起步阶段,过程和影响因素均不明;而微波技术由于节能高效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是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可行方案,但仍需解决微波设备与处理水量的放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应用^15N示踪法探讨烟草对氮素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