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农业干旱程度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指出目前各评估指标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干旱评估指标最重要的是应正确反映干旱给农业造成的损失大小的思想,并以此建立了农业干旱评估指标的量化模型,即农业干旱评估指标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该指标不仅能定量计算而且能较准确的反映干旱给农业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农业干旱研究中,土壤墒情的模拟与干旱程度的动态评估常常是独立进行的,二者并没有统一起来。基于此,建立了田间土壤水分平衡模型,通过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模拟农业干旱过程。为了将土壤墒情模拟与农业干旱的动态评估统一起来,引入了阶段性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通过干旱缺水对农业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反推得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应的干旱程度和缺水权重,从而将土壤墒情模拟与农业干旱评估结合起来,达到农业干旱动态模拟与评估的目的,为从土壤墒情状况实时动态评估农业干旱程度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方法。最后将提出的模型方法结合某灌区进行了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干旱分区及农业旱灾风险区划的方法,并在云南省开展了应用研究。选取流域地貌特征指数、多年平均干旱指数和75%保证率年降雨量负距平百分率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省进行干旱自然分区进行了研究;将干旱分区成果作为旱灾风险区划指标之一,综合考虑旱灾风险危险性、脆弱性及易损性因素建立了旱灾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并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进行了云南农业旱灾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滇东北是干旱易发区,滇西南是干旱轻发区或少发区;滇东北属于旱灾高风险区,滇西北属于旱灾低风险区。分区成果与云南省的历史干旱情况基本符合,表明基于主成分的干旱自然分区和基于构成要素的旱灾风险区划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DSI指数的干旱与冬小麦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0—2012年MODIS ET/PET和NDVI数据集构建干旱指数(DSI),监测山东省和河南省冬小麦主产区的农业干旱,并在地级市尺度上进一步评估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9月—2011年2月山东省特大干旱过程显示的DSI不仅能监测气象干旱,还能较好地反映农业干旱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以及时间上的演变。不同冬小麦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同,灌浆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干旱致使土壤水分亏缺,影响了作物正常的灌浆强度,进而导致作物减产;其次是拔节期;返青期干旱对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传统的农业干旱监测主要是基于气象和水文数据,虽然能提供监测点上较为精确的干旱监测结果,但是在监测面上的农业干旱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目前在轨的卫星传感器感测的电磁波段涵盖了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等波段,为区域尺度农业干旱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充分利用卫星遥...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业干旱对多尺度气象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力  粟晓玲  冯凯 《节水灌溉》2020,(2):102-108
基于气象站点和卫星遥感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分别表征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利用统计方法和Arcgis技术分析了甘肃省气象及农业干旱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最大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对VCI指数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气象干旱在春、夏、秋及生长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陇东地区、河西地区、陇东与河西地区、陇东地区。大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呈增加趋势,而农业干旱呈减缓的趋势。农业干旱发生频率表现出西北部和东部高,中部和南部低的空间格局。SPEI与VCI相关性特征表明,空间上SPEI与VCI在林地和草地的相关性最大;时间上VCI指数与SPEI-3相关性最大,即农业干旱对3个月尺度的气象干旱响应最灵敏。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的农业防旱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广东省不需要设施农业尤其是设施大棚,因为广东气候高温高湿,作物生长快,没必要投入用于农业设施的那部分资金。那么农业设施是不是真的可有可无?对于现代农业而言,设施农业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它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一场干旱引发的思考2005年,雷州半岛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新华社当时的报道称,干旱造成了超过120万亩的农作物受灾,82万人的饮水发生困难。10年后的2015年,雷州半岛再度遭遇干旱,参考消息称,  相似文献   

8.
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最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较严重。分析了我国农业干旱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经济损失大、突发性和季节性较强的特点,从农艺技术、化学调控措施、节水灌溉技术与应急抗旱装备等方面,探讨了目前我国农业应对旱灾的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对干旱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我国农业应对干旱灾害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加强对农作物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加强研发适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应急性抗旱装备,大力开展抗旱预警技术研究与防控预案制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项城市近些年来的干旱情况,对该地各季干旱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干旱灾害的防御对策,以确保农业高产丰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阜新市阜新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1—2021年降水量、土壤墒情气象观测数据、农业气象干旱灾情及人工增雨相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阜新市干旱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降水量分布及其与干旱相关性、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人工增雨作业能力及其对缓解农业干旱的作用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科学开展人工增雨有效措施,旨在为阜新市科学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地面水资源总量、有效缓解农业干旱和减轻农业干旱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一、地膜应用现状及残留危害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十年十旱是当地真实写照,干旱也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宁夏中南部地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旱作农业技术,对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地膜覆盖面积连年增加,到2013年全区地膜覆盖面积达186万亩,其中全膜覆盖141万  相似文献   

12.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目前世界耕地的42.9%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在世界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度发达的旱作农业技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作了巨大努力,其中  相似文献   

13.
干旱是安徽省淮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特征、干旱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气象干旱指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排频和连续无雨日数)、农业干旱指标(土壤相对湿度)和水文干旱指标(地下水埋深)建立了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并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对应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不同干旱等级(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的划分标准。最后对安徽省淮北地区典型干旱年份的干旱状况进行评判和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干旱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划分标准能够真实地反映区域干旱状况,弥补了单一干旱指标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的发展着眼,结合我国这些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实际,论及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划分、旱象与灌溉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为巩固、发展我国的灌溉农业提出了目前需要付诸实施的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模拟,基于蒸散发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SI)作为评价农业干旱强度的指标,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去趋势分析评估了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间华北平原北部农业干旱强度大于南部,且随着冬小麦发育,其农业干旱强度逐渐降低;夏玉米生育期间,华北平原进入雨季,整体较为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农田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在冬小麦/夏玉米生育中期大于生育初期和末期,其中农业干旱的空间变异性对冬小麦NEE的解释力在3月最大(q=0.681),对夏玉米NEE的解释力在8月最大(q=0.792)。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加重,若不考虑籽粒碳含量,麦田和玉米田从强碳汇变为弱碳汇,若考虑籽粒碳含量,则其最终转变为碳源。  相似文献   

16.
农业干旱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业干旱概念和作物水分代谢过程,从驱动因素对作物水分收入和支出影响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二大驱动因素对农业干旱形成的驱动机制,探讨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农业干旱(包括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从孕育、缓冲、开始、发展到解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宁夏中部,面积占全区的近1/2,人口占全区的1/4,是自治区三大分区之一.区域最大的优势是土地、煤炭资源丰富,是自治区未来的工业化布局的重点地区.区域最大的问题是缺水,是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与关键地区.主要有:①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②农村人畜饮水缺水严重.③中部干旱带粮食缺水和水生态环境修复缺水.④近年来随着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干旱带扬黄灌区的用水效率和效益.是破解中部干旱带的一道难题,结合干旱带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推行的硒砂瓜种植,大力发展节水补灌农业,是解决中部干旱带节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为中部干旱带构建起了节水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了中部干旱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农业用水面临双重危机。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农业溉灌用水的浪费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旱区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发展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要;是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是促  相似文献   

19.
适于黄土丘陵区的集水农业工程□刘森赵联军集水农业新思路水资源的匮乏,直接制约着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由于干旱是主要矛盾,人们在寻找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水资源上,于是便出现了集水农业。什么是集水农业呢?把...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干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严重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用水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基于中国气象局全球陆面再分析产品,提取了贵州省月尺度土壤含水量数据,计算了月尺度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评价了该指数对农业干旱识别的适用性、对历史典型干旱过程模拟的准确性,分析了干湿长期演变趋势,统计了干旱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结果表明:月尺度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对研究区干旱的表征结果与中国水旱灾害公报的记录情况基本相符,不仅干旱历时描述准确,而且干旱强度判别合理;月尺度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具备较好的干旱过程监测能力,不仅能准确地模拟干旱发生、发展直至消除的全过程,而且还能实时地反映旱情的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尤其是对重旱以上旱情过程监测方面精度更高;贵州省干湿演变规律特征明显,即自西向东呈现出由湿变干的总格局,其中,变湿地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部,而东南部等地变干趋势显著;贵州省干旱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冬两季,其中,西北地区多发于1月份,东部及东南地区干旱多发于2月份,中部地区干旱多发于3月份与4月份,西南地区干旱多发于4月份。研究成果可为贵州省农业干旱评价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