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沼虾的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端壶腹和雄性生殖孔组成。精巢外被一层结统组织膜,内为许多生植小管,小管壁包括生精上皮和管壁上皮,生精上皮不断向管腔内增殖,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雄性生殖细胞,输精管分为前输精管(细段)、中输精管(螺旋段)和后输精管(直段),其管壁均由高柱状上皮和矮柱状上皮构成,具有分泌功能;端壶胞壁肌肉层厚,其它结构与输精管壁相仿。精巢的发育季节性明显。  相似文献   

2.
日本沼虾的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端壶腹和雄性生殖孔组成。精巢外被一层结统组织膜,内为许多生植小管,小管壁包括生精上皮和管壁上皮,生精上皮不断向管腔内增殖,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雄性生殖细胞,输精管分为前输精管(细段)、中输精管(螺旋段)和后输精管(直段),其管壁均由高柱状上皮和矮柱状上皮构成,具有分泌功能;端壶胞壁肌肉层厚,其它结构与输精管壁相仿。精巢的发育季节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技术,对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外被结缔组织膜与生殖上皮。日本沼虾的卵巢发育具有明显的色泽与体积的变化,根据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将其划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和恢复期5个时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卵黄发生后期4个时期。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曰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卵母细胞,胞质嗜酸性,早期含卵黄颗粒,后期转变为卵黄块,核位于卵母细胞中央曰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为成熟期卵母细胞,体积长足,核移动到卵母细胞周边,最终核生发泡破裂,核膜消失,卵周围滤泡细胞层变得极薄,等待排卵。  相似文献   

4.
武湖日本沼虾卵巢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是我国淡水虾中的重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繁殖生物学是必要的。对日本沼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研究已较深入,但对卵巢发育的研究还很薄弱。本研究选取武汉市黄陂区面积为2 000 hm2的武湖为采样点,运用生态学和组织学等方法研究大水面日本沼虾卵巢的发育,旨在丰富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内容,为大水面合理利用日本沼虾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研究了日本沼虾幼虾(体长为2.0~2.5cm)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平均死亡时间(MST)、半数死亡时间(ST50)、半致死盐度(MLS)以及生长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在盐度为32、34、36条件下的MST分别为19.63、6.63、2.93h;在盐度为30、32、34、36条件下的ST50分别为26.67、11.27、2.60、1.53h;MLS-24、MLS-48、MLS-72、MLS-96分别为30.71、26.66、26.31、25,80;当盐度为12时,日本沼虾幼虾的增长率和增重率最高。这说明日本沼虾的耐盐性较高,能在盐度较高的水域中养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丁香酚对日本沼虾的麻醉效果。在不同浓度(100,200,300,400和500mg/L)和不同温度(17,22和27℃)条件下,观察日本沼虾的麻醉状态和苏醒状态,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0.05):日本沼虾进入麻醉状态所需的时间(麻醉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所需时间(苏醒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加长,随麻醉温度的升高和而缩短;苏醒后第14d统计,各实验组存活率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P<0.05):对于麻醉效果的影响,不同的麻醉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麻醉温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恢复效果的影响,麻醉浓度100mg/L和200mg/L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浓度400mg/L和500mg/L之间差异也不显著,麻醉温度17℃和22℃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丁香酚对日本沼虾的麻醉效果良好,是一种合适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7.
镉对日本沼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d2+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的方法测定Cd2+对日本沼虾的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以96h的半致死浓度为最高浓度设置5个浓度组进行急性胁迫实验,测定日本沼虾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结果]24℃下Cd2+对日本沼虾的24、48、96h的LC50值分别为0.038、0.022、0.019mg/L。在几个Cd2+浓度梯度胁迫下,SOD、GPT和GOT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随Cd2+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2+对日本沼虾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日本沼虾孵化前后复眼发育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复眼内小眼折光系统包括角膜、角膜细胞及晶锥,晶锥周围有虹膜色素细胞分布。从产卵后第16 d到第Ⅰ期状幼体,小眼角膜厚度和晶锥直径逐渐增大,角膜细胞内细胞器数量逐渐增多;晶锥内电子致密颗粒区域由6块融合为4块,晶锥末端附近出现第8个小网膜细胞。(2)小眼感光系统由8个小网膜细胞组成,小网膜细胞伸出微绒毛组成“十足目型”感杆束,感杆束周围围绕一层较薄细胞质,胞质内外可见胞饮小泡及膜下储泡囊。随着胚胎发育,感杆束直径逐渐增大,小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逐渐增多,并出现多囊体、板膜体、色素颗粒等结构。(3)胚胎发育过程中,小网膜细胞分化过程如下:产卵后第16 d,感杆束周围7个小网膜细胞间空隙较大,中间被第8个小网膜细胞4个分叶隔开,细胞内出现远端色素颗粒;第Ⅰ期状幼体,第8个小网膜细胞位置上升,其它7个小网膜细胞相互间排列紧密,细胞内出现大量近端色素颗粒。  相似文献   

9.
日本沼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解剖镜和显微镜下对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根据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以及膜内溞状幼体期。日本沼虾卵裂属于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之间的过渡类型,无囊胚腔。3对附肢原基在前无节幼体期形成,胚胎在前溞状幼体期腹部开始分节,复眼色素也在前溞状幼体期出现,随后复眼色素区域逐渐增加,到膜内溞状幼体期孵化时复眼结构成熟。腹部分节和复眼色素的出现表明胚胎进入前溞状幼体期。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由于附肢的形成和分化,与前几个时期相比,胚胎发育的最后4个时期所持续的时间较长。研究亮点:针对日本沼虾胚胎无节幼体期和溞状幼体期划分目前存在的争议,通过胚胎外部形态与组织切片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再研究,澄清了这两个时期的划分。同时,阐明日本沼虾卵裂类型,并分析了日本沼虾发育时间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沼虾领域行为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日本沼虾的摄食、繁殖和栖息领域行为生态.结果表明,食物丰富时,摄食领域行为明显缩小;食物匮乏时,摄食领域行为扩大.在繁殖前和繁殖过程中,日本沼虾的雄性繁殖领域行为明显,表现出争夺和博弈.抱卵虾也具有一定的领域行为,但不表现出争斗和博弈.栖息时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表现出栖息领域行为.  相似文献   

11.
日本沼虾对饲料赖氨酸的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0%酪蛋白和5%明胶提供全蛋白氨基酸的基础上,用晶体氨基酸赖氨酸调节7个饲料赖氨酸水平(0.85%~2.95%),并以晶体天冬氨酸和谷氨酸(1∶1)补偿调节百分比;其它饲料氨基酸分别用晶体氨基酸调节到40%的日本沼虾肌肉蛋白中各氨基酸含量的水平,配制7种精制试验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0.13 g的幼日本沼虾7周。结果表明,用不同试验饲料喂养日本沼虾7周后,虾的存活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赖氨酸水平对虾体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虾体增重随饲料赖氨酸上升到1.90%不断增大,但超过此值后不再有显著变化。摄食饲料赖氨酸水平为1.55%~2.60%的试验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摄食饲料赖氨酸水平为0.85%的试验组。以虾体增重为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为:占干饲料的1.91%,占饲料蛋白的5.41%。并以此为基准,以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为参考,估算了其它各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分别为:精氨酸1.83%、组氨酸0.52%、异亮氨酸1.13%、亮氨酸1.80%、蛋氨酸0.66%、苯丙氨酸0.99%、苏氨酸0.81%、色氨酸0.27%、缬氨酸1.11%。  相似文献   

12.
用光镜研究了日本沼虾胚胎及幼体复眼外形和组织结构发育过程。外形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发育到第8d,胚胎中出现点状复眼色素;9—11d。点状色素逐渐连成线状,厚度逐渐增加;12—13d,色素区明显。经戊二醛固定复眼区为枯红色;第14d,小眼开始出现,随着胚胎发育,色素区越来越明显,小眼数量也越来越多,至第1期溞状幼体,复眼内小眼发育已较完善。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发育第8d,胚胎内复眼原基区可见两层细胞,表层为眼基细胞,内部为神经细胞;9—10d,眼基细胞开始纵向分裂,形成放射状细胞簇;第16d,复眼内小眼结构已十分复杂,小眼由角膜、角膜细胞、晶锥、晶锥细胞、虹膜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日本沼虾末期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水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末期幼体蜕壳变态过程、变态率、存活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5~26℃是日本沼虾蚤状幼体最后1次蜕皮变态的最适水温;30℃以上时多数幼体会产生明显的热应激行为反应;水体振动、强对流等环境刺激可提高幼体兴奋,引发高死亡率;29℃以上高水温培育的青虾幼体品质偏低,末期幼体蜕皮变态后3 d的总存活率小于20%。  相似文献   

14.
以体重0.672~4.827g的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和3.678~43.163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试验对象,研究这两种虾的胃容量及其与体长、体重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胃容量随着体重和体长的增加而增加;将日本沼虾、雄性克氏原螯虾和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胃容量(y)和体重(x)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方程式:y=0.021 5x+0.006 5(r2=0.948 5),y=0.044 7x-0.008 5(r2=0.964 8),y=0.043 6x+0.0519(r2=0.978 7);3.009~4.827 g的日本沼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0.672~2.811g的个体,12.967~42.071g的雄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显著小于3.678~9.754 g的个体,不同规格的雌性克氏原螯虾比胃容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用光镜研究了日本沼虾胚胎及幼体复眼外形和组织结构发育过程.外形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发育到第8 d,胚胎中出现点状复眼色素;9~11 d,点状色素逐渐连成线状,厚度逐渐增加;12~13 d,色素区明显,经戊二醛固定复眼区为桔红色;第14 d,小眼开始出现,随着胚胎发育,色素区越来越明显,小眼数量也越来越多,至第1期氵蚤状幼体,复眼内小眼发育已较完善.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发育第8 d,胚胎内复眼原基区可见两层细胞,表层为眼基细胞,内部为神经细胞;9~10 d,眼基细胞开始纵向分裂,形成放射状细胞簇;第16 d,复眼内小眼结构已十分复杂,小眼由角膜、角膜细胞、晶锥、晶锥细胞、虹膜色素细胞、小网膜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6个地理种群(微山湖、洪泽湖、太湖、龙感湖、洪湖、珠江)的日本沼虾各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筛选出的18个引物中共检测到201个位点,大小在100~2000bp之间.多态位点141个,多态位点比例70.15%;各种群的多态位点数为30~99不等,多态位点比例为21.13%~55.93%.日本沼虾中国不同地理种群的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2446,各种群内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1132~0.2071.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1695~0.2950.日本沼虾6个地理种群的两两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Gst值在0.2116~0.4442之间.种群间总的遗传分化指数Gst0值为0.4858,Nm值在0.6257~1.8628之间,表明日本沼虾种群间已经发生显著或重要分化.同时发现OPX-830bp、OPI-360bp为珠江种群区别于其他种群的特征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洪湖种群与龙感湖种群,洪泽湖种群与微山湖种群分别先聚在一起,再与太湖种群聚类.最后与珠江种群聚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 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 d、(24.0±1.0) d和(19.3±0.6) 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 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 d,比26℃组提前了约17 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质量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8.
Cu~(2+)对日本沼虾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日本沼虾重金属中毒死亡的机制,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线内插法,计算Cu2+对日本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通过胁迫试验,测定日本沼虾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结果]24℃条件下Cu2+对日本沼虾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189、0.134、0.1230、.110 mg/L。随着Cu2+浓度的增加,日本沼虾肌肉中SOD活性逐渐降低。Cu2+能明显抑制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中GPT和GOT活性,且随着Cu2+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结论]Cu2+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较强。Cu2+可能是通过影响日本沼虾体内的酶的功能而损害其各种生理活动,从而使虾体受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日本沼虾对消毒剂二氧化氯的耐受性.试验采用静水试验法,共设10组浓度梯度(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 mg/L),每组梯度设4个重复,在试验过程中记录每组浓度梯度日本沼虾的中毒症状和死亡尾数.结果表明,随二氧化氯浓度的升高,沼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在24、48、72、96 h二氧化氯对日本沼虾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88.06、120.21、33.33、13.33 mg/L,二氧化氯对日本沼虾的安全浓度为3.46 mg/L.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饲养水温条件下日本沼虾的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19℃、22℃、25℃和28℃水温条件下的50%致死时间分别为饥饿23d、20d、14d和11d;100%致死时间分别为41d、38d、29d和27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