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大豆抗(耐)胞囊线虫病品种及其系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国内外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取得了较大成绩.汇总我国自1978年以来所审定的大豆抗(耐)胞囊线虫病品种,系谱分析了其抗病基因来源,指出了我国抗病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抗病品种抗性单一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新的抗源或新型抗病基因是拓宽抗病品种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并就未来研究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且发生最普遍的病害,对大豆产量影响极大。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介绍了我国大豆胞囊线虫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晋豆31号是通过杂交育种,利用抗大豆胞囊线虫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程序,系统选育而成.2003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进行抗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鉴定,其抗性为抗病,2003-2004年参加山西省大豆中晚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为200 kg/667m2左右.该品种为我国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的新突破,适应山西中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同类地区,特别是胞囊线虫重病区春播及南部地区夏播.  相似文献   

4.
关于稳定和发展黑龙江大豆生产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在黑龙江农业生产中居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正面临着危机。做大做强是黑龙江大豆的主要出路。所以必须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质量,其中以提高单产为关键。论述了影响黑龙江大豆面积稳定和单产提高的主要障碍是大豆重迎茬及大豆胞囊线虫病,建议要稳定和发展黑龙江大豆生产,必须解决大豆胞囊线虫问题,介绍了控制大豆胞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线虫品种的培育及应用,也提出了加强针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病育种、应用及相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害虫,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由多个基因控制,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对于SCN抗病品种的选育至关重要.该文对包括基于QTL定位获得的rhg1和Rhg4抗性位点、基于比较基因组获得的线虫抗性基因Hs1pro-1同系物类的GmHs1pro-1和基于基因芯片获得的SCN抗病候选基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SCN的抗病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育成抗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及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侵染力的变异,于2005~2008年,应用黑龙江省发生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及已经通过鉴定的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哈尔滨小黑豆、灰皮支等8个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Lee68为材料,进行抗病基凶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选择作用研究.在盆栽条件下,强迫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代,选用5个标准鉴定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重新鉴定经抗病基因选择后的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原来为3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抗线虫1号、抗线虫2号、抗线虫3号、抗线虫4号、抗线虫5号上连续选择10代之后,变为6号小种;经在厌皮支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0号小种;经在Peking上选择之后变为14号小种,经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5号小种.上述鉴定结果说明,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种群体,经过在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后,形成新的生理小种,并使原扰病品种变为感染品种,认为在生产上采用轮作方式是保持抗线品种抗性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发展趋势争抗线虫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演变的选择作用的论述,阐述了大豆抗线虫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豆孢囊线虫抗源筛选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我国自70年代以来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筛选,抗性遗传及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豆孢囊线早抗源筛选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文馥 《大豆科学》1998,17(1):79-82
本文概述了我国自70年代以来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筛选,抗性遗传及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SCN3)是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的优势生理小种、危害较为严重,目前我国大豆生产上缺少抗病品种;然而常规育种方法培育抗性品种存在准确性差、遗传进程慢的缺点,因此分子辅助育种已成为培育抗性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东农L-10为试验材料,克隆了抗病候选基因GmRSCN3-2的全长序列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XSN-HA/GmRSCN3-2,进而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大豆材料来验证该候选基因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候选基因GmRSCN3-2在转基因植株阳性根内的平均雌虫数与空白对照植株根内的平均雌虫数存在显著差异,即GmRSCN3-2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具有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拮抗大豆胞囊线虫根瘤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传统筛选生防根瘤菌的方法进行了改良,建立一种新的生防根瘤菌筛选体系—半根瘤法。利用此法结合根瘤菌回接结瘤鉴定,从全国7个省市土样诱集到的根瘤中,筛选出23株根瘤菌。分别测定其菌悬液、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J2的作用。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5株根瘤菌菌悬液及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J2具有较高击倒率,分别为Snb21、Snb53、Snb92、Snb166和Snb711;处理72 h后,菌株Snb166和Snb711对大豆胞囊线虫J2具有较高致死活性,其中Snb166发酵液72 h处理J2致死率最高,达到84.27%。  相似文献   

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朱艳  陈立杰  段玉玺 《大豆科学》2007,26(2):208-212
研究四种耕作方式(连作、轮作、水田改旱作和撂荒)对大豆苗期胞囊线虫群体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连作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数量显著增加,撂荒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积累数量最少,其次是水改旱和轮作.连作可促进大豆根上和根内胞囊线虫数量显著增加,随连作年限增加,根内胞囊线虫数量也显著增加.轮作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较连作少,但高于水改旱和撂荒,其中在3种轮作方式中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土壤中胞囊数量积累最少,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也较少.水改旱条件下,根上和根内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数量都很少.撂荒条件下,根上未发现胞囊线虫,而且根内胞囊线虫发生也很少.大豆种衣剂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或干扰胞囊线虫的孵化与侵染.  相似文献   

13.
在接种我国大豆产区主要流行SMV株系SC-3及SC-7和SCN 1号生理小种的条件下,对新育成的参加2004~2007年围家及江苏、北京、山东等省市大豆区试的品种分别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抗SMV鉴定的334个品种中,对SC-3抗性较好(高抗和抗病)的品种数有148个,占参试品种数的44.31%;对SC-7抗性较好的有71个,占参试品种数的21.26%.同时对2个株系抗性表现较好的有55个,占参试品种数的16.47%.这些抗性较好的品种既町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用于抗病品种选育和与抗性相关的研究.研究还显示,来自于西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的参试品种一般抗性较好.抗SCN鉴定的193个大豆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25个,占12.92%.汾9877.10、邯601、蒙9793-1、沧豆九号等7个品种兼抗sMV和scN 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续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分化、大豆抗胞囊线虫机制、大豆胞囊线虫发生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作物根系分泌物及其与作物连作障碍和线虫卵孵化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1株系抗性的遗传及基因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危害大豆的产量和质量.SC-11为我国黄淮夏大豆区以及北方春大豆区SMV主要流行株系.研究大豆品种对SC-11的抗性遗传方式,不同大豆材料对SC-11抗性位点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齐黄1号对SC-11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C-11)控制;齐黄1号、齐黄22,广吉和早熟18对SC-11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经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齐黄1号抗SC-11的位点RSC-11位于F连锁群,与SSR标记Saull4、Satt334、Sat_234和Sct_033紧密连锁,距离分别为11.1 cM、8.9 cM、4.6 cM和4.7 cM;选取F连锁群上亲本间有多态的18对引物构建了F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全长254.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3.41cM.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Two PCR based markers tightly linked to Cre1 and Cre3 resistant genes against the Cereal Cyst Nematode (CCN, causal agent Heterodera avenae)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 number of diploid, tetraploid and hexaploid wheat germplasm consisting of obsolete, advanced lines and new cultivars from the Turkish National Breeding Program and the joint TURKEY CIMMYT ICARDA International Winter Wheat Improvement Program.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landraces and wild relatives of wheat collected from the Turkish side of the Fertile Crescent, the centre of origin of cereals, were included. None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tested positive for either marker except the land race Sardari which originated from neighboring Iran was found positive for Cre1 gene. Combining both of these molecular markers in one assay for fast and cost-effective screening of the germplasm was not effective, so marker genotyping with germplasm was realized using each primer alone. Most work that has been reported is on the CCN species H. avenae, however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in Turkey is the closely related H. filipjevi. In vitro resistance assaying for this species indicates that Cre1 is a moderate source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H. filipjevi population, however Cre3 gene appears ineffectiv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larger pool of a range of germplasm should be screened for Cre1 in Turkey. Furthermore, the landrace Sardari could be used as a parent to deploy CCN resistance in to genetic background of Turkish bread wheat cultivars with a targeted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ackcrossing approach.  相似文献   

17.
大豆菌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由于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难于防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对于大豆菌核病抗性种质资源的鉴定是抗性机理研究、基因定位及抗病育种工作的重要基础,文章对大豆菌核病资源鉴定中涉及的接种体(菌丝、孢子和菌核)的培养、植株不同部位的接种鉴定、草酸鉴定、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测定及田间鉴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并针对接种体的选择、环境条件对发病的影响及田间与温室鉴定结果不一致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大豆菌核病抗性资源的筛选,菌核病发病机理及抗性基因的定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黑龙江省不同抗病类型的大豆品种,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研究了病毒病侵染条件下,不同抗病类型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MV侵染条件下,感病品种ABA含量急剧增加,ipA含量降低;而抗病品种ABA含量、GA/ABA比值低于自身对照,ipA含量增加。由此证实:内源激素的变化和平衡对大豆抗病性诱导产生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