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生殖生长时期,去荚植株的比叶重随生育进程增加的幅度较大,但叶片光合速率和全N含量(%)在去荚后短期内低于对照,随后尤其R_7和R_8期则显著高于对照。去荚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鼓粒末期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光呼吸速率。 荚果生长在一定时间内确能提高叶片光合速率,鼓粒末期叶片光合速率的明显降低是衰老的主要征状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豆叶柄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柄是连接茎和叶片的器官。在决定叶片角度、植株冠层结构以及同化产物的运输和贮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iha和Brun观察到大豆去荚后,叶柄是贮藏淀粉的主要器官。Auckland认为大豆叶柄长度和比叶柄重可能是高产大豆品种的重要筛选指标。目前尚未见到关于大豆叶柄生长和形态解剖特征的报道。我们于1984—1985两年测定了九个大豆品种的叶柄生长进程、解剖特征以及植株不同节位叶柄长度、叶柄直径和比叶柄重的变化,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中国辽宁省与美国地理纬度相近、结荚习性相同的中国和美国大豆品种各4个,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株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大豆高产的株型特征.结果表明:美国大豆品种的节间较短、株高较矮,分枝数较多.美国大豆品种的叶片性状比较好,下部叶片为卵圆形,由下向上叶片逐节变长,中上部叶片较细小.美国大豆品种的荚数显著多于中国大豆品种,而百粒重却显著低于中国品种.在荚粒分布上,美国品种植株上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小,下层荚粒所占比例较大,在同等种植条件下,美国大豆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中国品种.  相似文献   

4.
Gm HAP3-17基因是一个与At HAP3-1同源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利用超表达Gm HAP3-17大豆,在模拟干旱条件下以及田间干旱试验下进行了转基因大豆的抗旱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棚盆栽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大豆H16、H18、H26比野生型大豆WT根系发达,主根长且侧根较多,植株生长状态比对照好,叶片枯萎发生较迟、程度较轻。转基因大豆与野生型相比,MDA含量低,叶片伤害度较轻,叶片含水量较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田间自然干旱胁迫下,转基因大豆同样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状况,较低的叶片伤害度和较高的叶片含水量。在自然干旱条件下,与野生型大豆相比,转Gm HAP3-17基因大豆表现为根系发达、扎根深、侧根多,增加了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H26株系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均比野生型提高明显,表现出了显著的产量优势。上述结果表明:GmHAP3-17基因具有正调控干旱的功能,因而该基因将成为培育抗旱转基因作物的一个有效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
关于北方夏大豆株型结构问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射光量的绝大部分被大豆群体冠层上部截消。叶面积系数在3—4,植株中、下部受光量即相当恶劣。与透光性关系密切的形态性状有叶片大小、植株收敛与开张、植株高矮、结荚习性和叶柄长短等。 影响产量并有足够增量效应的性状有单个叶面积系数生产效率、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在产量结构因素中,株荚数足增重的基本性状。每节荚数的多少与株荚数关系十分密切,是一个具有潜在增产能力的性状。秕荚的产生与荚数多少基本无关,然而籽粒大小却随荚数增多而呈变小规律递减。 影响产量结构因素的形态性状有节数、株高和茎秆重量。株高70—85厘米较为适宜,90厘米以上经济性状变劣。因此在北方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要具备植株中高、节短、荚密、茎重大、经济系数较高和单个叶面积系数生产效率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基因型。 本研究是在育种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主要为探索北方夏大豆的株型结构、形态性状、经济性状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从而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炸荚是大豆的一种自然特征属性,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转大豆炸荚相关基因GmAGL8的T_1代植株为材料,继续繁育获得T_2和T_3代;采用PCR和RT-q PCR检测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基因遗传稳定性和表达情况分析;并以野生型中黄10号为对照,对大豆炸荚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阳性率T_1代为87.5%,T_2和T_3代均达到100%,说明GmAGL8基因已基本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RT-q 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中GmAGL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植株,且各转基因植株之间表达量具有差异性。对T_1、T_2和T_3代植株炸荚率进行了统计,不同世代转基因大豆的平均炸荚率为9.09%,而非转基因大豆炸荚率为83.3%,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之间炸荚率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GmAGL8基因已基本实现在大豆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并正常表达,表型鉴定结果初步证明了GmAGL8基因与大豆炸荚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7.
“垦丰9号”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大豆育种室育成,2002年经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多年的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植株繁茂,秆韧性强,荚密粒多,脂肪含量高,高产稳产的特点。是适应范围广,推广种植前景好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蟛蜞菊对花生和其它作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蟛蜞菊对花生和水稻等作物生长及对花生、水稻、菜心、大豆、白菜等作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蟛蜞菊浸提液使植株变得矮小 ,生长缓慢 ,叶子枯黄 ,出现病斑和虫害 ;对作物种子的萌芽也具有抑制作用 ,使发芽势和发芽率降低 ,胚根和胚芽变短 ,甚至使种子腐烂。蟛蜞菊不同器官的浸提液对作物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有相同的效果 ,但影响程度却各不相同 ,效果最明显的是叶片浸提液 ,其次是茎 ,再次为植株 ,最后为根  相似文献   

9.
大豆,自古以来是我国"五谷"之一.中国人研究大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编纂的<吕氏春秋·审时篇>中,就有关于播种期适时与否对大豆植株生长、荚粒形成、籽粒品质影响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在大豆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发现由于气候异常、病虫害或者机械损伤等原因,使大豆子叶节上部主茎幼芽生长停止,从子叶节叶腋长出双茎植株。一般由于双茎植株生长纤细,易倒伏,荚数增加不明显,未被利用。我们近几年在大豆田间选种时发现大豆某些材料出现双茎植株,又参阅了刘书凯等(1992,1993)有关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新技术的论述,受到启迪,做了早期大豆形成双茎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是否能提高单株产量的试验。一、材料和方法试验是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豆试验田进行的。供试大豆是1998年育种地中选出的双茎植株98-20-1、98-20-2、98-20-3和9…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期受大豆蚜虫危害的作物与正常植株进行比较。其株高、叶面积和SPAD值差异显著,而叶片氮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大豆蚜虫对植株各生理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利用植物光谱仪测定受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变化。大豆蚜虫危害程度可以在大豆叶片的光谱中得到响应.并认为近红外区比可见光区更具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豆植株木质部汁液中酰脲(Ureide)測定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赖共生固氮的大豆植株,从其共生固氮作用一开始,便在体内贮藏和运输一种重要含氮有机物——酰脲(尿囊酸+尿囊素)。它广泛分布在植株的根、茎、叶、荚等部位,其含量随根瘤的形成而开始合成,并与根瘤的固氮活性成正比。在苗期含量较低,在绿荚期达最大值,然后下降,在种子中没有酰脲。酰脲在共生固氮的大豆植株生长发  相似文献   

13.
从大豆产量形成生理特点探索特异高产株型的创新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苗以农  朱长甫 《大豆科学》1999,18(4):342-346
从大豆与禾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生理的比较研究中,找出限制大豆产量形成的株型结构和生理特点,探索特异株型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 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作物花序和结实器官着生在植株茎顶端或腰部,产量是由单位穗数、一穗受精粒数、每粒重构成的,功能叶片着生在植株上部或中部,靠近结实器官,受光好,光合产物运输及时集中,有利于结实器官的发育。大豆的籽粒产量是用单位面积上株数、每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粒重计算的。从理论上推测,株数、荚数、荚粒数愈多,籽粒愈重,产量也愈高。但实际生产中,以上几个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相似文献   

14.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中美当代大豆品种和中国20年代大豆品种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时期的钙含量.结果表明:大豆植株不同部位钙的百分含量依次为:叶片>茎>叶柄>籽粒>荚皮;美国当代大豆品种茎秆和籽粒中钙的百分含量高于中国当代品种;从结荚期到完熟期,中美大豆植株中钙的百分含量随着生育时期的变化而逐渐降低;施用磷酸二铵以后,大豆在结荚期到鼓粒期增加了植株对钙的吸收,但进入始熟期以后,大豆植株钙的百分含量受磷酸二铵肥力影响不大;成熟时豆秸(包括茎、荚皮)、籽粒及大豆植株钙的绝对含量表明,相同器官内,中美当代大豆品种钙绝对含量高于中国20年代品种,其中美国当代品种的籽粒和植株钙绝对含量高于中国当代品种,中美当代品种豆秸中钙绝对含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在净作和"玉/豆"套作条件下,研究钼肥拌种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净作条件下大豆叶片的叶绿素Chl(a+b)含量、单株有效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套作,而Chla/b值、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则高于套作;钼肥拌种提高了大豆叶片Chl(a+b)含量、Chla/b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有效荚数和产量。在净作条件下,上述指标均以2.0g·kg-1处理最高,其次为1.0g·kg-1,其中2.0g·kg-1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单株有效荚数及产量分别较对照高36.14%、27.32%和37.25%。套作条件下,上述光合指标均以1.0g·kg-1处理最高,其次为2.0g·kg-1,其中1.0g·kg-1处理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单株有效荚数及产量分别较对照高34.46%、68.00%和84.85%。可见,钼肥拌种可提高大豆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套作模式中钼肥对大豆产量的贡献大于净作,且套作模式中钼肥的最适拌种浓度低于净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荧光特性的差异,应用调制式荧光仪PAM2000分别测定了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叶片、荚皮的荧光参数,并作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Fv/Fo比栽培大豆小;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着光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qP比栽培大豆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随光强的增强,逐渐升高,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gN大于栽培大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ΦPS Ⅱ小于栽培大豆;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野生大豆叶片、荚皮的ETR小于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17.
大豆不同碳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不同碳代谢产物在大豆不同器官变化规律,在大田条件下,以三个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可溶性糖在茎秆、叶片、叶柄中及蔗糖在叶片、叶柄中含量呈"V"型变化,淀粉在茎杆中含量呈倒"V"型变化,R3期为转折点;可溶型糖在荚皮中含量及蔗糖在茎秆、荚皮中含量、淀粉在叶柄、荚皮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叶片淀粉含量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趋势;不同品种大豆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体内变化规律相似.三种碳代谢产物含量在叶片中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而在茎秆中不同碳代谢产物含量相关性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8.
钾素营养充足,可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随着氮、磷肥在生产中施用的增加,钾肥已逐渐成为作物产量的最大限制因子。大豆开花后籽粒形成期是大豆氮素积累、产量提高的重要时期,文章对钾肥施用后菜用大豆和普通大豆两者开花后氮素的积累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正常氮磷种肥用量基础上,设置3种施钾处理:不施钾(K0)、种肥施钾120 kg·hm~(-2)(K1)、种肥施钾120 kg·hm~(-2)且在花、荚期喷施30 kg·hm~(-2)叶面钾肥(K2),探究菜用大豆、普通大豆开花后28~56 d内籽粒、叶片、茎中氮素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增进两种类型大豆植株各部位中氮素积累。同时期内,两种类型大豆在各施肥处理下各部位的氮素积累量均为K2K1K0,大豆植株各部位中相对氮素累积量均为籽粒叶片茎。钾肥施用对提高菜用大豆籽粒氮素含量的效应高于普通大豆,与K0相比,K2处理下菜用大豆、普通大豆籽粒平均氮素含量分别增加了0.19%和0.1%。施用钾肥提高了菜用大豆叶片氮素转移效率,相比K0处理,K1、K2处理分别增加了6.1%、8.2%,而对普通大豆影响不大。钾肥施用显著增加普通大豆茎中氮素积累,但菜用大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江西棉花》2012,34(4)
锌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缺锌会引起植株矮小,节间短,叶片扩展和伸长受到抑制,出现小叶、叶缘扭曲和皱折等。玉米白化苗、水稻僵苗等都是缺锌引起的。实践证明,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果树、蔬菜、大豆、花生、马铃薯、烟草等作物上施用锌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10%-30%。现将锌肥的施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以黑农38等6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为材料,在鼓粒期对豆荚和叶片的面积在主茎上垂直分布、荚皮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生理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春大豆在鼓粒期间荚面积为叶片面积的19.83%~35.44%,荚皮叶绿素含量为叶片的5.67%~8.20%,荚的真光合速率为叶片的13.32%~55.98%.黑农38的荚面积占叶面积百分比值、叶片的真光合速率均最高,分别为34.85%、26.4μmolCO_2·m~(-2)·s~(-1);豆荚的真光合速率以吉育67最高,为8.48μmolCO_2·m~(-2)·s~(-1),石豆2号最低,为2.24μmol CO_2·m~(-2)·s~(-1).荚的主要光合生理参数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大.要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应发挥鼓粒期荚的光合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