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田间主要死亡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新 《玉米科学》1993,1(2):077-079
本文通过在辽宁省沈阳地区研究的亚洲玉米螟生命表的数据,采用Morris-Watt数学摸型和庞雄飞提出的种群控制指数,对亚洲玉米螟田间主要死亡因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各死亡因子对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自然天敌对一、二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非常重要,进而提出了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马辉 《杂粮作物》2002,22(3):167-169
通过比较Bt转基因玉米和常规玉米(丹玉13号)的玉米螟卵量、被害株数及田间一些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Bt转基因玉米对玉米螟具有较高的抗性,而且这种作用是持久的、稳定的。另外还发现,Bt转基因玉米对非鳞翅目昆虫及其他动物的影响甚微,可以认为Bt转基因玉米对田间生态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及其抗虫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杨春英  宋建成 《玉米科学》2001,9(1):088-093
本文从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培育及商品化,Bt毒蛋白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对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杀虫效果、对天敌种群数量和玉米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玉米螟对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产生抗性及解决措施、应用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潜在的生态风险性等方面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秆下部和雌穗端部。在茎秆上玉米螟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桃蛀螟;在雌穗上后者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前者。对其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进行分析,两者在茎秆和雌穗上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934 9和0.742 6,竞争系数分别为0.990 9和0.873 1,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雌穗上的竞争程度小于茎秆。  相似文献   

5.
南通地区是全国重点棉区之一。近年玉米螟上升为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为探明不同地区、不同耕作制度、不同作物布局棉田玉米螟危害轻重的因素,在多年以棉花玉米为饲料喂养玉米螟幼虫的基础上。于1982年  相似文献   

6.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东台市棉田玉米螟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台市地处苏北沿海地区,常年种植棉花3.5万公顷左右,玉米2.5万公顷左右。玉米螟是东台市玉米和棉花上的主要害虫。1984年以前,其主要在玉米田为害,棉田虫卵量很少,为害较轻;自1985年开始,棉田玉米螟发生量急剧上升,尤其棉田3代玉米螟发生量大、为...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建立玉米螟产量损失与不同代数(一代、二代及一二代混合发生)幼虫数量及产量损失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生育指标间的关系,便于制定更加准确且适应种群发生规律变化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的玉米螟卵量与产量损失之间呈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仅一代幼虫和仅二代幼虫的危害具有独立性,且第二代幼虫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世代。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仅一代、仅二代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以叠加的方式得到一二代混合发生的玉米螟幼虫数量与产量损失之间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棉田面积的扩大,春播玉米面积的减少,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当前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玉米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防治比较困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保平 《玉米科学》1992,(1):073-079
本文从玉米螟的发生分布、生活史、发育与存活、扩散能力、天敌、测报与防治等方面回顾了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析探讨了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玉米螟的发育速率、生殖力和存活率都在玉米生殖生长期最高。光温综合作用下的化性变化及可能的迁移扩散活动能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性。目前有记录的天敌共136种(寄生性天敌68种,捕食性天敌63种,病原微生物5种),田间自然寄生率一般较低,但越冬后化蛹阶段的幼虫被寄生率较高。玉米螟的中、长期测报基本上还是空白,应用的各种防治技术还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科学贮备严重不足,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基本的生态过程的研究还是空白,对玉米螟种群及种群以下的一些基本规律尚不清楚。同时,防治技术的可操作性与可接受程度也影响其推广应用,需要在明确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调控机制的基础上,研究简易、实用、高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又叫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它的食性很杂,主要为害玉米,其次是高粱、谷子、棉花、向日葵等作物。自推广抗虫棉以来,笔者时常接到棉农反映棉株茎秆、果枝被棉铃虫蛀死的问题,经深入田间查看的结果是因玉米螟为害造成的。在冀、鲁、豫等省的不少地方,近年来都相继报道过玉米螟为害抗虫棉问题,而且玉米螟对抗虫棉的为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提醒广大棉农种植抗虫棉时,要注意防治玉米螟。1为害特点玉米螟的卵孵化出幼虫后,便从植株的幼嫩分杈处或叶腋间钻入棉花的主茎和果枝,造成棉株枯枝、断茎,甚至死亡。其幼虫还能吐丝下垂,随风…  相似文献   

12.
史晓利  王红  杨益众 《玉米科学》2006,14(2):137-140
亚洲玉米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玉米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综述了气候等环境因子对玉米螟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的胁迫作用。过高及过低的温、湿度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还间接影响玉米螟寄生性天敌的存活和寄生效率;水分和食料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幼虫滞育和滞育解除等也有重要影响。总之,异常环境条件会极大地影响玉米螟及其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消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江苏沿江、沿海、里下河棉区,玉米螟已成为棉花的主要钻蛀性害虫。在不少地方其危害损失超过红铃虫、棉铃虫为害的总和。因玉米螟一、二代危害的断茎率为5%左右,有的田块高达30%。玉米危害棉  相似文献   

14.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诱虫灯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诱虫灯防治玉米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了防治效果、特点,对其他害虫的诱杀作用及对天敌的影响等。结果表明:①诱虫灯对螟蛾有强烈的诱杀作用,在越冬虫源集中地村屯内诱杀螟蛾,可使田间玉米螟蛾主要栖息地的蛾量减少66.4%,玉米上落卵量减少71.l%;秋季被害程度在一代区减少78%,二代区减少51.2%,平均减少73.5%。②除诱杀玉米螟外,对许多农林等害虫有强烈诱杀作用,尤其是线站、草地螟及大豆食心虫等。③应用诱虫打防治玉米螟经济、简便、不污染环境。④对自然界害虫天敌的种群数量没有影响。⑤在目前的发生程度预测水平上,应用诱虫灯防治玉米螟是非常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与发生量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加重。本文概述了在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完全二代区的亚洲玉米螟(ACB)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以ACB种群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越冬幼虫的滞育率、冬季死亡率、冬后化蛹、羽化率、至成虫死亡率、成虫迁入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成虫的产卵量,最后到田间卵、蛀前幼虫、蛀后幼虫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子天气、天敌、寄主等均做了论述。本文最后讨论了越冬源基数,成虫数量及田间卵量和造成危害的4~5龄幼虫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预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是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危害加重。本文概述了在不完全二代区,玉米螟发生量预测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不完全二代区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生态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以ACB种群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从越冬幼虫的滞育率、冬季死亡率、冬后化肾、羽化率、至成虫死亡率、成虫迁入产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成虫的产卵量,最后到田间狼、蛀前幼虫、蛀后幼虫的死亡率及其影响因子天气、天敌、寄主等均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数量,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模拟它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3种害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3种鳞翅目害虫整体在玉米田中的水平分布分别适合球形、高斯、球形模型拟合,均属于聚集分布。Kriging插值模拟图显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核心分布型;在垂直分布上,雌穗上3种害虫数量最多,占总虫量的69.82%。亚洲玉米螟的基础生态位宽度最大,在整株玉米上都可危害;桃蛀螟则主要在玉米中、上部;棉铃虫基础生态位最窄,只在雌穗附近危害。3种害虫在玉米茎秆上种间竞争激烈,异种害虫无法共存;雌穗上种间竞争程度小于茎秆,异种害虫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农作物布局的改变,种植方式的多样化,玉米螟危害棉花的现象较为严重。为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1983~1984年我们以应用研究为主,对棉田玉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随着玉米及麦、棉等间作面积的不断扩大 ,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也日益严重 ,玉米螟已成为棉花的主要害虫。因此 ,棉田防治玉米螟已是当务之急。1为害症状1 .1对棉株的为害。玉米螟为害棉株时 ,幼虫先在嫩头下或上部叶片的叶柄基部或赘芽处蛀入 ,使嫩头或叶片凋萎下垂 ,有的被害嫩头和叶柄因蛀空而折断。1 .2对棉铃的为害。玉米螟幼虫常蛀入棉铃为害。为害时多在青铃中部钻入。幼铃被害后自然脱落 ,大棉铃受害后虽不脱落 ,但铃内纤维多被食去 ,同时蛀孔内外排有大量湿润的虫粪 ,易招致病菌的侵入感染而烂铃。2防治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